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書院兩名儒 ? 曹燮

? ? 南山書院依山而筑,院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石榴,另一棵是羅漢松。

? ? ? 羅漢古松歷經六百余年風雨,而今依然神采奕奕的固守著院門,碩大軀桿上虬枝曲鐵般朝空中舒展。石榴樹也有些年頭,枝繁葉茂、柔軟的枝條旁逸斜出。兩樹枝葉交匯于弧形門頂前方,門楣上“南山書院”四個深藍大字隱若可見。

? ? ? 大門楹聯“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墻第一家”,乃明代吏部尚書裴應章(清流人),題贈培田九世祖石泉公。字跡雖淡,但線條堅韌、瘦硬有神。靜坐書院荷池之矮墻,聽山風拂面,聞鳥聲盈耳。仿佛有人推開書院木門,傳來吱吱的響聲;又聞清越幽遠之鐘聲;有書聲瑯瑯翻墻而過。兩位身著長衫手釋書卷的先生朝我走來:一位為福州才子邱振芳,另一位是汀州名儒曾瑞春。

? ? ? 邱振芳,字滋九,晚號素堂,福州侯官(閩侯縣)人,其生卒難考。此君滿腹經綸、卻恃才傲物,大致活躍于雍乾年間。因長兄患疾于身,其母甚憂,欲以科考謀出路,遂商議由其助兄捉刀。

? ? ? 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福建鄉試,兄果中頭名解元,其僅中副解元,放榜旋即遭仕林揭發。福建巡撫王恕召試其兄,復試亦出色,然難息事態,仕林激憤。無奈巡撫再試之,終露馬腳。其兄被正法,自已被發配閩西。

? ? ? ? 邱振芳于永定、上杭、連城執教數十載,或館于書院或課于私塾,為閩西培養出一批英才。所到之處文風丕振,聲名日隆。然行蹤難考,恐與其帶罪身份相關,因而記載存諸多不便。培田執教三載,唯留 “南山書院”行書大字和自題聯一副。該聯原貼于書院其臥榻外墻:? 抗顏敢詡為時望? 便腹何妨盡日眠。文如其人,可窺此君才華橫溢,又自命不凡,且生性狂傲。而“南山書院”行書大字卻力能扛鼎,內瀲沉著而不事張揚。

? ? ? ? 早在明弘治元年(1488),吳氏先祖就遍請名師,進士退隱太守謝桃溪首開西席。然此前稱為石頭丘草堂。后由歲貢生吳鏞創建于乾隆甲子年(1744),乾隆三十年(1765)擴建,請邱振芳題“南山書院”四字,此后書院聲名鵲起。現存書院建筑便由當時沿用至今。? 擴建書院時邱振芳到培田多久,則無據可考。而彼時,距其流放閩西已二十余載,料想已年近知天命。

? ? ? ? 在連城芷溪有座“漁溪公祠”,公祠有一巨幅匾額上刻《渭飛楊先生號序》及行書大字“漁溪”,均出其手。匾文透露:其于乾隆十七年(1752),在朋口與漁溪公一見如故。而漁溪匾額及垂聯何年所作卻沒有交代。由此可見其在培田執教前,便曾在蓮南一帶活動。

? ? ? 南山書院自清中以降,文風大振、人才輩出,乃當地尊師重教之結果,與邱振芳等名儒執教有方密切相關。書院能名聞遐邇,不但要生員好、更要師資優,方能結碩果。邱振芳培蘭植桂、聲名遠播,無疑自身具備很強的實力,方敢夸下“為時望”之???。培田先人不惜重金聘請名儒投資教育,是極具前瞻眼光的。邱振芳赦歸福州故園時,已是白發老者,號稱“素堂老人”。其將流放閩西創作詩聯文稿,整理為《所航余草》四卷,刊行于世。

? ? ? 作為閩西人,邱振芳先生不應被遺忘的,其乃上天派往閩西之文曲星,年少時便浸潤于福州數位進士間,其學術功底深厚、蘭桂滿園,惜生性自負,觸犯律法,被逐于閩西山區。其命運不濟,但因緣聚合,閩西部分儒生卻因他而走運,從此出仕為官。其將美好青春獻給閩西教育事業,堪稱閩籍名儒。同時不應被遺忘的還有另一位名儒曾瑞春。

? ? ? ? 曾瑞春,汀州寧化人,同治元年(1860)被富商吳昌同兄弟延請至南山書院,同治十年(1871)離開培田進京趕考,執教時間長達十年之久。可見其深受培田鄉賢之擁戴,亦為南山書院培養人才做出很大貢獻。臨別,吳昌同(一亭公即進士吳拔楨伯父)贈盤纏助其進京殿試。

