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同事在冥思苦想地對著郵件,迷惘著。很少見到人陷入如此困窘的思考狀態(tài),我知道,它用力的方向錯了。
是什么導致了它的苦思?因為它在思考事情的因果關(guān)系。這種狀態(tài)只在我玩游戲時候才會出現(xiàn),因為那種狀態(tài)不需要發(fā)散思維,只需要提高熟練度,盡量減少錯誤發(fā)生。而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最簡單的情況下,事情都是由很多變量作用的。你不可能通過提高熟練度去隨機應變,因此,一個人冥思苦想地解決問題,通常效果會很差。
最近,我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多了一種直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盲點在哪里。我覺得這可能是很關(guān)鍵的一種學習能力。今天這件事,也是來自于我直覺,我直覺到它走進死胡同了,于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勸告它:不要一味著想著難題,它只是一個點。工作上,人際關(guān)系復雜,你要習慣于搜索盡量多的信息,有了大量基礎信息,你的思考才有”著力點“。
這句話沒有經(jīng)過太多思考,卻很直白地映射出我的思維習慣。思維的基礎是信息,思考的準確性,取決于信息量。
昨天,我也利用這種思維習慣來解決一個小問題。之前看了原廠給的技術(shù)文檔,查了很多資料,問了高手,都不懂。但昨天被同事請教了同樣的一個問題,有了壓力,覺得必須盡快解決,但如果用原來的學習辦法,肯定又是糊里糊涂的。于是,跳出了思維慣性,直接思考“盲點”。大概心理特征如下:
1.不要在乎權(quán)威文檔的描述,看不懂必然是作者寫作水平太low。借鑒下就好。
2.不要在乎高手怎么說,說不懂,肯定是他表達不清楚。借鑒下就好。
3.看看網(wǎng)絡有什么文章,借鑒下。
4.想想自己有什么疑問,根據(jù)疑問去搜索。
結(jié)果,不到1小時,我就把之前搞了兩天都沒搞懂的知識搞懂了。反過來看,是什么導致我之前那么低效?
1.技術(shù)文檔沒有清晰的指引,很多東西混為一談,根本看不清楚其知識脈絡。
2.高手說法太抽象,不形象,也聽不出知識脈絡,知識點太零散。
3.技術(shù)文檔有很多概念,作者沒解釋清楚,看完后面就丟了前面。
4.信息量太少,坐井觀天。
這種感覺,在學習很多技術(shù)時候,都會有,學的時候,感覺千變?nèi)f化,學完了,覺得萬變不離其宗。如果,我們學習的時候,只琢磨一個例子、一個范本,就會很抽象,遇到第二個例子,就會覺得千變?nèi)f化。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看很多例子,最后思考問題本質(zhì),就會覺得萬變不離其宗。
就我所看,大部分人的傾向都是掌握最少的信息,去辦最多的事情。這種傾向,源自于走捷徑的欲望,每個人都想偷懶。而我發(fā)現(xiàn)的是,越注重基礎,積累的信息量越大,盲點就越少,”無效的思考“就越少,問題越容易被解決。
再整理下思路:我們平時在努力學習、思考,其實很大一部分時間耗在盲點、盲區(qū)。如果不習慣跳出問題本身去思考,做事就會很低效。即使你再聰明,陷入了誤區(qū),也不可能想出正確答案來。
社會上,聰明人多,但最賺錢的不是聰明人,而是有經(jīng)驗的人。我想道理也是一樣的,有些事情,想來想去,都不會有答案,只有實踐過了,才知道盲區(qū)在在哪里。
很多人經(jīng)常夢想成為大老板,成為千萬富翁,他們總是在等一個萬全的機遇。結(jié)果等著等著,就老了。要想成功,就得親自嘗試做生意。創(chuàng)業(yè)不是簡單的思維活動,而是讓思維和現(xiàn)實結(jié)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目的就是消滅盡量多的盲點,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即使你是天才,也不可能通過脫離現(xiàn)實的思考把生意做成。
正如愛迪生說的:“我不是失敗了1萬次,而是知道了1萬個行不通的辦法?!背晒?,就是更好地避開了大量陷阱。一個從來不犯錯的人,會成功嗎?期待少犯錯,不是成功人士的心態(tài)。失敗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