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適合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

知識的轉化路徑

從2012年5月2日在evernote寫下第一篇筆記,到2014年6月11日在evernote的最后一條筆記,我都僅僅把這款筆記應用當作生活中的日記本和工作中的筆記本來用,完全沒有搭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直到后來在知乎上看了很多資深用戶的分享,才一點點形成了目前的一套知識管理體系。


最早用evernote時的筆記

目前的印象筆記

現如今,我的印象筆記已變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知識管理體系,定期地整理、總結已成了我的日常習慣之一。
那么從雜亂無章到井井有條需要怎么做呢?

一、設置“收件箱”,統一信息來源

設置“收件箱”的目的是保證外部信息的入口清潔,讓來自APP、網頁等的信息先暫存在這里。當然,要做到只有一個入口還比較困難,因為從微信、微博過來的信息會有默認的筆記本收集。整體來說,設置完“收件箱”后,整個印象筆記的信息來源就只有三個地方——“收件箱”、“微信”和“微博”,整理起來會非常方便。
而自己創建的筆記,因為主題、內容都已確定,可以在相應的筆記本中直接新建,不會對知識管理體系有任何影響。

二、按照興趣和需要重新分類

對外部信息的處理,首先要做到將工作和生活分開。我在當初設置的時候,就是沿用了所在公司的一句口號——“高效工作、快樂生活”。“高效工作”這個筆記本組中全是跟工作有關的通用或自己感興趣的技能,如Office技巧、溝通表達、時間管理技巧等,而“快樂生活”則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搭建的筆記本組,里邊的筆記本都是關于電影、音樂、閱讀、旅行和健身等,當然還有一些自己寫的日記和文章。
除了這兩個筆記本組外,其他的筆記本組都是跟所在的公司、所做的工作直接相關的筆記本,如行業相關、項目相關和會議相關等。
(注:印象筆記中最小的維度為筆記,不同的筆記可存放在一個筆記本中,不同的筆記本可存放在筆記本組中)

三、將碎片化信息轉化知識

重新分類后的信息,仍然只是雜亂、沒有體系的信息,要定期進行整理、總結和分享,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在這一點上我自己也沒做到最好,目前,只是對跟工作緊密相關的一些內容做過整理、總結和分享,還有很多都沒來得及整理。不過,自己也已經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進行收集的時候,會更加嚴格地把關,只收集真正有用、有價值的信息。
比如收集過來的關于PPT制作的經驗,我會系統地整理、總結,提煉成小文章,在工作中實踐這些技巧和工具,并分享給其他同事。還有比如求職經驗的總結,這些知識對撰寫簡歷、職業規劃、面試經驗都有很大的幫助。

職場經驗分享.png

結語

最后,還要分享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 印象筆記只是一個工具,每個人的使用方法和經驗都不盡相同。通過借鑒別人,搭建適合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自己也在想,印象筆記里有這么多年的點點滴滴,關于工作中的各種經驗、技能,關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這里應有盡有,將來對自己來說,將會是多大的一筆財富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