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長一段時間,“原生家庭”一詞被炒濫。似乎一個人性格哪兒不受人待見,事業不夠成功,或愛情屢戰屢敗,都可以簡單粗暴地歸罪于家庭。可憐為人父母,好容易拉扯大個孩子,還要對孩子任何可能不夠完美的成長軌跡和生活來背黑鍋。天下再沒有比為人父母更難的了,因為“人無完人”,再怎么做都還是會落下被埋怨之處。很多“白眼狼”有朝一日成功了,可能會說是靠自己打拼而來,而一旦不成功,則一定是父母的錯。
有些國家早至16歲,有些晚至20歲,但絕大多數國家規定十八歲成年。十八歲,一個人的身體基本發育成熟,心理學也認為,一個十八歲的人已屬于成年初期。在大多數國家,十八歲意味著可以投票,可以喝酒,可以合法性交,在韓國甚至可以結婚。十八歲的世界再也沒有“少兒不宜”,“十八禁”的游戲和視頻等也打開了歡迎之門。
當然,18歲也意味著承擔一些義務,比如服兵役。歐美很多國家的18歲,還意味著經濟獨立,不再依靠父母的供養。在美國和西歐國家,18歲還跟父母要生活費、跟父母住在一起是不合適的。不管家里再有錢,“啃老族”在國外可能連女朋友都找不著。
然而,在國內卻常會看到或聽到許多人到了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甚至四十多歲,還在怪父母,還在把對自己的不滿怪罪在父母頭上。雖然這些“老小孩”大多也是父母造成的,但這是個讓人心酸的境況,是個死循環。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和師長,也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有著完美的童年和父母。實際上,生活的苦難和挑戰是最好的老師。能引領孩子通過生活的歷練來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實現自我成長,是父母和師長最大的責任。
中國古代的教育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孔子一直強調“內自省”,“內自訟”。孟子也提過: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夜。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一個人的成長,更多地要靠自己。成年前需要父母和師長的幫助,在成年后,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只能依靠自己。
而身為父母和師長,首先要樹立這樣的觀念:
你要在孩子十八歲前教會他一切在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十八歲以后,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至于一位十八歲的成人應該長什么樣,埃里克森認為,成年前應發展以下德行: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和忠誠。這關乎性格養成。而具體到能力,前史丹佛大學的李斯科特海姆斯女士( Julie Lythcott-Haims) 在所撰寫的《如何養育一位大人》(How to Raise an Adult) 一書中指出,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應該擁有一系列的生存技能。
且讓我們據此逐一檢視自己的養育和教育行為:
1. 教會孩子懂得怎么與陌生人交談。
如果你的觀點是“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那孩子會失去識別壞人的機會。孩子該學會的,是如何從大部分人的好人中觀察和辨別出哪些是不懷好意的人。此外,如何跟陌生人進行必要的禮貌性互動,是一項很重要的生存技能。
2. 了解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
如過你習慣于陪伴孩子去任何地方,一直接送上下學,從現在開始,你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了解生活環境的能力。孩子該知道如何在所生活中的城市,借助信息和工具,順利地從A地抵達B地;遇上塞車后,該怎么選擇合理的替代方案;有緊急的出行計劃,該如何應變;如何安排一個獨自出行的旅行計劃等。這些都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基本生存技能。
3. 懂得管理時間。
時間管理是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技能。父母和師長不是鬧鐘,你該教會孩子的,是讓他們理解管理時間不善將會引發的后果,以及管理時間的益處。這世界是一個合作分工的社會,每一個節點都需要把控,對時間管理不善,終會影響之后一系列的工作和安排。沒有人喜歡與不懂得時間管理的人打交道。
4. 懂得留時間處理家務。
請父母不要包辦一切家務,培養出一個蔥蒜不分的孩子并不值得驕傲。不管男孩兒、女孩兒,都該學會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等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未來的生活不只有學習和工作,還有生活。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走到哪兒都會被人看不起。
5. 學會處理人際問題。
人際關系中不僅有和諧相處,還有沖突。教會孩子獨立解決人際中的沖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其一生很重要。
6. 接受生活的挑戰。
世界不可能一切都盡如人意,就算神仙也會有心堵的時候。父母和師長不要替孩子擺平一切,而是教會孩子去接受他們不是這世界的中心,只是這世間極其渺小的存在。接受生活的不如意和各種困難,并積極應對一切挑戰,才是面對生活該有的態度。
7. 懂得賺錢和理財。
不管家里有錢沒錢,要讓孩子從小就有理財的觀念。成年后的孩子,就該鼓勵他們在經濟上獨立。一個人一天在經濟上不獨立,就一天長不大。懂得賺錢不易,掌握賺錢的技能,并學會適度的管理財務,是重要的生活技能。
8. 敢于冒險。
不管父母和師長描繪多好的人生藍圖,路還是要孩子自己去走。要鼓勵孩子勇敢去嘗試。沒有哪一種成功垂手可得,全都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和冒險,直至無限接近它。
李斯科特海姆斯說:
請記住,孩子必須自己獨立完成以上事項,如果他們必須尋求爸媽幫助來達到這些事情,這表示他們沒有在社會上求生的能力。
一個成年人可以且應該為自己的一切負責。雖然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一個人到了三十八歲還未必完全成熟,但十八歲,確實是一個可以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了。正如佛經所言:“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的能力。這都需要父母和師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訓練。中國的孩子一方面被嬌慣得不識柴米油鹽醬醋茶,離開家長只能叫外賣和方便面。更有甚者,進入大學了都還不知道怎么去買一支牙膏。另一方面又被賦予太多生活的重任,比如賺錢養家,向馬云看齊,必須要成功之類的。這被期待和現實兩腳架空的生活,會把年輕人逼向絕路。其實這世界哪里會擠得下那么多所謂的成功者?絕大多數都只是普通上班族而已。接受自己的平凡,但不放棄對自身的精進,持續地進行自我教育以獲得不間斷的成長,這才是大多數人該擁有的健康態度。
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十八歲以前,身為父母和師長,應該朝著如何培養一個合格的成年人而共同努力,最終讓孩子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孩子成年后,他們就可以沿著父母和師長打好的地基,以更堅實地腳步去邁向自我成長的大道。多一個合格的成年人,就多一個美好的家庭,多了一份安定的因素,也多了一份幸福。
推薦閱讀:
How to Raise an Adult (《如何養育一位成人》) by Julie Lythcott-Haims (李斯科特海姆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