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安鐘樓

圖片發自簡書App


來西安整整二十年了,第一次登上西安鐘樓。

從迷宮一樣的鐘樓地下通道來到參觀入口,順著狹長的通道來到了鐘樓一樓平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樓平臺西北角那口歷史悠久的古鐘,古老的銅鐘體積龐大,氣勢雄偉,引來大量的游客與之合影。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據資料記載,鐘樓上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朝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明初移西安鐘樓。1953年景云鐘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后來西安市文物局仿制了景云鐘,并與1997年將其懸掛于此,并對游客開放。仿制的景云鐘外觀與原鐘近似,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 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這便是鐘樓名稱的由來。

根據工作人員引導,我們順著旋轉樓梯先上三樓參觀。當從頂層俯瞰西安最具特色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時,頓感偉大西安的磅礴氣勢、繁華與古老并存的文化氣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東大街向來都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多年來,東大街一直是“繁華”的代名詞,外地游客來西安是必登鐘樓,必逛東大街。其繁華景象決不亞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街長路寬,商業景點鱗次櫛比。近年來東大街的商業模式也逐漸由原來的高檔時裝品牌慢慢轉向休閑運動品牌,吸引了更多年輕人來此購物。尤其是靠近開遠商城的騾馬市步行街,里面商品琳瑯滿目,更是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白天的西大街綠樹成蔭,安寧柔美。街道兩側的建筑還保留了原來青磚灰瓦的的風格,盡顯西大街古老的文化底蘊。到了晚上,隨著鼓樓燈火的亮起,西大街又是另外一種風情。鼓樓就像一個熱情的壯漢,招呼著來自各地的游客。人流會隨著鐘樓通道,路過世紀金花商城,沿著街邊公園,進入小商品步行街,隨后來到鼓樓后面的回民坊上。來過西安的人都知道,說到西大街,不得不提的就是回民坊,那里聚集了西安大部分的美食。到了晚上,回民坊熱鬧非凡,各種美食應有應有,而游客更是絡繹不絕,享受著來自舌尖上的快樂。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比起東大街的繁華、西大街的古老,南大街和北大街就顯得普通多了。從鐘樓上看,尤為耀眼的是南大街北口街道兩側的標志性建筑物,路東是緊跟時代腳步的開元商城,里面燈火通明,富有現代化氣息的購物中心,總是招攬著行人的關注。路西是具有時代特征的鐘樓飯店,它默默駐立于街邊一角,多年來已經習慣了行人的視而不見。多年前這兩個響當當的企業現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光從建筑物的外表就能看到這種差距。南大街不長,卻也是商鋪林立,主街道上的中大國際及南門外的世紀金花更是西安中產階級購物的首選之地,這大概和南門外的金融中心有些關系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北大街相對安靜,有古色古香的西安大劇院、五四劇院、和平劇院。近些年隨著通信業的發展,以西華門電信大樓為中心,逐漸形成了通信業商圈,北大街也隨之熱鬧了起來。隨著西安城市向北發展,北大街更是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飛速向前發展的景象。

在頂層看完四條大街,我們順著樓梯回到二樓。這里主要陳設的是一些浮雕和近代一些著名的攝影作品,由于時間的緣故,我們并未在此過多的停留。

回到一樓平臺,站在這里看四周街景和在頂層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胸中游蕩的豪情沒有了,周圍的磅礴氣勢也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人聲鼎沸和汽車呼嘯而過的嘈雜聲。

來到一樓大廳,這里陳列著鐘樓近幾十年來不同時期的照片。雖然照片記載的只是街角一隅,但是無不體現了西安城市發展的步伐。幾十年的發展,讓鐘樓從一個漫天黃土、四周全是低矮店鋪的景象發展成今天的現代化旅游圣地,這其中無不體現著現代化文明和高科技的發展水平。

從其中一張照片我居然透過鐘樓看到了大雁塔,這讓我感到有點意外。身處現代都市中,我一直以為鐘樓和大雁塔相距甚遠,很難想象多年前它們就已經同框了。城市的發展,帶給我們便捷的交通、快速的生活節奏,某些方面也從時空上拉大了距離。

從鐘樓下來,夜幕開始降臨,不大功夫,天黑了,鐘樓和鼓樓上的燈都亮了。站在西大街的花壇里再看遙遙相對的鐘樓和鼓樓,別有一番風味,色彩斑斕的燈光印襯的兩樓更加嫵媚動人。古有“ 晨鐘”“暮鼓”之說,現如今,燈光下鐘樓與鼓樓相映生輝,古城的形象在這里得到了詩意的顯現。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