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國學不得不說的兩三事
認識國學,并非偶然。垂髫之際,我手捧《三字經》,呀呀吟著“人之初,性本善”;豆蔻年華,我研習茶藝,溫杯燙盞間,“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桃李之年,幸遇良師—聶老師,是聶老師為我們打開了國學的大門,是聶老師的言傳身教,是聶老師的無私奉獻。感謝聶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國學的機遇;感謝國學,讓我有一個能夠終生學習的夢。
我沿著華夏千年的脈絡追尋著國學遺留下來的痕跡,是先秦諸子的雅士,青衫磊落,簪起長發。時而坐而論道,縱酒高歌;在落日橋頭,斷鴻聲里,無語自憑欄。亦有《詩經》中的女子,眉目如畫,香閨寒夜,數著雨打芭蕉,靜夜無眠守在高樓,只待明日曙光。
曾有人奏了一曲絕響,千年后仍余音繞梁;曾有人譜了一曲華章,千年前亦名揚四方。那是國學的萬千榮光,那是《論語》留下的千年遺響。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并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若提到先秦諸子經典,首屈一指的要說是《論語》了。
說起來,本學期我們國學班全體成員在聶老師的帶領指引下,深入學習探討了《論語》的部分篇目,領略了至圣孔子的瀟灑風姿,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熠熠生輝。《論語》一書可謂是微言大義,既言簡語約,又意味深長。孔子常常能通過只言片語,看似客觀的記述,含蓄雋永又言簡意賅地表達出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思想傾向。例如,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篇第三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注解道:“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巧言令色,可以粗淺地理解為花言巧語之意,即表里不一。孔子希望能夠成就一個大同社會,明君賢臣,修明法度,人人可以做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不是善于偽裝,蠅營狗茍的小人。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論語》一書開語錄體散文體式的先河,孔子通過短短幾個字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真可謂是至圣先師。
在我看來,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仁”。就像是《大學》中提綱攜領的九個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為人之本在于修身。修身、處事、待人三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的。仁者才能稱得上君子,有一個成語為君子務本。那么什么是本?“本”為指事字,本意為草木之根,引申為根本、基礎之意。那么為人之本又是什么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六章)。由此,我們可以概括出這一章講的是弟子的根本所在,即孝悌、謹信、親仁、學文。這些基本內容不是隨意排列的,而是有一定的次序,層層深入的。一言以蔽之,為人之本是孝悌忠信。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敬愛兄弟;忠,即忠君,是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在孔子看來,在這樣一種上下級的秩序下運行才能創造一種仁義禮樂,相須而成的大同社會,;信,即言之有實也,與“巧言令色”截然相反,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的典范作用。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在外注重行為,要小心謹慎講究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在這里,孔子表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做人重在務本—孝悌忠信,“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只有在做好仁,務好本的基礎上,學文才能得以成。如果為人之道尚不能成,反而先學習知識,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個人要是連基本的孝敬父母,敬愛兄弟,愛國敬業,言行如一都做不到,還談什么學習知識呢?這樣的人是非不分,善惡不辨,學習再多的課本知識有什么用呢?
我認為,通過這一個多學期對《論語》的學習,使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學習必須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的師范生,國家教育的重擔在我們肩上。我希望能夠通過我微薄的力量去影響一些人,而不是碌碌無為了此一生。若將來有幸能夠成為一名教師,我一定要教會他們該如何做人,做人第一位,學問第二位。這并不是說學習不重要,只是一個學者有很高的科學修養,但是惟利是圖,表里不一,這樣的人是應該鄙夷的。中國是禮儀之邦,華夏源頭,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是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并且去孕育教化下一代,使國學、使我們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