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瀠說 08|一本書讓你了解原生家庭,開啟自我重生新契機之路

文/潯瀠


過勞死的八歲男孩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條新聞: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一個重癥昏迷的8歲男孩被家人送到搶救室,搶救過程中男孩清醒過來說:我太累了,想睡覺,然后徹底而永遠地睡去了。

醫生說,搶救無效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當事人已經沒有求生意念。我難以想象,喪失求生意念、過勞死居然會出現在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

這個媽媽難道這么恨她的孩子嗎?我想不是,相反地她很愛她的孩子,但是卻正是她自以為的愛最終徹底帶走了這個她一手帶來這個世界的生命。我們在年齡上已經成為到足以成為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們的心理卻依然是一個茫然無措的孩子。

每次看到類似的新聞,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如果這個媽媽的心理有在不斷地成長,那么也許她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她給孩子報的所謂課程,孩子那排得密密麻麻的課程表,這不是真正的愛。那只是她自己內心的投射,也許是小時候得不到滿足的投射,也許是不甘于落后于人的欲望的投射......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原生家庭是不可選擇的,它造成的影響也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但是生活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縮在堡壘之內讓你的下一代再去重復你的一生,也可以走出去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生,學習原生家庭理論,讓心理上的我們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家庭會傷人》 (美)約翰.布雷蕭著

《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新契機

曾經我在原生家庭這條路上走了很久,看過書、視頻、演講等等,從一開始帶著滿滿的不理解、痛恨以及求而不得的愛,到現在開始學會正面面對過去的傷痕,用客觀而放松的心態來面對,我終于走上屬于我自己的人生之路。

現在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家庭會傷人》 (美)約翰.布雷蕭著,作者是一個傳奇人物,出身于酗酒的家庭,神學院畢定后進入修會·立志傳教,卻因毒癮被強制送入戒毒中心。現為心理輔導及著名的公共電視制作主持人。他通過大眾傳播媒體講述家庭理論,并以自身的經驗印證人會受傷亦會康復的信念。

本書談的是家庭——作者道盡了家庭帶給人們負面影響的可能性,詳細敘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統中扭傷的心理歷程,邀請讀者用真實的勇氣去閱讀,以便發現自己身上可能攜有的傷痕和偏差的來源,從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書中首先通過對“羞愧”的講述,即羞愧的心態否定完整的人形,是許多心理困擾的根源。羞愧感:我是個有問題的人,我本身的存在是一個錯誤,我不好等;對應健康的羞愧則是:我做錯了,我犯了一個錯誤,我的行為不太好等。

緊接著提出家庭是一個系統,家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擁有自己的結構法則、組成分子以及家庭規則。

家庭系統理論者認為,心理疾病永遠不是單獨的、個人的現象,而是家庭本身生病了,而有問題的某一成員只是家庭生病的癥狀而已。個人問題意味著家庭系統的病態,而家庭系統的病態則反映出整個社會體系的病態。

書中提出許多行為偏差孩子的父母,在接受一系列的治療之后,往往發現是他們的婚姻先有問題,而孩子的偏差行為是為了化解父母婚姻關系中的沖突。

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家庭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系統,每個人都和周圍的環境、人員等各種因素構成了一個系統相互影響。猶如一部機器,它的運行是依靠部件的完整結合,一旦某個零件即使只是一個螺絲出現了問題,就會產生某一只對應的問題,家庭中的成員也是如此。

然后詳細闡述了健全家庭中人格的良好發展歷程不健全的家庭中人格的扭曲過程,并著重提出了關于成熟的概念,即成熟的人能區分并接受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能建立清楚的自我界限,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也能夠和自己的家庭系統建立良好的而有意義的關系,但又不會過度融入家人的生活里而迷失自己。

通過這兩種不同的發展過程讓我們意識到家庭對于個人的影響,讓我們去發現和反思自己身上可能有的傷痕的來源。

再接著講述了家庭中讓人黑暗和絕望的部分,包括性暴力和肢體暴力,以及情緒虐待等各種情況和由來。其中特別講述了關于父母的各種上癮行為(遺棄、強迫性、情緒上癮、思想偏差等等),以及孩子在情緒虐待中的反應。

