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討厭的勇氣》談哲學咨詢

【前言】一本哲學咨詢著作

哲學的心理咨詢,又可稱為「哲學咨詢」。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的作品《被討厭的勇氣》這兩年于兩岸都成為暢銷書,帶領讀者進入阿德勒心理學的世界。書中通過哲學家和年輕人的對話,提供讀者了解哲學咨詢的機會。對哲學咨詢好奇的朋友,不妨從閱讀《被討厭的勇氣》,做為了解哲學咨詢的入門磚。

本文先陳述當中的哲學咨詢精神與形式,然后解析《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哲學咨詢架構。


§哲學咨詢師的風格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你會見到一個十分煩人的家伙,他叫「哲學家」,面對「年輕人」充滿敵意的質問、挑釁和不屑,他不厭其煩的保持開放與坦然的態度,引導年輕人面對他提出的問題,回到概念的層次重新思考。好比似乎早就為任何人熟知的「憤怒」、「孤獨」、「勇氣」等詞匯,都在這種反思的過程中有了新的意義。而且哲學家帶有一點教育的意味,介入年輕人的表達,甚至反過來質疑他。

對于熟悉卡爾.羅哲思「無條件接納」的讀者,可能會問:「這是咨詢嗎?」

從哲學咨詢的角度來說,咨詢師接納來談者,但不會排斥在需要的時候,勇敢的質問來談者,讓來談者無法跳開問題,也不會對來談者的攻擊性拿出過份的防衛,而是堅定的陳述自己的立場。

每一位咨詢師都有自己的風格,風格背后的目的是哲學與咨詢交會的意義所在,如美國心理學家Peter Bankart在《談話療法:東西方心理治療的歷史》(Talking Cures: A History of Western and?Eastern Psychotherapies)中對「談話療法的哲學根柢」所言,心理治療的各種路數是啟蒙運動的產物,因為工業化時代帶來的各種社會競爭,使人們在求生的歷程中付出慘痛的情感、心智代價,進而各個心理學派都試圖對受傷的人們提出合理響應:「在這苦難深重的世界,如何能夠活得像一個人?」

當時各家學派所探尋的問題,承繼千年歷史的哲學血脈與救世精神。


§和心理咨詢一同繼往開來

一般對哲學咨詢的了解,可以參見John McLeod的著作《心理咨詢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Counselling,臺灣譯為:《咨詢概論》),第三版首次增加〈哲學的心理咨詢〉一章,專門談哲學咨詢。(此書目前國外已出到第五版)

當中談到哲學對后現代的價值引領,「自我敞開」且尊重「每個人的特殊性」。哲學咨詢目前幾位大師的咨詢方法都帶有后現代的特性,好比GerdAchenbach認為咨詢沒有固有的方法,Peter Raabe則認為每個來談者都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自愈方法。亦有帶著英美哲學背景,融合理情療法的Elliot Cohen教授。

這種思維打破固有華山論劍的學派之爭、方法之爭。當少林、武當、華山等門派為了誰是武林第一打得你死我活。哲學咨詢師們就像自創黯然消魂掌的楊過,他們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咨詢的過程中,像成長的孩子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獨創方法,去面對符合自己個性和外在環境的心理自愈良方。

毋寧說,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對哲學家和年輕人的對話,這種自我敞開的談話感受到一股后現代的意味,那么哲學咨詢確實帶著后現代的精神。

當部份哲學家往心理學靠攏,部份心理學家也往哲學回歸。McLeod在《心理咨詢導論》所描述的,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為起點,法蘭科(Viktor Frankl)、歐文.亞隆(Irvin Yalom)等心理學家們如佛洛伊德、容格等年代的心理學家,他們不把哲學和心理學切割,而是尋求哲學之于心理學的力量。

也因為如此,要理解存在主義或后現代等汲取哲學養分的心理學理論,注定無法繞開哲學,好比羅洛.梅在《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站在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觀念行文。[1]

