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的成為了弗蘭克寫作營第9期的點評官。第一講結束老師布置了三項作業給新學員。
列出自己2017年的夢想清單,包括工作、家庭、愛情、興趣、社交五個維度;
列出你最喜歡卻覺得沒有太大用處的三件事;
列出你認為最有用但又最討厭的三件事。
這三項作業其實就是在梳理個人情況。唯有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行動。
在點評學員的作業時,我發現很多同學并沒有意識到這三個問題的重要性,沒有好好發揮這三個問題的作用,將自己的問題梳理清楚。大家在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的時候犯了哪些共同的錯誤呢,如何避免呢,如何才能真正的利用好這三個問題呢?學員的問題有可能也是看這篇文章的你的問題。
關于夢想清單
夢想清單應該是自己想要去做的明確的事情,并且最后應該有一個可衡量的結果。但是大部分學員的夢想清單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夠明確具體而且不可衡量。
比如有同學的夢想清單是“暑期找到一份好的實習工作”。什么是“好”的工作?衡量的標準是什么?是以工資的多少還是以未來發展空間的大小為標準的呢?多高的工資為好工作呢?可以提供什么樣發展空間的工作為好工作呢?
這個目標既不明確又不可衡量。一個不明確的目標無法去執行!
有同學的夢想清單是“多讀一些書”,讀多少書為“多讀”呢?是50本還是100本,甚至200本?
一個不可衡量的目標在年終回顧的時候如何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完成呢?
說到底,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SMART原則,即Specific(明確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達成性)、Relevant(相關性以及Time-based)(時限性)。唯有這樣的目標執行性和完成性才會更高。
梳理自己的夢想清單就是在為未來的行動明確方向。方向明確具體并且有一個可到達的終點,行動才會持續才會有力。
你最喜歡卻覺得沒有太大用處的三件事
“漫刷朋友圈”“睡懶覺”“無節制的刷劇”入選“最喜歡卻覺得沒有太大用處的三件事”的頻率比較高。
這個問題其實是提醒學員反思自己的不良習慣。
對于這個問題不應該限于簡單的羅列出三件事,更多的應該問問自己,為什么會喜歡這三件事,為什么會覺得這三件事沒有什么用處,這三件事真的毫無用處嗎,我能不能化無用為有用?如果這件事情確實毫無價值,下次意識到這一行為的時候我可以用什么行為來替代?
有學員列出的最喜歡卻覺得沒有太大用處的三件事之一是“廚藝”。好的廚藝可以給加入帶來更好的味蕾的享受,可以讓家人吃得更好更健康,良好的飲食是保證精力充沛好好工作和學習的一大重要因素,為什么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呢?網上更有很多人靠分享美食分享菜譜出書、成為網紅,有了很好的收入,比如君之。
也許對你覺得“無用”的事情認真分析后你也能挖掘出它的有用之處,說不定還發現了自己的另一條崛起之路呢!
那么確實毫無用處的行為該怎么辦呢?根據“if……then…..”模式提前預設另一種行為替代!比如,如果我發現自己在刷微信,就拿一本書來讀。
有察覺才會有覺醒,有覺醒才會有改變。
列出你認為最有用但又最討厭的三件事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眼就能立刻給出答案??墒沁@個問題真的這么簡單嗎?
為什么明明知道這三件事非常有用你卻討厭它呢?你想過沒有?
很多人將早起、運動和閱讀列為“最有用但又最討厭的三件事”。你討厭它是正常的,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三件事卻違背了人的本性,是讓你走出舒適區令你痛苦的事情。
但是他們都很有用,怎么辦呢?問問自己,為什么你討厭的事情還有那么多人喜歡?那些堅持早起、堅持運動、堅持閱讀并且甘之如飴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通過這些問題是不是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 知道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
既然有用,你有沒有考慮過如何改變弱點?
能不能將討厭的事情與喜歡的事情關聯起來,從感興趣的事情中找到做討厭的事情的動力?能不能從討厭的事情中挖掘出自己的興趣點?
有一位學員的興趣是“每周寫兩篇文章”,但是他討厭的事情卻是“讀書”。持續寫文需要大量的素材。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想要持續的輸出沒有輸入怎么可能呢?大量的輸入可以寫出更好更多的文章,是不是給自己帶來了成就感和動力呢?這么想想是不是有讀書的動力了呢?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愚者,明知應為而不為者是更是愚者中的愚者。明知難為而能夠迎難而上的才是真正的勇者、智者。
將討厭的事情做到做好,你成長的路上還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梳理清楚這三個問題實則就是為自己找明方向,修正缺點,找到了持續努力的動力。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所有的一切都寄希望于你的行動。
希望所有能夠看到這三個問題的小伙伴都能夠認真的對待這三個問題,借著三個問題為自己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行動方案,然后開始行動。
知道影響人生,做到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