? ? ? 考中進士后,被召為翰林院庶吉士。逾三年(1874),逢吳昌同修族譜,并囑其為書院作記。其逢假歸來,尋訪故友,重游舊地,觸景生情,興之所至作《南山書院記》:“歲庚申,承吳君化行昆玉召典西席,館余于南山。嘉木蔥郁,勝概清幽,鹿洞鵝湖,殆不啻也。”……文采斐然,堪稱佳構。并撰垂聯:十年前 講貫斯庭? 綠野當軒 寶樹滋培 齊兢爽;百里外? 潛修此地? 青云得路玉堂清潔待相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 ? 最近寫培田“四絕”碑記(五亭公墓表)時,查進士翰林名錄發現,曾瑞春與題“四絕”碑篆額刑部尚書貴恒乃同治十年(1871)進士,而刑部主事李英華撰五亭公墓表云: “聘同邑曾杏林太史”,正是指曾瑞春(曾老家寧化為汀州府所轄),“杏林”二字出現于《南山書院記》后。其先為翰林院庶吉士,后為翰林院編修(即史官),因而尊稱為“太史”。

? ? ? ? 執教南山書院期間,吳昌風(五亭公)請曾杏林至家中點教乃平常事。此時,吳拔楨值5至15歲階段,無論于私家或書院皆為曾瑞春門生。及至其中進士成御前侍衛(1892年)時,恩師已于翰林院供職二十載,其同科進士貴恒已是一品大員。

? ? ? ? 回顧培田歷史人物,倘若沒有吳氏先祖尊師重教,不惜重金聘名儒前往授教啟蒙,倘若缺少邱振芳、曾瑞春等人的引領,恐怕南山書院便沒有昔日之輝煌。難怪在如此偏遠山村,明清兩代卻有75人登科,及至民國,培田人仍緊跟歷史腳步,早期便有四位留學生。

? ? ? 南山書院與都閫府“四絕”碑是遙相呼應的兩塊重要文化名片,在培田景區中顯得彌足珍貴。

《南山書院記》

曾瑞春

歲庚申,承吳君化行昆玉召典西席,館余于南山。嘉木蔥郁,勝概清幽,鹿洞鵝湖,殆不啻也。始于廳事,見“抗顏敢詡為時望;便腹何妨盡日眠”句,細看旁注,知令曾祖聞翁,雅意栽培,延滋九邱先生訓令大父于此。先生率上杭袁南宮維豐永定溫孝廉恭同事筆硯,句其自題臥榻者也。而先生之負重及美章,羅先生次年避榻謙衷,佛谷先生述傳謦欬得而悉。心儀久之。繼見檐牙已煥,黝堊方施,則賢昆玉大加修飾焉。是固善承栽培之志也歟!旋為書“德造廬”于門之外,“培蘭植桂”于門之內,朱子“讀書、樂詩”于東西壁,“賜火曾傳漢,遺灰尚憾秦”于化紙爐,匪云生色,亦聊點綴云爾。諸子執經不輟。是年,明以周邑侯批首受知于督學樹銘徐先生;不數年,亮、正、道等以次列黌宮者八九。克繼其先大父伯父書香,而栽培澤厚見矣。今余蒙恩入詞林假歸,適吳君修族譜,來書屬記垂久。夫吳君先后作人,芝蘭兢秀,前程遠大,奚俟余言?但鴻泥雪印,昔賢之芳躅猶存,俾得追芳并垂不朽,未始非厚幸也。爰筆記之,以付剞劂氏。

賜同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年家弟杏林 曾瑞春 拜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昨天發文聊定州圖書館,然后很多讀者問定州圖書館在哪兒,原來大家都對城市圖書館不甚了解,不只我一個人的問題呢。 一直...
    定州生活圈閱讀 357評論 0 0
  • 今天帶寶寶來舅舅家湖邊玩耍,水邊玩的真開心,寶寶現在真聽話,我開車拉著她熱,困,沒意思,他都能跟我說并且能有效克服...
    軒寶麻麻閱讀 207評論 0 0
  • “生不能與吾形相依,死不能與吾夢相接”每次背到這句話都忍不住想哭,并非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心痛。 我和他,他比我大兩...
    喬小燦閱讀 324評論 4 5
  • 簡陋的獲取圖片實際寬高的方式 結果如下: 寬高都是0的這個結果很正常,因為圖片的相關數據都沒有被加載前它的寬高默認...
    儂姝沁兒閱讀 52,134評論 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