如果沒有對上述兩者哲學思想的理解,那么在理解上恐怕選擇不多:要不只好繞開哲學的部份,要不就是用日常的想法去套里頭的概念。結果就是無法真正理解羅洛.梅的想法,只能形成真假難辨的個人解釋。

哲學充滿對話的歷史,早從千年前柏拉圖的《對話錄》,便不斷的修正與演進對話的模式。由于哲學始終存在對話的傳統,而對話也是心理咨詢的實踐方法,兩者合一,促使哲學與心理學都擴張了彼此的內涵,使兩著更加豐富。

所以哲學咨詢不和心理咨詢較勁,或是貶低任何相關學科,而是和所有助人的學科共融、對話、互相學習。

好比當前在大陸廣受推崇的正念減壓(mindfulness),當中所謂的「冥想」(meditation)亦為「沉思」。哲學對冥想這種內在思維的活動,在東西方都有超過千年的體驗和研究。現代醫學和心理學慢慢靠著科學方法證明冥想對心靈的正面作用,這是對冥想的歷史傳承,而不是對過往心靈哲學的否定。

后現代是哲學咨詢的特征,但并不是哲學咨詢追求后現代,而是后現代的浪潮本身就是哲學的浪潮。


§哲學咨詢的精神與形式

在華人世界,哲學咨詢仍然是心理相關工作者陌生的一個區域。實則從1970年代開始,哲學咨詢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就在心理學脫離哲學之后,哲學家們一如既往的保持對于人的積極關注,站在哲學基石上,通過咨詢方法和人,同時和心理學展開積極的對話與咨詢工作。

以《被討厭的勇氣》為例,哲學咨詢的精神與形式,書中隨處可見:

1.懷疑的精神

2.追根究底的態度

3.辯證性反思

哲學人的懷疑不是質疑所接觸的到一切,并且偏執的認為一切都是虛假的,生活全是一場謊言,人不可能認識真理。而是抱著一切都需要進一步深究的態度,一種溫和的態度。

從這種態度出發,哲學人對一切人事物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故一方面對來談者的陳述認真傾聽,另一方面也不會輕易的滿足于來談者的表面陳述。因為哲學講求的是對真理的追求,在咨詢中是對人生真相的探求,幫助來談者「認識自己」,進而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達到認識自己,幫助來談者自行處理問題的目的,哲學咨詢和一般咨詢一樣都通過對話的方式展開。不同的是,哲學人更著重對話中的辯證邏輯。

每個人表達的背后,都有一套思維邏輯,這套邏輯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好比一個從小經受父親家暴,接觸的男性都對女性不忠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和男性相處時,就會很自然的表達出他從小建構而成的男性觀。

但為了要達成來談者對自身思維邏輯的理解,哲學咨詢師必須能夠承接住來談者說的話,從中理清他的邏輯,尤其是邏輯中的「矛盾」,以及刻意被忽略與強調之處,幫助來談者「澄清」自我。

這種澄清類似照鏡子,但只是照鏡子,并沒有辦法幫助來談者了解自己看見自己時,刻意忽略或扭曲的樣貌。咨詢師像是一面魔鏡,來談者能從中梳理出更真實的自己,并以此為前提,重新建立對自己,以及長久建構的世界觀,以此做為解決心理問題的起點。

咨詢師積極的參與對話,促使來談者也積極的參與對話;哲學人積極的參與生活,促使年輕人同樣積極的回歸生活。


§被「討厭」的哲學咨詢

哲學咨詢經常為人所「詬病」之處,就像哲學文章會花很大的篇幅探討思維歷程,事情得來龍去脈,相較現代快餐主義的閱讀習慣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為了使來談者清醒而進行的辯證對談。辯證性的對談如《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呈現的模式,咨詢師不厭其煩的引導來談者表達,挑戰來談者的信念,從不簡單的將一件事情解釋清楚,而是要來談者通過咨詢歷程,自己找出答案。因此,哲學咨詢在某些時候似乎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對談。對于想要快速、一次性得到解答的民眾來說,哲學咨詢顯得緩不濟急。

