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帶給孩子不同的影響。而目前最民主的教養方式當屬權威型教養。作為父母,應該對孩子理解和尊重,經常與孩子交流并給予幫助,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及時熱情的對孩子的需要、行為做出反應,尊重并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孩子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首先,給孩子樹立恰當的目標,使他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能夠體驗到成功后的喜悅。
心理學研究證明,成功的行動,容易使人產生積極上進的情緒,而失敗的行動容易使人產生消極退縮的情緒。作為父母千萬不能急于求成,對孩子要求過高,而要為他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讓他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能夠實現目標,獲得成功的快樂。學習上成功的喜悅之情是孩子渴望學習、戰勝困難的動力源泉。
其次,家長要做到心態平和,不要把分數看成是評價孩子學習成績的唯一標準。
作為家長應看到,學習、分數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孩子雖然在學習成績方面比較差,但是,在其他方面卻不一定差。當他們在文體活動、實踐活動、集體活動以及小制作和小實驗中作出成績時,他們會感到“我在這方面比別人強”,同樣會產生成功感。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學習成績落后,而把孩子看成一無是處,整天訓斥,或僅以分數這把尺子衡量孩子的優劣。而應該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之處,及時鼓勵,看重孩子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
第三,努力改變孩子單一的學習動機,盡量減少單一學習動機給學生帶來的煩惱與痛苦。
現實生活中,由于片面追求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滲透到每個家庭、每個學校、每個孩子身上。好像孩子的生活目的僅僅是為了重點中學和考上大學。這種單一的學習動機使孩子每天擔驚受怕,提心吊膽,怕自己的成績降下來,怕自己的名次排到后面,怕考不上大學,怕家長抱怨……因而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負擔。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認識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應該為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我們更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在孩子的生活理想、志向水平、未來責任、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上下工夫。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在眼前的學習上獲得成功,而且是在為將來獲得人生的更大成功做準備。這樣孩子就會從“為了分數、為了升學”的單一學習動機中解脫出來,不再為一次考不好而受到精神上的折磨,他們就會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不會因為暫時的失敗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