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記錄一些關于你的事情,在我們認識半年之際,不長也不短。但卻足以將記憶填滿。
第一次相見于杭州,第一次分別在杭州。就注定我們始終是聚少離多。今天,來談談分別這個憂傷的話題。
2016年4月6號,我送你離開。在北京南站,目送著你檢票進站,身影漸漸的淡出我的視線,從模糊到消失不見。這種心情極度復雜,不舍、糾結、回憶、痛苦于一身的情緒讓人瞬間不知所措。
在檢票之前,最后的擁抱后你轉身離開,帶著我的思念到另一片土地上,思念會不會在那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呢?
這個場景似曾相識,記憶迅速定位到杭州東站,你送我離開,回上海。而現在角色互換,我送你離開,回福建,這樣的送別經歷你我各自經歷,各自感傷。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環境氛圍的烘托,傷感之情便上升一個層次。從傷感到孤獨,從相聚的那刻,就注定會離別。只是伴隨時間的長短,這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規律,沒有人可以阻止改變。
從在醫院出生和其他的寶寶分別,到第一次離家去上學和父母分別,再到和發小分別去市里讀書,再到和學校分別走向社會。一路上走走停停,分分合合,每一次分離就意味著相見更少一次。所以當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情況時,我便開始不愿意送別,尤其是在車站。無論是我送別人還是別人送我。
每每有朋友提出相送,都會直接拒絕,親人就更不讓送了,大學3年,從來都是一個人提著行李箱到處跑,看著同齡人有親人幫忙,忙前忙后,有幾分羨慕,但是卻不后悔。因為受不了進入安檢后之后回頭看到父母趴到玻璃上沖著自己揮手和不舍得眼神,每次都只能選擇大步轉身離開,怕自己落淚讓他們看見擔心。所以我寧愿自己去車站,看著離別的場面,思緒萬千。
讓一些人來見證另一個的離開,這本是身不是一件壞事,只是我們都習慣相聚的美好時光而害怕離別帶來的傷感。如果是把離別當作是為了更好相聚的一種方式,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越長大,越發現,并不是每一次分開之后都還會有再見面的機會和緣分。總有人不斷的在您的生命中進進出出,將你的整個生命填滿回憶,是屬于不同的人。這個路口相擁說再見,下個路口又會有新的人上來說“HELLO”,然后繼續前行。
所以,從出生,我們便應該把離別當作一輩子的事情來學習。這個過程是充滿曲折、痛苦和不易的,不過還好,總是有人會陪著我們一塊前行,雖然就可能是一站地,比如說一起加班的同事;又或者是陪伴走過風雨的伴侶,當我們行將就木的那一刻,躺在床上,被子女目送著離開,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離別在這個終結。是呀,在醫院出生,在醫院離別。死亡這種方式最直觀也最殘忍的揭露了離別的真正意義。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你走我不送你,你來,我必穿越千山萬水到你身旁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