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說這本書很好看,一定要推薦我看,看完后還回去發現自己對于外國人的名字真的沒有任何辦法,只記得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葛里根,其他的一概忘了。
其實一開始看到封面不太想看,因為封面上寫著:“我愛你,與你無關。我的悲傷,你不需要管“,看到這樣的封面表述,我不禁想起微信公眾號上那些說起來很灑脫可文字里又透出慘遭拋棄而堅強無比的故事,太爛俗了。然而學生傾情推薦,還帶過來了,盛情難卻,今天是想盡快看看完好繼續看《歡樂頌》的。開篇確實不太好看,真正吊起人胃口的是畫家開始畫畫的時候,以及葛里根心里似有若無的情愫。
情節沒什么好講的,其實也是一個蠻常見的故事套路,但是看完后總覺得哪里不太一樣。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緣故,看的這個版本的語言是蠻喜歡的,可以說幾乎全是沒什么特色的敘述性語言,但是我還是很樂意看下去。葛里根的妹妹因瘟疫去世的時候,字里行間不會渲染太濃的悲傷情緒;畫家女兒刻意搗亂、惹是生非時的文字也沒有表露特別的指責于她的意味;畫家的夫人發現畫家為葛里根作畫時很傷心然而并無分毫歇斯底里。經常有很多作品的語言特點都是平實質樸而真摯感人,這本書的語言也很平實,現在看看自己梳理的東西,想著大概是因為里面時時刻刻緊繃著一張弦的感覺,因而雖無跌宕起伏,卻能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書里的人物讓人想起前段時間很火的無臉人。講到小說,一般總要分析人物形象,很多作者也會花很多筆墨去勾畫人物形象,可我看完并不覺得作者有特別詳細地分析這幾個人物形象,或者是我明明看到了卻沒有放在心上,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作者沒有刻意地去勾勒人物的肖像,除了畫家畫葛里根面部時稍微詳細地描述了一下。我沒有刻意地去想象里面人物的形象,甚至我連他們的名字都忘光了,我明明在一個多小時前剛把書還回去,可里面幾個人物卻都略微鮮明地顯現在我的腦海里,雖然有些人物的面部我根本毫無想法。
直到近乎尾聲,才真正出現那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前面的一大段都是在鋪墊,鋪墊人物之間的交流,人物心理、關系的變化,到了最后這個少女才慢慢清晰,可仍然有些模糊,仿佛在珍珠的籠罩中顯出朦朧的柔化。跟奧涅金里的情況有些相似,喜歡是很喜歡,可終究不會越界,區別在于是否屬于同一階級。葛里根很拎得清自己的狀況,不會去奢求,同時也能潔身自好。印象深刻的場景是畫家不小心看到她的頭發時,她內心的想法,對于自己心里很重要的人也不會輕易展露自己的頭發,當被看見后,便覺得再也沒有什么珍貴的東西了,悵然若失的絕望,仿佛失去了自己,于是去找了肉販的兒子。畫家的朋友不止一次提醒她不要在畫家的畫里丟了自己,她最后還是她自己嗎?大概,但她終于不再欠他什么了。
原來一對珍珠耳環竟是一位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