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質量不高,堅持日更也枉然

在簡書中,經常能看到各種“我堅持日更×××天……”的文章,各類寫作大咖分享寫作經驗時,也不停地強調日更。所以,我們很多心懷寫作夢想的小伙伴就堅信不移,想著只要堅持寫下去,堅持每天更新文章,就一定能夠成功。

關于這個問題,我深入思考后,發現不對,人家那些堅持日更的大咖都是有很強寫作功底的,他們不僅堅持日更,關鍵是堅持每天更新高質量的文章。而寫作培訓課上的大咖鼓勵新人堅持日更,其實目的是鼓勵新人拿起筆來寫,把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不是鼓勵我們每天在公眾號,簡書,頭條,微博等等公眾媒體上去發布低檔次文章,如果我們一直這么做,那真的會污了讀者的眼睛。

在互聯網時代,讀者閱讀文章的可選項太多了。試想一下,我們總是往讀者的眼睛里潑臟水,讀者能饒了我們嗎?脾氣沖動者,會對我們一陣大罵,性格溫和者會選擇躲開。讀者都繞道走了,還怎么在寫作圈混下去?真是個大問題。

一、自己都覺得不行的文章,還要發布,不是被漠視就是找鄙視。

在網上認識一個熱愛寫作的寶媽,她很困惑,為什么自己參加了那么多的寫作培訓班,聽了那么多大咖分享,堅持每天寫作,堅持日更,有時甚至一天更新兩三篇文章,都堅持快一年了,為什么沒有一篇文章的閱讀量能過百。現在,她老公關于她寫文章這件事情已經忍無可忍,屢次抱怨她寫作嚴重影響了家庭正常生活。她很焦慮,自己還要不要再堅持下去。我看了她的文字,問她覺如何評價自己的文章。她說,不是很滿意。我又問她,那在這些文章里,哪一篇是你最中意的?她說,不知道,感覺都一個樣。

這就對了,自己寫的文章自己都沒感覺,不知道有什么亮點,怎么能奢求讀者喜歡呢?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欣賞自己的文章,讀者當然不會搭理你,壓根就沒有吸引力嘛。

讀者可能愿意掏錢做慈善,也不會違心給一篇沒營養的文章點贊,因為大家都希望文章、特別是文學藝術作品——是純粹的精神守護的純潔的靈魂。或許,我們可以接受滿身的污漬,但拒絕精神有瑕疵,我們可以施舍所有,但拒絕丟棄靈魂,不是嗎?

當然,這位寶媽的精神可嘉,但她的文章卻實不能叫文章,她把日記當成文章,有些甚至連日記都算不上,就是個記賬本。你寫篇日記,或者讀者還有興趣瀏覽一下,畢竟每個人都有窺視別人內心的好奇心嘛,可是讀者對那種流水賬式的文章確實提不起絲毫興趣。

所謂文章,最起碼的要求是:言語能成文,結構能成章,得具備鮮明觀點,對觀點、現象和內容有總結提煉,結構層次鮮明,有章法。不然,怎么好意思說自己寫了一篇文章?

二、為了數量,不求質量,會毀掉原本擁有的好文筆。

暫且不說每天急于發布質量不高的文章,會讓讀者對你失去信心。就算是為了自己原本擁有的好文筆,也不能為了數量而放棄質量。

有一哥們從小就愛好文學,七歲寫對聯,十歲做唐詩,十二歲填宋詞,各種經典詞句張口就來。從小學到高中,每篇作文都被老師當范文給大家學習,大學上中文系,文筆不可謂不好。

但這哥們在真正步入寫作之路后,卻沒有發過一篇爆款文,以前在天涯寫,在榕樹下寫,在新浪寫,在各種文學論壇寫,發出去的文字都無人問津。微信公眾號橫空問世后,這哥們也開了個公眾號,關注他的不是朋友,就是同學,總之都是些熟人,這些人基本上都不看他的文章,無非是見他在群里、在朋友圈天天發文章,求關注,大家不好意思就關注了。

這樣一個有著文學天賦的人,為什么寫不出爆款文?為什么寫的文章沒人看?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原來他越寫越差,連同學,朋友都對他失去了信心,更何況陌生人呢?

越寫越差的原因是什么?一味地追求數量,好像哪天不發文就會失寵一樣,發文是為了刷存在感,越刷存在感,越沒人搭理,反而誤了自己的文筆,心情也會變得越來越差,關鍵是會失去繼續寫作的信心,我這哥們就是這樣,現在再也不寫了,誰跟他提寫作,他跟誰急。其實,刷存在感是沒有錯的,但不能用數量去刷,而應該用精品文章去刷。什么樣的文章是精品?能給讀者帶去實際價值的,對讀者有用是成就精品的基礎,而真正的精品是無可挑剔的。隨便一看,就一堆錯別字,語言要么生澀難懂,要么平淡無奇,怕是難成精品。

三、必須樹立匠人精神,耐心打磨出精品,才能樹立好口碑,擁有忠實粉絲。

不知道是誰說的,寫作是藝術。好像凡是藝術的東西就給人一種神秘而高大上的感覺,而我卻偏偏在這里講寫作要有匠人精神。一些朋友就覺得我降低了寫作的檔次,因為匠人嘛,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平凡的,就是個工匠,怎么能和藝術家相比呢?

正是這種自命清高導致一些作者沒有耐心,急于求成,好像一篇好文章全是靠靈感創作出來的,只有靈感突發的才是藝術的,而在靈感迸發的瞬間寫出的作品,是不能再改動的,如果改動就會失去當初的美好。其實,說到底,還是沒有耐心去修改,去打磨。按步就班,刻意雕琢,是匠人的基本素養,更是成就藝術精品,經典文章的必經之路和必要前提。

連匠人的素養都沒有,居然想寫出爆款,這不叫理想,叫癡心妄想!

我們看大師的作品,每一篇都是經過無數次打磨的,數易其稿,終成精品。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數十載,增刪5次;托爾斯泰寫《復活》,僅對卡秋莎的外貌描寫就修改了20多次;錢鐘書寫《圍城》,數改其稿,每次修改變動的內容達1000余處;英國大詩人拜倫經常在作品出版的前一分鐘還在修改。中國古代的大詩人王安石,大文豪蘇東坡每寫一首詩都反復修改,細細打磨。

比如:王安石寫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曾在原稿上多次修改,一個“綠”字,曾先后采用“到”、“過”、“入”、“滿”,最后才定成“綠”。

再比如:蘇東坡與蘇小妹論詩的故事,很多朋友都很熟悉。蘇小妹說出“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的詩句,要東坡在兩句詩中各添一字,東坡先后寫道:“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和“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在常人看來,都是經典句子,但都不入了蘇小妹的法眼。最后,蘇小妹的“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傳為金句,令東坡和黃山谷等大文豪不禁拍掌稱妙。

大文豪寫文章尚且需要反復打磨,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總結起來講,凡是經典的,都是反復打磨的;凡是被讀者認可的,都是作者精雕細琢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寫出好文章,讓讀者賞心悅目,情不自禁地為你點贊,為你轉發。

與其一直平淡無其地存在,倒不如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轉發請私信要求授權,只要你說了,我都會同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