即使如此,哲學咨詢的咨詢師就像歷史上所有的哲學家,他們擇善固執,因為讓來談者真正的解決根本問題,而不是獲得短暫情緒上的宣泄。就像吃藥,良藥苦口,但如果不給來談者該吃的藥,而是給吃了開心的糖果,這絕非哲學咨詢師的本色。

譬如前面提到的羅洛.梅,他認為人的心靈之所以生病,在于人無法真誠的、且完整的做自己。生活的理想樣貌是彰顯一個人的意志,而彰顯意志是自由的表現,而自由就是活出自己:包括已知的,以及未知的自己。

這種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不是「不在意他人」,而是完全意識到自己要對自己的存在負有責任。這個責任簡言之,就是「好好活著。」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營救瑞恩的米勒上尉在死之前,并沒有要瑞恩為那些營救他而犧牲的士兵償命,或是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僅僅希望他做個好人,好好活著,這就不辜負大家了。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搞自閉:「有容乃大」的咨詢前景

盡心理咨詢或哲學咨詢,都承認來談者的自主性,也很注重一個人在社會中與他人的連結。

好比經常被處理的「孤獨」與「不安」不只是一個內在的失和狀態,同時也反映了一個人與外在之間的不和諧。孤獨是失和狀態的描述,不安是狀態的特性之一。

重返人際關系和諧,是驗證一個人內在和諧的試金石。這就是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他眼中阿德勒心理學指向的目標,這個目標有兩個層面,四項特質:

A.行動面

1.自立

2.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B.支持行動的心理面

1.我是有能力的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岸見一郎通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年輕人一層層剝開覆蓋在真理上的心理誤區,同時也引領讀者打破固有思維,進行一場三階段的哲學咨詢之旅:

一階段。見山是山:打破舊思維,顯現真我

起初,年輕人急著要哲學家給他答案,但他基本上的態度充滿攻擊性,抱著哲學家可能回答不出他的問題,給他譏諷的機會。哲學家說:「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親手去找。」

當哲學家非但響應問題,還提出他沒想過,或者讓他難堪的觀點,如面對「為什么改變很難」的問題,哲學家提出反詰:不想改變,不是因為改變很難,而是自己不想改變。

接著推導出「害怕被討厭」的問題,哲學家提出新的切入點:害怕被討厭是因為自卑,結果不知不覺的配合別人,做一個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

一步一步的,年輕人固有對自己,和對喜歡、討厭等觀念的想法被一一打破。年輕人原有的攻擊性漸漸消失,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攻擊性是一種防御,防御內心內心的軟弱。但軟弱的另一種表現,就是攻擊看起來更弱的對象。

二階段。見山不是山:重建新思維、新關系

「不喜歡自己」的問題,哲學家從廣泛的人性響應個別人的煩惱:不是因為自己多么不好,而是自己決定不要喜歡自己。

哲學家讓年輕人「重新敞開自己」,進而重新建立起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新觀念。最重要地,年輕人重拾的勇氣并非自我中心,或僅是不在乎別人看法的的自我封閉。

年輕人如柏拉圖《對話錄》中與蘇格拉底對談的雅典人,他們看見自己思維矛盾,從而了解過去自以為是的知識其實只是一些偏見。就如年輕人通過哲學家,了解自己對他人的某些憤怒、厭惡,都是自己給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允許」自己被傷害。當年輕人打破舊觀念,就能從新的、更貼近真實自我與關系的觀念,獲得內心真實面對生活的力量。

接納自己,同時從真實自我為基點,重新和他人建立關系。我們避免為了自己的利益,試圖去操縱別人,或是被別人操縱。好比有些人稱贊他人,是為了控制,就像某些父母稱贊孩子讀書好,目的是為了讓他實現自己對孩子的理想,可能孩子除了讀書,生活其他方面都不顧,卻被父母刻意忽略,反而養出「只會讀書的生活白癡」。

三階段。見山是山:展開內在與外在皆和諧的人生

既然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貼近真實的認識,那么對于如何真實的認識他人。哲學家把自己的方法逐漸轉移給年輕人,要他看人要看「存在」,而非只看「行為」。也就是跳脫常人以「利害關系」看待關系,純粹的去看彼此的美好特質。