最后是提出了自我療愈的方法,家庭的真正病根來自于共依存這個概念,從一個更高的層面社會系統中來看待家庭的問題,然后提出了自我療愈的三個過程,即重振意志——尋找一個溫馨的家;尋回自我——一粉碎原始的咒語;返璞歸真——走入真我。

我推薦這本書有幾個緣故:

一是這本書提出的理論知識比較全面,它把“社會—家庭—個人”三個方面都講解到了,區別于很多書籍僅僅從個人的角度來講述,在思想層面上開闊很多,不會讓人局限糾纏在個人的感情之上。

二是本書的三觀正,書中嚴正地指出了父母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不是為了讓我們對父母回來的善意做任何指控和批判。因為他們已經窮盡半身精力,給了孩子在他們所知范圍內最好的對待。

三是它在書里提出了可行性的療愈過程,讓我們能夠真正去開始行動,去走出那些曾經不好的影響。


破繭成蝶

破繭成蝶的故事

有個人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蝴蝶蛹,他發現里面有只蝴蝶再掙扎著要出來。但過了很久,蝴蝶的努力一點進展都沒有,于是這個人決定幫一幫蝴蝶,他找來一把剪刀將蛹的盡頭剪開,這樣蝴蝶很容易就出來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這人繼續觀察蝴蝶,他以為蝴蝶的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因為在外面看到的所有蝴蝶都是擁有大大的翅膀和苗條的身體。

但這這只小蝴蝶去沒有變成他想象中的模樣,小蝴蝶終生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我想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因為我們都知道丑陋的毛毛蟲要變成美麗的蝴蝶必須通過痛苦的掙扎和不懈地努力(讓它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才可以將身體里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里,變成美麗的形態。),破開圍繞在身體外面的繭,就能夠完成從丑陋的毛毛蟲變成美麗蝴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破繭成蝶。

大自然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而放在人的身上,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在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就像裹在我們身外的那層厚厚的蟲蛹,但這個破開的過程卻是我們通往飛翔的必經道路。

而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家庭就是我們一開始所會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和掙扎,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困在了那些怨恨和無助之中。

但是隨著原生家庭理論的出現,正確使用這個理論就可以協助我們破繭成蝶,走過這一條成蝶之路。關于什么是原生家庭,如何能走出原生家庭,看看這本書也許能給你一點啟示。


展開,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全新人生

寄語

家,可以是溫馨的避風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傷心處!

但無論是哪種,我們每一個人人生的必經之路,就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向另一個原生家庭(下一代的)中去,從一個參與者變成一個主導者,從一個被影響者變成一個影響者,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錯誤不再傳遞,需要我們去思考和努力。

原諒父母,和父母達成和解,并不代表我們認同父母可能錯誤的做法,而是我們自己從內心深處真正地解放自己,不再將自己困在父母的陰影之下,從而展開,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全新人生。


嗨,我潯瀠(xunying),我喜歡讀書,一直走在不斷自我成長的路上。如果你喜歡,歡迎動動小手點贊,評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當時沒什么錢,當時也不想天天上著那些乏味的專業課。午后的陽光很刺眼,和隔壁幾個閨蜜一起逃課,三個人整齊地大字排開躺...
    佳小猴子閱讀 1,638評論 15 7
  • 未來還在憧憬里,曾經卻越來越長,拿愛除以時間,等于回憶。最輕松的關系莫過于無需猜疑,只有誠意,無需多言,你就是你,...
    ae0a6f68e050閱讀 168評論 0 0
  • 昨天晚上在教室開會,會議很快就散了,只剩下了三個人在學習,而且都是我們班的。 我這個人吧,跟熟人說話就是滔滔不絕的...
    何C呀閱讀 277評論 0 1
  • 很多事留在過去的原點上,偶爾想起,已是漸行漸遠,如同一個源頭的兩條蜿蜒前行的小河,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
    紫薔薇花閱讀 293評論 1 4
  • 事情是這樣的,最新版的印象筆記把自適應的表格改成了固定寬度的,這樣導致手機上體驗很不好,尤其是那些模板類的筆記。典...
    鴨梨山大哎閱讀 3,44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