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考試作弊的泰國電影,拍出了動作片的既視感。
小琳和班克是一所貴族學校的天才學生。在一眾富二代里,兩人出身普通家庭,因為成績優異而得到學費減免以及獎學金嘉獎而進入這所號稱容易申請到海外名校的高中。一次偶然,天才少女小琳為了幫助好友格蕾絲提高GPA而給她抄襲了數學題。好友順利拿到好成績,好友的富二代男友得知后提出付費抄襲的請求,并承諾給小琳聯系“客戶”。從此小琳開始在班上接單“抄襲”生意,并發明了一種“琴鍵傳答案”作弊法。
另一位天才少年班克卻顯得不合群,堅持原則,認死理兒。在一位成績差的同學請求付費抄襲時,他不僅憤怒地拒絕,并且揭發了這位學生抄襲小琳考卷的事實。
小琳的閨蜜格蕾絲請求小琳幫她考全美入學考試,這個考試是全球統一考試,統一命題。然而這個考試非常嚴格,作弊后果也很嚴重。小琳在糾結之后找到了一個方法:因為時差的原因,去澳洲考。這樣就可以把答案傳給四小時后在泰國考試的格蕾絲。但是因為時間有限,考場紀律嚴格,想要順利通過短信傳遞答案,必須有另一個人搭伴兒完成這項任務。這個人只能是班克。
為了拉班克入伙,格蕾絲的富二代男友雇了人將班克暴打一頓。班克負了傷耽誤了獎學金考試。絕望的班克被拉入火。在這場交易中,小琳和班克去悉尼考試傳答案,并能從中得到那些渴望考出好成績卻沒有考試能力的富二代同學們的巨額酬勞。盡管在這中間班克得知這是格蕾絲的男友所為痛苦不堪,但在短暫考慮后,班克認為自己已經錯失了獎學金,也已經挨了打,入伙后,自己的遭遇至少從金錢上可以得到補償,讓開洗衣房辛苦賺錢養家的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
小琳制定了看起來天衣無縫的傳遞答案計劃——把選擇題答案按照豎線的粗細之分的條碼和數學填空題答案按照數字條碼印在需要帶進考場的2B鉛筆上。因為考試答案不能帶出考場,必須背下來。一個人時間和能力有限,所以小琳和班克各負責每一部分的的一半題:解答和背答案,然后利用中間的休息時間去衛生間拿出事先藏好的手機傳遞答案。
不幸的是,班克作弊被發現,取消了終身考試資格,還被學校開除。小琳在經過層層審問后,險脫身,她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回到父親對她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的期望里,放棄了申請海外大學,選擇在泰國本土讀教育學,決定做一個好好傳授知識的老師。
影片的最后,小琳去找班克,出乎意料的是,前途盡失的班克并沒有痛苦頹廢。他用考試作弊賺到的錢給媽媽的洗衣店買了好多新的洗衣機,并且重新裝修了洗衣店。他還給小琳提出,按照這樣的方法繼續在別的考試上做“買賣”,因為這是快速賺錢的通道。這樣的賺錢方法,甚至比大學畢業找一份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收入要多得多。
盡管班克威脅說,如果小琳不答應,他就把整個作弊的事情捅出去,小琳說了一句:可以,這樣我們就扯平了。然后頭也不回地推門而去。
影片結束。
這部講考試作弊的電影,卻帶給我某種人生的思考。兩個天才少年,在經歷作弊風波的過程中,其實是成長中在對自己不斷重新定位,找尋自己的過程。其實這一個過程,就是一個告別擰巴,告別“較真兒地活著的”過程。
從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發現小琳是一個有點“軸”的女孩。因為她是父親一個人辛苦賺錢帶大的,所以她特別在意錢。入學時就跟校長討價還價,后來發現父親背著自己應學校要求交了二十萬贊助費,心中開始對學校憤恨,為了報復學校,也為了減輕父親賺錢的負擔,鋌而走險跟同學考試做起了抄答案收錢的“生意”。但是她的內心其實是抗拒的,作為一個叛逆少女,這種行為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和這所學校的某種對抗,在她拿不出更好的對抗方法的時候:你背著我強行收爸爸的贊助費,那么我就用我的方法把這些錢賺回來。
最后去鋌而走險去搞全美大學生入學考試的答案,除了賺錢,更多的還是為了自己的閨蜜,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小琳是一個仗義的姑娘。而在得知班克受傷其實是閨蜜的男友策劃之后,琳義正言辭地提出要退出計劃:她的心里在抗拒這樣無恥的行為。最后還是班克主動要求琳繼續計劃。然而在經歷了班克澳洲考試被抓,自己像一個賊一樣被考官一路狂追之后,小琳終于醒悟過來:我錯了,我迷失了自己。我最想做的,其實就是父親期望的那樣一個本分正直的女孩。
而班克,開始的時候,有點呆,不合群,及其較真兒,道德感超強,眼里容不進沙子。當同學提出要給他錢抄他考卷的時候,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甚至有點反應過激。他的眼神里充滿了對這種交易的鄙視和不屑。那一刻,考試在他眼里是神圣的,豈能被作弊這種事情玷污。當他發現那位同學伸長脖子抄襲琳的考卷時,毫不猶豫地揭發了他們。
可是,在自己被暴打錯過獎學金考試后,他非常實際地妥協了。他加入了他們的作弊計劃。當他震驚地得知,打他的就是琳的閨蜜的男友時,短暫的暴怒后班克馬上冷靜地意識到:獎學金已不可得,自己還被打了一頓。此時退出,自己除了傷口和痛恨,什么也得不到。為何不讓那些買答案的巨額金錢,成為自己傷口和委屈的補償?更令人詫異的是,當班克考試作弊被抓,永遠失去考試資格且被勒令退學后,他并沒有消沉,而是提出了更加瘋狂的作弊賺錢計劃。
在這場作弊風云中,班克,一開始那個嫉惡如仇,瘋狂維護公平正義的男孩,在每一次人生動蕩中,都能夠快速地調整和轉換思路。他的轉換甚至不需要什么深入地思考,更沒有什么糾結。如果不是這場風波,也許他不會這么快發現,自己是如此務實,如此淡定,如此能夠詭異地笑對人生。在得知自己被打的原因后,他沒有去過久地痛恨別人,憐憫自己。在自己的計劃失敗后,他也沒有沉浸在失意、倒霉、前途無望里茍延殘喘。他會馬上想出新的活下去的方案,雖然帶著那么一點邪惡。
在這場作弊風云中,小琳,一開始那個一心想要出賣智力去賺錢,想盡各種辦法去實施作弊的酷酷的少女,卻發現了自己迷失在虛榮和叛逆里。從悉尼回來,她扯掉了同學迎接她的“小琳老師”的條幅,義正言辭地告訴閨蜜,大學里的考試再也不是選擇題,需要一切靠自己,并且決心腳踏實地地做一個真正的老師。
一次作弊,卻是兩個人的自我發現之旅。小琳,一個看似實際其實卻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班克,一個看似及維護原則,其實卻是一個不斷變通的利己主義者。
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有許多:對一次事件的精巧編排;電影語言和節奏到位;演員表演近乎完美。可是能從一次事件里,拍出成長和人性,才是這部電影最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