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區陽晨
雖然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但是教育為什么重要卻并非人人知曉。
曾經過重重的篩選與培訓,加入了廣州市一義教組織。也是在那個炎炎暑假,大巴載著我們這由十來個對教育滿腔熱血的、來自不同高校大學生組成的小分隊,一路顛簸進了小山村。
說是小山村,它確實是小山村,一個村落的房子稀稀疏疏地分散在山上的一片土地中。居民的住所到村委會有一段距離,我們繞著山路步行20分鐘就能到,而這村委會的會議室連同旁邊的小小閱覽室,就是我們這個暑假上課的小陣營。
我們隊伍用大半個暑假在那里生根發芽。有賴于機構的多方合作支持,我們在教學資源上不至于太匱乏。從招生到組織學生上課,從課堂到進行學生家訪。整個暑假義教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來上課的學生流動性很大,總體數量在增長。
在家訪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關于孩子不能來上課的原因是,要幫忙收割農作物,孩子學習不好去了也沒用,讓他們順其自然能讀多少就讀多少,也沒想過他們能上大學。
不得不說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最大的差距不僅僅在于師資,對受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很關鍵的一項。
當我們這期義教結束時,孩子們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羞怯的小彩能和班里的小朋友相處了;調皮搗蛋的李子學會了尊重,愿意配合哥哥姐姐上課不去打擾別的同學;熱愛學習的婷婷悄悄告訴我們她以后一定要考大學;村里的叔叔阿姨笑著和我們說孩子讀多點書也好……
我們似乎做了很多事情,又似乎很多事情都還做不到。
那些孩子們還那么小,他們大多集中在10歲左右,如果教育得當,他們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
世界上有很多有條件到不惜福放棄學習的,也有很多沒有條件無奈輟學的孩子。
出生在城市還是農村,有沒有條件去受到好的教育,并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幸運的是社會中有那么一群熱血沸騰的人,成立了這些義教機構,用他們的行動去為鄉村教育增添左臂右膀。他們比誰都清楚,現實是什么,為什么要受教育。
樂此不疲地說著隔壁村張三小學畢業照樣當了大老板,而鄰居李四大學畢業卻只是個打工族這類型故事的人,往往沒有接受太多教育,也不重視教育,他們對生活很知足這是很好的,但是很可惜他們也許再也不會去看、也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了。
張三大boss能成為大老板,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也許是交際手腕高超,也許是私下不斷進修各項技能……但他的成功和小學畢業絕對沒有半毛錢關系。現實不是童話故事,現實版的灰姑娘是不可能靠純真無邪和美麗的容貌就能和王子最終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因為這兩個特質并沒有讓灰姑娘多么特別,美女多了去了,naive的少女也不在少數。
那讀書就能讓我們不同嗎?
答案是,你必須讀到一定的程度。在初高中畢業之前,我們大部分受義務教育的人差別不大。但是一畢業就出現很多分水嶺:有人去讀技校了,有人不讀了,有人繼續去深造。這群人再過兩三年再過十來年相聚,這時候關系就會很微妙。不信你去試試。
首先,就個人氣質而言。受過的教育就像我們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我們并不時時記得,但是它們早已潛入我們的骨子里,重組我們的思維方式,在言談舉止、一顰一笑中盡顯出來。
其次,就就業機遇而言。我們學習時期越長,接收到的知識量就有可能越多,能順利通過考試也說明學習能力沒有大問題。這些儲備能讓我們在就業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就業面也更加廣泛。
再往深了說,當我們要去做一些更高價值和更高難度的工作時,就需要的更專業的知識,和更強大的能力。我是持能力增長觀的,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讀書受教育能讓我們大程度上有可能去滿足這些要求。這時的我們就有特點了,就不能輕易被替代了。這些并不僅僅是一紙文憑就能成全。
再次,就視野和心態方面而言。學過的知識讀過的書,就如同我們腳下踩著的五彩石梯,我們每站高一寸,我們的視野就更加開闊,能接納和理解的事物就越多,心態也就越平和。
總而言之,受教育的好處不止于此。
富人要想繼續富有,就需要受教育。窮人要想擺脫貧困,也需要受教育。
城市的孩子需要受教育,如果他們想不依賴父輩的成果而獲得獨立成長。鄉村的孩子更需要受教育,如果他們想要出去外面走走看看,如果他們有志改善土生土長的家園。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