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開學已經將近三個月了,新入園的小朋友差不多都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然而還有些家長還沒有從深深的焦慮中走出來。
昨天我把兒子幼兒園送到以后,順便去超市里買點東西,在收銀臺結賬的時候看到了好友小露帶著她的兒子。
我很奇怪,這個時間她的兒子應該在幼兒園里呀。
小露看出了我的疑惑,和我說每天早晨到了教室門口,兒子就摟著她的脖子不松手,哭的嘶聲裂肺的,自己也心疼的落淚。
回單位的路上一直哭,中午的時候更加的擔心孩子,總是怕孩子吃不飽,差點跑到幼兒園偷偷的視察去。
白天一整天坐立不安的,也無心工作,時不時拿起手機看看微信,生怕落下老師發的消息和照片。
前幾天因為中午睡覺著涼了,兒子感冒發燒了,她就更加的心疼了。兒子病好以后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的決定晚上一年。
這就是一位患有分離焦慮癥的媽媽,這種癥狀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舍不得放手。
幼兒園給她的印象就是:挨餓,挨凍,孤單。她認為兒子離開了她的身邊只會吃苦受罪。
02
我想起以前看到過的一部電視劇《二胎時代》,第一集剛開始就是金燦燦送女兒馨兒上幼兒園的情節。
金燦燦蹲在女兒身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的妝都花了。
馨兒呢則很一本正經的在“教育”媽媽:“這么多小孩在看著你呢,丟不丟人哪,長不長面子啊!”
金燦燦不為所動,對著馨兒爸爸說:“要不然讓馨兒再緩沖兩天吧!”
“還緩沖啊,按道理,咱家女兒去年就應該上幼兒園了,我們已經落后了,不能再緩沖了。”馨兒爸爸無奈的說。
最后馨兒甩下一句“我還要去找小朋友去玩呢”一溜煙的跑了。
當時這一幕場景著實把我逗笑了,雖然現實生活中馨兒這樣的女兒不多見,但是金燦燦這樣媽媽卻比比皆是。
小露就是這樣的媽媽,晚送一年,只不過是掩耳盜鈴的一種做法,并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
她以為在家里多照顧兒子一年就是愛,這份所謂愛只不過就是追著兒子多喂一年飯,幫助兒子多穿一年衣服,幫助兒子多做一些他自己早該會做的事情而已。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曾說過:當父母傾盡全力不讓孩子體驗到不適時,他們長大后反而不知如何面對正常的挫折。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喪失獨立的能力。
在這一年里,別的小朋友早已經學會獨立吃飯,洗臉,穿衣服。甚至還有了自己固定的小伙伴,懂得了團結和相處之道。
等到她發現她的兒子已經融入不了幼兒園那個大集體時,已經悔之晚矣了。
所以與其到了孩子需要必須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不如早一點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03
回想我家兒子剛剛入園的時候,我也是滿心的焦慮。
那天當我把兒子送到教室門口,兒子哭著拽著我的手不讓我走,盡管我滿心的不舍但還是趁機逃走了。
其實當時我多么想走進那扇門把親愛的兒子抱在懷里,它是那么的小,那兩只淚汪汪的眼睛寫滿了對那個陌生環境的恐懼。
然而我明白,如果真的推開了那扇門,對兒子的寵愛就變成了溺愛。
溺愛就如同漫天的風沙,會遮掩了兒子成長的道路。
安娜?昆德蘭說過:孩子愛我們,并愿意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這并不能證明我們是好父母;
如果他們羽翼豐滿,能夠離開我們獨立自主地生活,那我們才是好父母。
父母應該明白如果一味的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永遠飛不高。你的孩子是翱翔天空的雄鷹還是折了翅膀的籠中之鳥,只在于你的一念之差。
生命意義是自由,是獨立,愛與生命一樣,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放手讓孩子去成長,雖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應該是祝福。
04
曾經我怕兒子在幼兒園里會很孤獨。
但現在他在幼兒園里有了好幾個好朋友了。
曾經我因為兒子挑食不愛吃菜,怕他在幼兒園里會挨餓。
但現在在幼兒園里,以前不喜歡吃的茄子和西紅柿現在卻能吃的香噴噴的。
曾經我一度懷疑好動兒子有多動癥,什么玩具都入不了他的法眼,玩一會就扔一邊了。
但現在在幼兒園里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玩會玩具了。
兒子如此迅速的成長,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同時很慶幸自己及時放手,給予兒子不是老母雞式的愛。
放手讓孩子去奔跑,奔跑有可能會跌倒;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嘗試有可能會失敗。
然而在無數次的跌倒和失敗中不斷地站起來的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加自信、堅強。
所以愛孩子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在給予孩子親密無間照顧的同時懂得適時的放手。
學會放手,在心里默默的祝福孩子。父母只不過是孩子的領路人和指引者,長長的路,終究還是需要孩子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