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一肚子的話,不知道該找誰傾訴,因為我們心里知道我們把這些話說出來后人們給我們的回應,只會讓我們更加難過與失望。經常,面對著朋友的傾訴,只能呆呆地矗在那里,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們一方面期待著被傾聽與被了解,一方面卻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去傾聽。
看的書里面,正好有兩本書里有傾聽相關的內容,借此機會整理下。下述核心內容來源于《非暴力溝通》和《溝通的藝術》,很多我自己也做不好,整理出來大家共勉。
一、不要著急做什么,站在那里
斯多葛學派之祖季諾(Zeno)曾告訴我們:我們一生下來就有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要讓我們可以多聽少說。而大部分的人并未領會造物主的智慧,在需要傾聽的時候,往往說得太多。
說得太多,有些時候是自我表達欲太強。我們都渴望被傾聽和被理解,但并不需要每次談話都當一個傾訴者,收起自己,把注意力投向對方,才能真正開始聽。
有些時候,是我們太著急去回應。朋友在一旁聲淚俱下,很難做到不為所動,按照人之常情,總該做點什么吧。是該做點什么,但不一定要說點什么,專心地聽,無為而為。
有時候,是因為我們害怕真感情的流露。傳統的思想,未能與時俱進的教育,使得中國人普遍不善于表達感情,也不太懂得怎樣去回應別人的感情,我們常常見到真情流露時刻的那種尷尬,我們害怕那種尷尬,于是會無意識地阻止出現這樣的時刻。笨拙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因為缺少練習。試著去面對這種尷尬,試著用之前沒用過的方式和方法去應對這種時刻,反正也不會懷孕。
再有需要傾聽的時候,記住一句佛語:不要著急做什么,站在那里。
二、 避免被打擾
不是任何時候,人都能進入“訴說”狀態。和人聊起自己的隱私、感受,相當于把自己的心剖出來給人看,訴說者除了需要感覺到安全、被傾聽者接納外,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也是相當重要的。暫時忘了你的手機吧,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更加需要你的時間和精力,需要你的關注。
三、如何反饋
反饋分很多種,在傾聽的過程中使用何種反饋,取決于訴說者和當時的情境。而如何才能知道何種情況要采用何種反饋,答案是練習。
1. 肢體語言
有研究表明,在人與人的溝通,只有35%的信息是通過語言來傳遞的,而在剩下的65%由非語言溝通傳遞的信息中,肢體語言占了很大的一個比重。
在傾聽時,保持眼神的接觸,身體微微前傾,時不時地點頭及適當的表情回應都是很有必要的,這些肢體語言表達了你對訴說者的關心。
2. 問話
問話的答案能使你對事實和細節有更深入的理解。假裝自己是咨詢者是危險的游戲,但是許多時機你可以運用問話來鼓勵對方探索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幫助你的朋友說出他的各種不同的期望和需要。
3. 釋義
釋義是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要注意它與鸚鵡學舌式復述是有不同的。
說話者:天?。∧憧雌饋碚媸怯悬c糟糕!
鸚鵡式回應:你覺得我看起來很糟糕!
釋義式回應:你是不是覺得我看起來胖太多了?
釋義式回應有兩個作用:首先,會幫助你更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想法;其次,會傳達出你的投入和關切。
4.支持
支持性回應就是讓對方感覺到你和他是在一起的。對于一個處在低谷的人而言,“你不是一個人”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5. 分析
對于分析,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情緒是感性層面的,而分析是理性層面的。訴說者在訴說的前半段,往往是一個情緒宣泄的過程,如果這種時候你貿然地開始分析,很容易讓訴說中止,或者難于深入而流于表面。因為當你用理性去回應感性時,很難再有情感上的共振。就讓上帝的歸上帝,情緒的歸情緒吧。
只有在訴說的后期,訴說者的情感宣泄基本上完成了,訴說者開始回到理性層面時,開始分析才是比較穩妥的。分析時,采用試探性的口氣會比絕對性的口吻給訴說者更好的感受。如“也許這個問題原因是······”、“依我看來可能是······”就比“就是······樣子的”會更讓人接受。
四、有些回應要慎重
1. 不隨意評斷
任何時候,評斷他人都是一件需要謹慎的事情。無論你的評斷是否討人喜歡,做出了這樣的評斷就暗示了一個事實:你是那個具有權力和資格去評斷別人想法和行為的人。在你給出評斷的同時,你也無意中把自己置于訴說者之上,而有效傾聽所需的平等前提,也就不復存在。
2. 除非對方要求,別提建議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曾說,他相信最好的助人方式就是提供一種積極的態度,在這種氣氛下讓當事人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大多數時候,傾訴者并非想要尋找答案,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讓人理解他。
3. 別否定對方的情緒
你一定經歷過朋友這樣的安慰:嗨,這有什么好難過的。不知道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反正是覺得挺后悔說了那么一堆真心話出來的(加白眼)。因經歷的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同樣一件事,在你的世界里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在他人那里卻可能是過不去的檻。不隨意去否定他人的情緒,其實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傾聽的理想狀態,是情緒的共振,而在一個否定自己情緒的人面前,是沒有誰能做到情緒共振的。
4. 不要同情
同情的讓人討厭之處,在于讓人感覺的不平等?;蛟S他人需要幫助,但沒幾個人會喜歡被人同情。
5. 不要說教
道理誰都懂,我也只需要一個老媽。謝謝!
五、不要忘了,你有不聽的權利
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生活充滿著各種各樣的不盡如人意的事,有時我們也會因生活中的瑣事心煩意亂。在我們自己的狀態非常不好的時候去傾聽,無疑是很難做好一個傾聽者的。這種時候,傾聽對于你來說也變成了一種折磨。與其浪費大家的時間,不如退而求其次,中斷這種傾聽,只是在中斷的時候,需要告訴對方你并非對對方的事情完全不關心,而是自己狀態不好,無法很好地傾聽,請對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