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上常有學生問及Mindfulness(靜觀或譯作正念)、Meditation(冥想)、Imagery(意象)、自我催眠等等的關系與分別。自己也是一個好問問題的人,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做了一些的梳理,以下作一簡單的介紹。
粗略地說,默想靜修練習(Meditation practice),以佛教的用語,分為「止禪」和「觀禪」兩大類。以近代西方身心健康的科研學者用語,則稱為Concentration meditation(直譯為專注冥想)和Mindfulness meditation(靜觀/正念)兩類。Mindfulness meditation(靜觀/正念)又有稱為Insight meditation(內觀)。
專注類的冥想,顧名思義,就是將心思集中專注在一個對象上的冥想,強調的當然就是專注在所選定的對象之上。這「對象」可以是一句咒語、一句圣經、一點燭光、一個佛像、一朵蓮、一個音、身體的一個部位….。
佛教中「止禪」的傳統修習,據說是可以令心境達至非一般的平靜境界,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
「慈心禪」(Metta meditation),類似我們熟悉的「靜觀自我關懷」中的「給自己和別人慈愛」,也歸屬于這專注類的冥想。
基督宗教的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 、耶穌禱文(重復誦念:「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憐憫我罪人」),以其修行方法而言,都可歸于這類別。
專注類的訓練,除了安靜「打坐」類的專注冥想外,也有加入藝術創作元素的活動,例如:最近流行的禪繞畫(Zentangle)、繪畫曼荼羅(Mandala)和靜心圖畫填色等等,都能培養專注力,也能達至平靜內心。
至于靜觀(正念),強調的是不批判地觀察/覺察當下的體驗。當然沒有專注,也難以覺察,(有傳統南傳佛教老師會要求學生先修習止禪,有一定程度的定力后,再修習觀禪)所以初學靜觀,很多老師都帶領學生專注地觀察呼吸,例如腹部的變化,空氣的溫度等等。也因此,很多初學者都誤會靜觀就是單單注意呼吸的冥想,誤以為是專注類冥想(concentration meditation)。其實這只為了方便初學者的學習法。長遠而言,練習靜觀,還是應該記著培養「觀察」的力量。
常見的靜觀練習包括:身體掃描(觀察身體當下不同部分的感覺/體感)、靜觀進食(以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觀察」眼前的食物)、靜觀步行/動作(覺察當下腳掌、腿等位置的身體的感覺)和靜觀呼吸。靜觀練習的目的是培養不批判的覺察力量。古人和現代學者都主張以觀察身體為入門,再進而觀察情緒和思維,因為身體的感受比較容易觀察,情緒和思維較難。(宗教的修行,更會指向覺察萬事萬物和這個「我」都是不斷流轉變化,都是因緣和合)。
經過日漸的培養,自然對自己、別人和環境的覺察能力(和接納)漸漸提升,便有能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真誠地做自己,管理和表達情緒也較容易,對別人和生活際遇的了解也深入了,欣賞(包括自己、別人和生活)的能力也提高了,所做的大小決定,也更合乎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而不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
補充一點,靜觀不一定要「盤腿打坐」,生活上每一個活動都可作為靜觀(就是培養覺察)的活動,佛教所謂「行住坐臥皆禪」。同時,也不是所有「盤腿打坐」都是在做靜觀。但每日用一段特定時間,做正規的觀察練習(例如,觀呼吸)是重要和有益處的。
在「專注類的冥想」和「靜觀」兩類練習之外,又有以「想象」為主的冥想方法,我稱這為Imagery meditation(意象冥想),例如,想象一個草原、一個沙灘,以帶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身體反應,想象一位大有力量的神祇賦予你力量,想象一個滿有愛心的人物給予你關懷和鼓勵,想象與自己的「內心的小孩」(Inner child)、「智慧老人」、守謢天使/指導靈(Guided angel)對話。在催眠治療和Parts therapy中也常運用這類意象冥想的技巧;而且,專業的大咖,更可以設計巧妙,運用得出神入化。
以我有限的了解,現在大家所練習的,以上三類皆有涉及。
此外,除了較靜態的冥想,還有以身體的律動、舞蹈等方法進入冥想的狀態,這又是另一專業范疇了。
外國有一學會將不同的冥想練習(Contemplative practices) 以另一方法分類,也附上給大家參考。
要寫的還有很多,希望日后可以續寫。在此再多補充兩點。
第一,以上的分類和簡述,只為弄清一些名詞和概念,在教學和研究上,也許有些用處。然而,在生命成長的層次,更重要的是每天老老實實的練習,滋養自己生命,惠及別人生命。
第二,大部分的練習,都需要有無為(non-doing)的態度,簡單而言,就是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況;而不是否定貶抑現在的自己,不是只一心想著有一個「更好」的自己取代今日的自己。背后的指導性思維就是:你本然地已經「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