舉例來說,今天我們幫助一個人,不是因為他的身份、性別或種族,而僅僅因為他需要幫助。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不會因為另一個人的身份條件,看輕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對我有莫大利益,我們就虛偽的對待他。

年輕人重新獲得對自我與關系的認識,同時開始建構起屬于自己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跟他過去擁有的相比是新的,同時也是更真實的,故能從真實出發以處理真實的課題,而不是用虛妄的想象來逃避。尤其是那些自怨自艾,對自己內心發動攻擊的負面情緒。

當我們能夠用最真實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自然人際關系就能重歸和諧,因為每個人「都能自在的以最真實的自己待人」


【結語】阿德勒的理想國:建構一個勇氣社會

從整個哲學發展的架構來看,哲學家一直有兩種思維傾向:

A.建立一個烏托邦(理想社會)

B.追求真理(表象底下的本質)

這兩種傾向不可二分,因為絕對真理底下必有一理想社會,現在社會種種問題,在于有太多真理的面紗沒有被揭露,等待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共同努力。

岸見一郎所描繪的阿德勒,同樣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呈現出哲學人的這兩項思維傾向。其結果是一幅理想國的藍圖:

人人接納自我,不因虛妄的恐懼讓自己不安,也不因壓抑而情緒失控,成為社會不安的亂源。同時,從消極逃避走向積極面對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正向力量之一。

最終形成一張由無數勇者們組織起來的社會,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用真實的面目生活,發揮各自擁有的天賦與理想。在這樣一個彼此尊重的環境中,所有人都能安心做自己。

勇氣會傳染,真實的生活方式會傳遞,人們不再因為恐懼去討好他人,為別人而活,每個人都勇敢的爭取到了屬于自己的自由。

綜觀全書,什么是「被討厭的勇氣」?

我想就哲學咨詢的角度,咨詢師通過與來談者的協作,逐步描繪一個心靈無比健康而豐饒的烏托邦。

誠如臺灣哲學咨詢學會理事長黎建球所言:「哲學從未錯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場仗。」[2]

無論遭遇多少其他群體的「討厭」,即使不知何時能臻至絕對真理,但哲學人一代接著一代,永不放棄。


【備注】想了解更多哲學咨詢角度的咨詢文章,不妨參考拙作:

《敏感,到底好不好》。如同「被討厭的勇氣」,敏感對你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由你自己決定。推給敏感,其實是你討厭自己。

《不培養幸福感,哪來的幸福》。許多人將幸福感簡單視為一種「感受」,卻忽略了幸福感其實也是一種「能力」。所以幸福感可以學習,變得越來越積極,故幸與不幸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里。

《心靈馴獸師》。從故事與個案談哲學咨詢的方法與意義,以及哲學咨詢的CISA法。



[1]若想理解現象學,那么就得了解德國觀念論,要了解德國觀念論,就得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辯證有所認識,進而往前對于士林哲學,乃至籠罩整個西方哲學發展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兩套理論體系,則不能一無所知。

[2]就像哲學家對正義的討論,可以從蘇格拉底延續至Michael?Sandel。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form主要用于采集和提交用戶輸入的信息并向服務器傳輸數據。例如一個簡單的用戶登錄例子如下: 表單主要有控件和屬性...
    小囧兔閱讀 592評論 0 0
  • 最近,有個女孩給CJ轉發了一篇文章,題為《二十多歲,到底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CJ看完這篇文章以后深有感觸,...
    CJnie閱讀 350評論 0 1
  • 初夏的夜晚,微風習習,不知名的遠處常常飄來不知名的花香,花香很好聞,清新且悠揚。這個時節,路邊一簇簇的杜鵑花開得很...
    Ianzyw閱讀 266評論 0 4
  • 慕名已久的TiD大會于7月16在北京開幕,除我司外國內還有多家IT企業參會如騰訊,阿里,百度,IBM,華為,京東。...
    范先偉閱讀 617評論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