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救治的失敗并不是醫學的無能,而是對生命的尊重”。每個人都會死亡,也都要面對死亡。當我們不能獨立,不能完成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怎么過生活?
病痛來臨又怎么面對醫生的提問。關于“保守療”和“積極治療”。關于“好死”還是“賴活”,有沒有其他選擇?又怎么和自己的親朋好友和這個世界去“優雅的告別”?
我從沒思考過這個問題,很多人一樣。覺得死亡是個沉重的話題,不愿意提及更不曾設想。直到我在老師的推薦下看到這本書。才開始改變了對死亡及怎么理性的面對死亡有所思考。“好死”和“賴活”還可以有第三種選擇“在家人的陪伴下好好的活到終點。”
關于生死告別,網上不經意看到了著名女作家瓊瑤呼吁“善終權”的報道。感觸很深,她提倡“安樂死”的方法離開。也與我在書中看到的“安樂死”觀點一致。
她在《雪花飄落之前》新書發布會提到,這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課。關于死亡的提倡,關于和世界優雅的告別。
首先,自己感恩生命,感恩上帝。因為自己沒有因為意外,疼痛,或是其他而死亡。現在活到了79歲。自己會快樂的活著,自然的選擇死亡。自己選擇的想要花葬的安葬,歸于塵土,歸于自然。
瓊瑤的觀點:“不管自己以后得了什么重病,不論怎么樣痛苦,怎么死的快便怎么死。不要插什么氣管,尿管或是其他自己不知道的管子。我只想優雅的死去,完美完整的與家人及世界優雅的告別。”
她希望死后不要太張揚,不要來追悼會,更不用通知太多的人。只要自己在死后一周告訴其他人便好。自己不想以后麻煩和耽誤他人的時間。更不要什么死后榮光,死了追求什么名利都不重要,自然靜默的離去是最好的。
而她對于死亡和勇敢理性面對是因為,之前丈夫讓她寫的一本書。他告訴整個社會‘善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愛的極致終究是斷、舍、離。
也是因為丈夫的失智,她思考了自己的死亡和告別。如果你把他生命變成延長死亡,連思想意識都沒有了,也不能跟人溝通,那是最最悲慘的人生。愛到極致把痛苦留給自己,對你最愛的人,學會放手。”
自己也努力完成了這本稱之為“生命最重要的一課――《雪花飄落之前》。這本書有兩部,一部是自己前半生的過往,一部是自己和愛人的美好的回憶。
她是才華橫溢的女子。從家庭主婦寫作《窗外》到后來的著名作家。她讓很多人紅了,作為她的影視演員。她是勇敢偉大的女性,面對丈夫的病痛始終不離不棄照顧著。
她是睿智的,丈夫的病痛她理解了生命的常態。思考了自己怎么樣面對死亡,怎么選擇死后的儀式。她的人生可以說經歷了痛苦,磨難,也擁有了成功與輝煌。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祖母,一個92歲的總是微笑,彬彬有禮的老太太。
她的一生是沒有享受過什么,尤其是那個年代的人。物質的極度缺乏,吃飯能吃飽不錯的年代。但,她依然很開心過著每一天。
她40不到的年齡丈夫因病去世。自己獨自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直沒有改嫁,也沒放棄過人生,更沒放棄過照顧孩子。
她沒讀過什么書,但,她對人很有禮貌。還教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每次總是笑呵呵把自己的凳子讓給來家里玩的同村人。或是,冬天把自己的火盆讓給來別人。
她算數什么的也很快又準。甚至,幾斤幾兩都算得很清楚。我有時候都覺得奇怪沒有讀過書的她會算數。小時候,我算幾兩多少錢還是她教會的。
她一生樂觀,節約,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大家都覺得很不錯的老太太。直到,某一天,她晚上睡著了自然離開了人世。第二天被家里人發現,沒有任何的征兆與疼痛,也沒有和家人有任何的交代。很遺憾,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便悄然離開了。
她的離開,我整個人是憂郁的。一想到照顧我,關心我的祖母再也見不到。只要想到便眼淚不止,難過了一個多月。也是第一回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覺。因為,那時候我可以打暑假工掙錢了。本以為可以給她買禮物什么的,我再也沒有機會了。
她不是我的母親,卻是從小把我帶大的。第一次知道了自己面對親人離去,面對死亡的感受。后來,經過老師和同學的開導和陪伴。我也慢慢才接受了現實,從悲傷里走了出來。
《最好的告別》是一本教人怎么面對親人離開,面對衰老,病痛,養老院的形成,怎么對待老人及醫患關系到人生面對自己死亡的書籍。
很棒的一本書,書的作者和父親都是著名的醫生。用生活的實例,自己的父親、母親的生病事例來分享。闡述人們是怎么做的選擇,我們可以怎么選擇。作者阿圖在父親得重病后和父親共同選擇,在父親離開的時候做了比較好的告別。
這本書有說,其實,很多人都很難在家告別,甚至來說是一種奢侈。因為現在的時代,醫學什么雖然發達。但,如果真的有病痛,家人是很難做到放手給病人回家修養的。
另一方面,確實在家靜養也是要很多的成本。人員照顧,金錢投入,精神投入等。也確實是個很難也糾結的事情。
因為自己的不愿意放手,很多病痛的人最后都是在病床上。甚至,嚴重的面目全非,身體各種管子的插入等。死亡的時候也不能好好的和家人告別,不能有所交代。而對于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
那人應該放手嗎?應該尊重生命的逝去?我想:是的。但是這需要很強大的心里接受,以及很強大的思維轉變。
書中告訴我們:生命的離去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離去,可以聽取醫生和患者本人的選擇去安排。
原來醫患關系模式可以分為三種:家長型、資訊型、解釋型。
家長型:和家人差不多,很贊同患者家人的觀點,什么化療,插管,盡一切可能的救治。不管怎么樣堅持到實在不能挽留為止。
資訊型:給人們說出幾種針對這樣的病患的方案。讓家人去選擇做哪一種,醫生本來不會做什么參考選擇。
解釋型:醫生會分析出很多種方案,說出每一種的好處和壞處。給出建議參考供病患和家人去自由選擇。
而死亡可以選擇“安樂死”,聽從病人和家人的共同的選擇。醫生也不強行的去救治明知道希望很渺茫的人。讓患者可以在生命的有限時間和家人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吃自己想吃的東西,直到生命的燈火耗盡安然死去。
作者阿圖的父親便是選擇的這種,被認為是和父親在生命的最后選擇的“最好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