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本是科學研究中常被使用的的一個專業名詞,指“按照自身的邏輯推演,自己可以證明自己不是矛盾或錯誤的。”
隨著這個概念的不斷普及,慢慢被應用到更多領域中。例如,在心理學上所發展的“自洽人生——人在成長過程里,不斷與外界和解的同時尋找“自我認同感”等,還有很多被解讀成的不同含義。
要知道,在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大雜燴言論”中,「自洽」被不少利己主義思維充斥的人,用著看似精致,實則華而不實,只為渲染情緒的語句,掩蓋它荒謬的內在邏輯。
這其中,有兩個最基本的錯誤概念常被人搞混。
一、自洽不是自私。
談到“自洽人生”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近些年憑《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奇葩說》等綜藝節目火到不行的 —— 李誕。
我對李誕這個人,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討厭,只是有些觀點不同。如果非要定義,我覺得他很會耍“小聰明”,他非常懂這個自由市場的規律,建立了獨特的、散漫的、真實的、通透的一個「犬儒人設」。而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群像特征是,他們忙著不敢叫停、很難表露真實、必須剛毅、有著數不清的迷茫等。
這些人會喜歡李誕的內在原因,也許是:李誕的這種自洽方式,能夠引起年輕人的共情,在現世的困境中,可以自我告知 —— 原來這種自洽方式就可以活的好好的。”
就李誕當下的粉絲量與影響力來說,他承擔著一個“意見領袖”的角色。但他向大眾輸出的價值觀 —— 利己的犬儒主義。
就我個人而言,極不贊同。
他在《奇葩說》第六季中,對于“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只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的辯題,作為“救貓”一方,李誕大段的論述似乎贏得了臺上臺下的滿堂喝彩。
李誕的核心觀點是:“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我們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正是這些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后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李誕鼓吹人類自私生活的合理性,卻不談在公民社會喪失的前提下,群體性的自私是不可能向善的。
在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犬儒主義突出地體現為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戲代替了對政治的批評,敏銳的政治嗅覺代替了良知和常識。將道德原則和良心拋到一邊,“對現實秩序和游戲規則有著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認同的接受、不內疚的合作”。
說到底,犬儒式自洽僅遵從「利己方為始終」的原則,不去執行對道德和真理的追求,而這將帶來的是,把冷漠和茍且標榜為“正義之師”的生活。
這不是活得通透,更像是跳梁小丑哄騙人“不要求真”的陰謀論。
二、自洽不是自欺。
談到自欺,這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示例比比皆是:
當一個性格內向,寡言少語,喜歡安靜的人,卻總是結伴旅行,朋友狂歡,同事聚會,有局必到,在社交場合強顏歡笑,以證明自己是一名合群的人。但是回到家后,身心俱疲,內心極其崩潰。
當一個人花高價買了某手機,使用過后發現并不如人意,但還是會逢人便說它的優點,以表現自己的決策英明。
當人們做了一件事情之后,能找到一百種理由說服自己這樣做是對的。說服自己當時沒好好學習考上名牌大學是對的、說服自己不運動是對的、說服自己不寫作不讀書是對的。
以上的這些,你會認同這是精神自洽嗎?一般人都知道這是在自欺欺人的表現吧。
日本的山本耀司先生有一段話,我覺得比較能夠精確的反映「精神自洽」的狀態。
?“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從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誓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山本耀司
簡單來說:我內心所認同的自我,與在外面世界表現的自我,應該是吻合一致的,而不是用于推卸人本能中“惰性”或“不安全感”的責任,將自洽當作自我麻痹的工具。
三、#Be Water My Friend#
赫爾曼·黑塞先生曾在《德米安》中寫道:每個人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尋找自己,堅定的成為自己,不論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
我所理解這句話對世人的啟發是:只有對自己進行探索,才能有效的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只有看見自己,讓自我的邊界向外延展,才有看見宇宙的可能。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問「什么樣的人最有魅力??」
有一個高票回答是這樣說的 ——— ?發自內心地生活的人最有魅力,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當他不盲從于世俗的所謂標準,活出自己的個性人生,他本身就煥發著無可比擬的人格魅力。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追尋自我的一段的旅程。小時候,我們總想和別人一樣,四驅車、旋轉陀螺、游戲機、漫畫書、MP3.......別人有的東西我也得有。直到后來,在某一天清晨醒來,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到我們的臉上,一種名為「個性」的產物從我們的意識里蘇醒。我們才逐漸意識到,是「獨特」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位置。
我是誰/我的性格/我有什么優缺點/我想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喜歡或不喜歡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這些問題不但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往往還會處于不斷地變化中。我們必須不斷地追問,不斷重塑自我體系,來應對這一個反復而又漫長的過程。
Be water my friend —— 李小龍? ??
「Be water my friend」,是李小龍1971年在訪談節目中提到的一種哲學思想,解釋為:清空你的思緒,像水一般,柔軟又剛強,充滿變化,能適應萬物的形狀。
回歸到我們自身,「自洽」對我們就是起到“水”一樣的作用。隨著自己所處的生存結構與心智模式的變化,「自洽」讓我們不斷的達成自我認同,獲得真正的篤定。這是我們面對紛雜世界的出路,也是力量。
當我們終于不在乎自己的形狀時,才真正的“有了屬于我們的形狀”。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贊再走。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高威爾。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