文|阿瑞德
01
這是一個有話想說的影評。
寫給那些和我一樣,看完電影《七十七天》,有很多疑惑,想要說這樣類似的話的觀影者:
哇!電影畫面好美,每個鏡頭畫面都可以做手機壁紙了!
主人公穿越羌塘無人區,到底是為了啥?詩和遠方?所謂的理想?
我也好想旅行,可哪有錢和時間?
......
首先,咱們不談命運,不聊遠方,也不聊《七十七天》這部電影的硬傷。
咱們就來聊聊,說走就走,尋找迷失自我的旅行。
當然,還有說了很久,卻怎么也走不出去,已經靜默了,卻常掛在咱們嘴邊的旅行。
誰沒顆說走就走的心,誰不想丟下一切,輕輕松松的去探索大自然,去浪跡天涯。
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這句話說到我心坎里去了,可對于絕大多數的人,應該也要聽聽這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明天和后天的茍且。
我們之所以旅行,是因為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思考。
思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沒有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妥協著茍且。
有一個叫《非你莫屬》的求職節目。
有一次,一個求職者在臺上大炫自己的攝影器材,當被詢問到他工作經歷時,他卻說,自己沒有多少工作經驗,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旅行的路上。
30多歲,他有讓人羨慕的旅行經歷,他不管不顧的去尋找自己旅行的意義,一直在路上。
可我想說:有的人30多歲就死了,還有的人在30多歲,得了失心瘋。
02
我們都想旅行,我們都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勇氣或大或小。
勇氣小的,隨著年齡漸長,被生活,被家人所牽絆;勇氣大的,拋棄一切,說走就走,在旅行中尋找自我。休息、整頓、思考、再出發。
《七十七天》是根據旅行作家——楊柳松的書改編的電影。
電影的畫面感很美,只要對西藏有向往的觀眾,看了電影都會被電影的畫面吸引,可畫面給人的是視覺上的震撼,它遠不及心靈上的觸動。
正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電影是講故事,故事需要靈魂,超強的畫面感,忽悠了很多像我一樣,喜歡旅行,夠發燒的人。
如果你不足夠發燒,你就應該茍且的生活。
詩和遠方暫且擱置,請把它裝在心里。其實為生活,為家人,同樣也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
我們身邊從來不缺戶外探險者。
大學畢業,說走就走的旅行;迷茫失措,追尋內心聲音的旅行;逃避世事,頓悟自我的旅行。
我沒錢,我也很想旅行。
讀大學時,空閑的時間最多。
我曾背個包,窮游了十幾個城市,網吧、公園長椅、青年旅社,這都是窮游很不錯的選擇。
旅行的意義,不就是靜下心,在路上思考嗎?
當然,更多時候,旅行會讓我們情不自禁的思考。
電影《七十七天》講述的是迷失了生活意義的男主,徘徊在雪域高原,獨闖羌塘無人區,在路上,遇見殘疾女孩,并堅定自己奇幻之旅的故事。
當然,我很不理解,拋開一切,不管不顧,追尋所謂旅行的人。
在旅行的途中,我們尋找內心最初的聲音,以及真正的自我。
電影《轉山》講述了類似的故事。
《轉山》中,男主為了完成哥哥的遺愿,獨自騎行川藏線。
旅途的路上,困難重重,那是旅途的考驗,也是心靈的歷練。
03
我沒錢,可以旅行;我有所牽絆,我獨自旅行,會愧對難安。
30多歲,有人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可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為了生活,可能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電影《七十七天》講關于旅行的事。
男主35歲,這個年紀,可能已是有所牽絆的年紀,如果我們沒有足夠能力,哪來的說走就走,浪跡天涯的勇氣與不羈。
影片雖然是二刷,可還是有許多讓我困惑的地方。
比如:跟著楊柳松的狼,為什么聽到口哨便跑了?
導演通過《七十七天》這部電影,到底想要傳達什么觀點?
......
這部電影拍攝是困難的,海拔5000米的羌塘地區,缺氧不說,拍攝地點又是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
可即便這樣,我還是想說:好的電影,就是需要好的故事。
畫面是輔助,它能震撼我們的視覺,但它遠不能觸及我們心靈。
04
旅行,探險,它是一種放縱自我的撒歡。
我們都曾有過,也從未消失過。30十多歲,如果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我們依舊不是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那就做好自己,過好每一天,即使沒有詩與遠方的田野,依舊茍且的生活,那也是一種偉大。
所以,在旅行這個話題方面,我還是想用那句話結尾。
有的人30多歲就死了,還有的人在30多歲,得了失心瘋。
如果你不足夠發燒,你就應該茍且的生活。
詩和遠方暫且擱置,請把它裝在心里,并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