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家第三期第二周-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這是源于一次畢設討論后延伸的思考,一個關于學習與成長的問題。

在報名這次課程之前,我相信大部分的學員應該都有自己學習產品經理相關知識的渠道。如果只是學習的話,蘇老師也除了人人2這邊書,那么大家為什么還要花錢來參加這次課程呢?有些是為了產品經驗,因為這次課程中有安排參與產品從0到1的過程(PS:例如本人),那么那些沒有報名產品設計的同學又是為什么呢?

我先大概縷了一下幾個原因:

1.自己看書學習沒有動力,報個班花錢有人帶,比較有希望能堅持下來。

2.自己學習沒有講解的形象,況且還有人能夠答疑,效率會高。

3.碎片化的學習方式與系統的學習方式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

4.蘇杰老師本人的魅力所致(不知道有沒有死粉,未經核實,先列上)。

說完需求,再說下需求現狀:

1.課程安排:時間比較緊湊,內容信息量大,本身學員們的時間都不是很固定,導致有些人只能看回放。

2.體驗:留作業的方式確實不錯,不過讓我新搞了個簡書的賬號,而且以后還不知道會不會用;每次都是饅頭班主任各種通知,我看著都累(PS:饅頭每次的活動會嘗試各種各樣的合作渠道,多期課程下來,注冊了無數再也不會用第二次的賬號,估計班主任維護起來也會有要崩潰的感覺吧)。

由于正在做畢設,不由自主的思維爆炸了一下,如果有個產品能幫助更好的學習會怎么樣?我會用嗎?饅頭會用嗎?蘇杰老師會接受嗎?再延伸下又會怎樣呢?于是乎就有了以下的一場思想斗爭,這里套用了人人2.0第二章的部分方法論,也算是和作業相關了。

先說點有的沒的,饅頭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還是通過課程,那么現有的盈利方式與產品模式的匹配度,決定了盈利能力。

用戶關系:

饅頭有個口號“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所有人支持所有人成長”,但是我們看到饅頭的課程產品,基本屬于單邊關系。雖然有老師與學生的雙邊關系,但從上課本身和饅頭沒有太大的關系,是從老師到學生的單邊輸出,而饅頭也只是后期把內容移植到了官網,變成饅頭向用戶輸出。這其中的運營投入可想而知。此處有饅頭運營的同學舉手嗎?

對學習課程而言,雙邊關系無疑是更適合的,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資料與學習過程的記錄,包括老師的反饋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沉淀的內容。

內容價值:

饅頭對內容有比較嚴格的審核,這點是我比較欣賞的,但就個人體驗而言,目前看中內容大于看中“學習與成長”,所有上過學的同學(學渣就算了),都知道老師講的,和自己做的筆記以及同學互相交流同樣重要。既然是學習,那么在官網上填鴨式的教學錄像價值無疑是縮水的。

除了對學員的價值以外,另一方面就是對內容輸出者的價值了。以蘇杰老師為例,產品家已經是第三期了,每期都要費勁整理新的課程材料,聯系嘉賓,組織線下活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也只是能夠同時給兩三百同學上課。本期課程結束后,如果把課程的錄像做成課程打包出售的話,價格肯定要大幅縮水,長尾的效果真的很難說。

關于一個不存在的產品的思考

饅頭如果有一個比較理想的在線教育類產品,我想到了一個場景:

1.蘇杰老師同時在教10-20個班(有點夸張),內容都是產品家,課程進度不同。(有多少潛在的客戶是因為三個月時間太緊湊,跟不下來而放棄的呢)

2.蘇杰老師只需投入很小的精力做答疑與點評,每周每個班不到1個小時。(參與感這個事兒,老師只占一部分,學員之間的參與感,占的比重可能會更大)

3.學員們的感受和現在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學員多了,優秀的作業出現的幾率也會大很多。

關于內容

1.老師輸入的內容

2.學員學習的過程

3.交流的心得

4.畢設的結果

關于社交

1.不同期課程學員間的交流

2.基于學員優秀內容的交流

3.基于畢設的交流

關于盈利

1.課程的體驗可規模化復制(不說十倍了,營收乘以二應該是可以的吧)

2.用戶留存與活躍度的延伸價值

產品相關的延伸思考

1.老師定制詳細的學員學習大綱?

2.學員學習的完成度?

2.能力測評與職業推薦?(這個大數據變現應該是最簡單的)

以上內容純屬胡鬧,如有雷同也屬吐槽,用腦過度,需要休息,如要噴我,手下留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