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工作的態度”)
要戰勝世界,先必須戰勝自己。
拖延,是人渣最直接的表現,我們做不了大人物,但可以做人工,絕對不要做人渣。
關于拖延,解決方法有許多,下面是大錘和名家的觀點:
一:補過原則。
化學上,有質量守恒定律。人生能量恒定,工作和任務恒定,如果是公司安排非做不可,一定要完成的。就要提前去做,提前去準備。
如果一周要作文二篇,我們可以周一就準備,周二和周三全部完成,而其余的時間就可以不慌不忙,還有充足的時間修改和更正,力求把其做到最好,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正如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個先來,而身體不舒服,也是人之常情,那么更要提早準備,提前熟悉。
可確實有事擔誤,忘記了,那就要反思,就要檢討,就要補過,可不能隨便的忽略或者借故忘記。別人都說,知錯要改,亡羊補牢未為晚。
二:去掉完美主義綜合征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得到上說,人人都有拖延癥,只是深與淺的問題。
拖延癥的的本質是自我管理和約束的失敗。
有效管理時間,高效率工作,強大執行力,按時完成計劃等前提都是:不拖延。
而一個人,或者一間公司想要做得更多更好的前提也是:不拖延。
這樣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和提高。
吳伯凡老師說,我們有拖延,是因為有完美主義情緒,或者是對自己形象的吹毛求疵,不肯犯錯,不敢犯錯。
接納自己就是從做好一件事開始,不要一開始就拒絕自己。本計劃做5件事,可只做了2件,不要太失望。畢竟拖延癥不會一下子變好,要先接納,不要責備自己,要正反饋,不要破壞了自己的積極性。
三:擼起袖子,先開始著手做。
這是李笑來的建議。他說“開始做”就是最高效率解決問題的手段。
值得你做的,就值得你現在馬上去做。
第一時間,馬上開始,立刻行動就是最好的行動。
另一個思路:為每一件事引入足夠多的成本,引發自己行動起來。
劉軒的建議:用行動讓自己暖身。
不要想太多,立刻就行動,用行動來讓自己進入工作狀態。
四:從被動到主動。
人都是懶惰的,都是好吃拖延,都不喜歡工作和勞動的。正是這弱點,把大家都帶到了生活的低收入低水平狀態。
可人隱隱的也有另一個弱點,就是要面子,喜歡炫耀。但就是沒有明白,要面子和顯擺,是要實力支撐的。《歡樂頌》樊勝美家境貧窮卻愛虛榮愛面子,把自己活得支離破碎,坑坑洼洼的。
如果自己反過來想想,我把大家都存在的弱點都克服了,或者做得好一點,是不是就好過許多的人了?為了這一點,我就拼了,那你就進步了。
要做好這一點,就要把做事的外部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內部需求--變“我必須”為“我想要”,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一念之間,就變成了另一個人。
五:把背包扔到墻外。
比如你想出去,但怕自己翻不過墻,如果把背包先扔過去了,你就不得不翻了。
這就是借助外力,為什么許多人喜歡做公眾承諾,就是自己希望大家都知道,然后接受大家的監督和約束。
當然也有許多大嘴巴,自己打自己嘴的,對外公開承諾后,什么也不做,就如玩游戲一樣。
六:鍛煉自己的專注力。
如果怕鬼,就多看鬼片;如果暈車,就多坐車;如果愛吃零食,就把零食放在面前,訓練自己忍住不吃。是的,越是懼怕的越要面對,越要克服,而不是逃避。
七:從簡單的地方開始做。
如寫一篇文章:
先做一點,要做什么呢?先起個題目吧,好,就先想題目。
然后呢?做些標題如何?哪一個好呢?想想,就選一個。
然后呢?想下開頭如何?好,開頭就這樣這樣寫....讓東西不知不覺的做完。
八:建立一個正向的反饋。
每完成一個步驟,達成目標就獎勵一下,為建立正向、良性的反饋機制,形成良性循環,正向激勵自己去做事。
劉軒說:這是你與自己的協商,至于條件怎么定,全看你自己,不過你要對自己負責。當你真正的達到進度,也就應該實現對自己的承諾。當然,也不能獎勵過頭,如只做了半小時的正事,然后就出去逍遙半天。而應該也要計劃,下一個目標和獎勵是什么。設定目標,測量進度,給自己獎勵。學會一步一步來,是很重要的技巧。
如一篇作文,如完成了題目,就獎一個糖;完成了開頭,再獎勵一下。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
九:拖拉一點也無防。
用一件有價值的事去拖延另一件有價值的事。拖延是無藥可救的,既然無法克服,那么就要做另一件事來補救。
如你非要玩游戲,那么就玩些有智力的游戲,讓你可以鍛煉思維的那種。
如你寫一本書,可實在不想寫了,就去看一本書,前面寫書是拖延了,可后面看書就是在找靈感,也是在做有價值的事。到一定要寫了,就有前面的準備和積累了。
十:給自己一個期限。
喬布斯說: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來過,你就會有很多時間。
許多臨終的病人,做事是最高效率和最無撼的。給自己一個最后死期,你就會非常的積極,非常的高效。如果一個人有一萬歲,那么什么事都不會想做的,什么事都會拖著的,也什么事都做不了。人的成就感就是因為人的時間有限。
十一:你的拖延可能是一種病。
經常拖延的人,可能是一種病來的。這種病叫注意力缺乏癥,美國還有一種專治這種病的藥,它叫聰明藥。所以,實在改不了,可能就要看看醫生了。
十二:列清單和訂計劃。
每天把要做的具體事項,詳細寫出來,可能有10多條,然后在此10條中,選出3條,然后在這3條中,做最簡單的1條,然后再接著做其他2條。總之,越多越要會打包,以3個單位為準,由大到小,由多到少,一次性不宜列出和做太多太長的計劃。
十三:用想象力喚醒未來的自己。
劉軒說:“現在”與“未來”哪個比較重要?對我們大腦來說,“現在”永遠比較重要。因為“現在”是實際的感覺,而“未來”是抽象的概念。
如果老板說:“你今天就要做完這件事,不然會被開除。”
這是很實際的壓力,你現在就得行動。所以許多事一做就完了。
但是老板說:“你一年后要做完這件事,不然會被開除。”
這也是有壓力,但感覺很不一樣。
就如高考作文一樣,你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不寫就0分,于是你就逼出來了。其實寫一個作文就一個小時的時間,可如果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你就會支悠悠的,到最后一天才會去完成。
越是設在很遠的未來的事,越難讓我們現在有感覺。所以拖著拖著就緊迫起來。
十四:用番茄鐘讓自己短時間專心。
劉軒說:首先,給自己設一個25分鐘后會響的鬧鐘,然后就馬上開始專心工作,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最好把手機,網絡什么都關閉,鬧鐘響了,就站起來休息5分鐘。
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這很重要。如此,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重復4到5個回合。就這么簡單,但此方法非常有郊。
因為當你有了一個很準確的時間限制,而且又有固定的休息,能讓你更容易集中精神,達成高效率。這,也比較能幫你抵抗分心的誘惑。
(每周更新)
(文字由對迪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
人在做,天在看,這是我們的慎獨。
賦予記錄一種儀式感,
是給任性和懶惰的自己一個交待。
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少關心明星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從今天起,學會關心家人,體察身邊人的辛苦,不再盲目,也不再麻木,不再傻傻的看著家人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