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愛在我們身邊是隨處可見的,只是我們能否用心體會和感受。而感受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愛的過程。一些朋友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個很幸福的人,那正因為他能感受到來自家人、朋友、同僚、甚至陌生人給予的愛。
愛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能只要一句暖心的關心,一個支持的鼓勵,一個理解的懷抱,一個由衷的欣賞與贊美,一種包容和接納,就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最真摯的愛意。
被愛當然也是一種自我感知美好的體會,其實把自己心里的愛分享給別人也是一樣的妙不可言。我愛我的家人,身邊的人,遠方的人,甚至陌生人。對于別人的尊重和欣賞當然也是愛最重要的表達。
愛就是陽光雨露,如果我們沒有愛就不能正常生長。在一個多世紀前,心理學家就做過一個實驗:對于一些孤兒院的孩子,每天就只提供給他們一些生存必需品,但是卻不予擁抱,也不會對他們微笑,也不會撫摸他們。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孩子竟然沒有活下來。
不過后來這個實驗遭到很多社會人士的譴責,因為人的生命是不能拿來做實驗的。但這個悲劇的結果卻告誡我們每個人:如果人只能得到食物,但沒有得到任何情感關懷與溫暖,得不到愛,生命就會走向枯萎與死亡。
愛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從小到大就不可或缺的情感經歷。我們一出生,就和母親形成了一種依戀關系。
在孩子與母親(或者其他重要撫養人)的早期關系中,如果孩子能夠體驗到足夠的愛與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相反,如果嬰幼兒時期的依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及其不妙的形象。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是覺得自己不受父母的歡迎,而是錯誤認為自己基本不被任何人喜歡。相反,一個得到家庭給予足夠愛的孩子長大后不僅僅相信父母是愛他的,并且還會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
當我們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愛時,相伴而來的我們也會體會到許多痛苦。這就是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也會談及的關于各種愛的苦惱。
不過當感到愛缺乏時,人會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去尋求,比如從愛情的情感中去彌補,通過各種方式去吸引別人的注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子女身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望子成龍”。這些尋求的方式里某些具有可行性,但是有些卻是會帶來極大破壞性的。
愛一個人一定會有想要擁有對方的心理,但如果僅僅是擁有,占有,那你的愛情也就變了愛原本的味道。對于年輕人,似乎強烈地想要擁有愛人。難道是因為現代人太缺乏愛嗎?我想把問題留給你們,讓我們都來問問自己。其實未必有付出就一定會有所得,當然,愛也不是一個人單方面無畏的犧牲。
學會如何去愛,表達愛是一個及其緩慢的過程,是需要我們用心慢慢去體會,理解,感悟,用語言、用行動勇敢表達出來的過程。穩定的愛會使我們擁有美好和諧的家庭,當然,恰當程度的熱愛也成為我們追逐夢想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源泉。
愛是個內涵廣泛卻又很難用純粹的語言去表達的情感。雖然我們可能先天具備愛的潛意識,但也更需要我們不斷通過不停的學習如何愛。
希望大家能喜歡這篇文章,然后跟隨我的步伐,來一起學習愛。當然以后的文章里我會提到更多案例,至此來論證心理學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