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朋友提議到鄉下小聚,賞景之余順便動手勞作憶苦思甜。
江南的冬天,根本沒多少農活,無非是園子里摘點蔬菜,配合著農舍主人做點農家飯。大家七嘴八舌,各自動手,熱鬧有余,倒是給主人添了不少亂。
吃飯席間,領頭大哥發話了,說起自己童年經歷:兄弟姐妹眾多,鞋子不穿到露腳指頭,也根本不可能扔掉,實在小了,留著弟弟妹妹穿。他一邊說,一邊嘆息生活的艱難。那個穿衣服沒有選擇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聽起來,還是會對一個勇敢戰勝貧窮的時代充滿敬仰。
大概經受苦難的感覺總有些相似,后面就有人說到創業,大致都是從孤立無援白手起家,如何忍受他人的白眼,如何披荊斬棘應對多么煎熬的歲月到如今的風輕云淡。話題很快進入高潮,各自訴說著自己曾走過了怎樣的困境。
在一家外企當副總的小安說,自己剛畢業時是個小業務員,曾經兩天吃一頓飽飯,一個星期跑壞一雙鞋,內衣破了舍不得買,也得保證有一套得體的西裝。
看著一群人聊人生中最艱辛的事,爭先恐后的撕開自己的傷疤,我也在記憶里搜尋,似乎要找出一段更為悲慘的經歷,才能與眾人的話題相匹配。我卻始終沒有說出口,“過去”是個太過飽滿的詞,真的難以去做篩選。
不經意間,我發現,越是勇于揭露自己曾經多么荊棘載途的,基本都是事業做得還算順水順風的人。他們如數家珍談論曾經的苦難,都是言表中自帶驕傲。這時,坐在我身邊的楊達也不甘寂寞,侃侃而談。
楊達和我是高中同學,我們又是近鄰,了解頗多。記得上學時,他家境尚好,腦子也很靈活。他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有剩余,每逢遇上學校需要大家臨時購置物品,他就會向同學們放“高利貸”。
他說,你們別看我家庭條件還算不錯,可我那個繼母從小就不待見我,別說是上學時沒怎么見過零花錢。我創業那會兒,到處借債,有一次發不出工資,都差點跳樓,你們知道我爸說了句啥?他說沒那個金剛鉆就別攬這個瓷器活,愣是把錢借給遠房親戚,也沒支援我一下。
楊達嘆了口氣,接著說:哎,還是挺過來了。不都得靠自己嗎!
他大概忘了曾經“放高利貸”那茬事了,但我依稀記得他剛辦公司的時候,他父親賣了老家的兩塊地基,給他湊了二十多萬。太多人吹牛說自己如何有本事,是赤裸裸的炫耀,而吹牛說自己曾經多么痛苦,能看到一個人潛意識里對自己的迷戀程度。
我們不惜把曾經的痛苦經歷翻開來看,不就是要證明自己此時的優越感嗎。我沒有說話,也不會去揭穿楊達。曾在席間,我不是也有那么一刻,想要去翻開自己的苦難經歷嗎?而這一切言說出來的苦難,何嘗不是對自己如今的現狀驕傲的自夸。
我們懼怕苦難,又熱衷于展示苦難。
因為我們太自戀,所以在完成了一段和苦難對抗的經歷后,往往會忍不住吹響號角,向眾人炫耀:痛苦沒什么可怕的,看看,那么艱難的事我不是一樣搞定了嗎。明里是說苦難容易擊潰,潛臺詞卻是想說:我如此厲害!
記得剛上班的時候,公司開表彰大會。有優秀員工上臺演講,談到自己的經歷,從小就失去雙親,在和奶奶生活的日子里倍受他人欺辱,然后懂得如何通過努力爭取到有尊嚴的生活,臺下新員工無不落淚。當時的我也被他的勇敢堅強所折服。
后來知道故事背后的事,他的父母曾給他留下一筆不小的遺產,他和他的奶奶物質生活上一直較為富足,盡管他工作上的確是很認真,原本就是優秀的,無需苦難的童年經歷來做陪襯。
為何編造這樣的謊言,難道只是為了博取同情嗎?同情對于一個人來說,沒那么重要,有的是為了獲得關注,有的則是表達驕傲。一個人在臺上受表彰時講述這些,潛意識里是想說:我擁有這么苦痛的經歷,你看我現在多么堅強。
苦難能給成長帶來養分,只要征服一段苦難,我們就更自信,也愛自己更多一點。不僅是對得起自己所承受過的痛,也是多了一份炫耀的資本。
當一群人“攀比”苦難時,自戀也突顯出來。就算人生沒有經歷過什么真正痛苦的事情,也會在心里制造自己曾經疼痛的假象,哪怕當時心里沒有那么痛苦,還是會描述得讓他人感覺到很痛。就好像在暗示他人:你那點對抗苦難的本事,我也有。
我們是如此迷戀自己,在苦難面前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