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家長的焦灼: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自己交流談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常常會聽見家長抱怨:

現在的孩子,就是喜歡玩手機,叫都叫不應!

現在的孩子只知道玩游戲,每天都在玩!

現在的孩子不愿意和我說話聊天,不知道一天在想什么!

現在的孩子考試前都不急!

??

每次聽到這些家長的抱怨都能從聲音里聽到苦口婆心式的擔憂,如果正好是高三學生的家長,這種擔憂直接就上升到焦灼的狀態,后面就開始“如數家珍”式的舉出例123。

以前聽到這些,我對家長們的抱怨表示理解,卻不能感同身受,可自從我家小桃子出生后,我再聽到,就真的是作為“家長”的角色立馬上崗:真不懂事,家長也是為你好呀。

今天無意間和YY聊天,聽她聊了一些,忽然若有所悟,再想了想竟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YY是一個可愛有趣的高三學生,初見她時,只覺得她開朗愛笑,聽課認真,接觸下來發現她真是一個特別的孩子,不對,一個特別的人。

她告訴我,她現在和她媽媽關系有點僵,基本上沒有交流,她也說了幾件事,然后思路特別清晰的列出了以下五點。

“為什么我們越來越不和家長交流談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無論對父母說什么,父母會把話題轉到學習上,并教育道:現在都什么時候了,注意力在這些上面?”

孩子們在學校并不是分分秒秒都在學習,他們也會遇上有趣的事,他們想和父母交流,這并不代表他們全部精力都在做這些事,相反,他們認為這事有趣,正是因為他們在課后的閑暇用這些調劑壓力。他們把這一些告訴一家人,是一種親近和信任。

“我覺得這個好搞笑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也開心下。”

“都高三了,注意力怎么在這上了?”

家長一巴掌把這種輕松愉悅拍地上了,孩子會什么反應呢?下次還會把他認為有趣的事拿出來和家長聊天嗎?

二、“說到人際糾紛或學校老師的批評,我全錯。”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糾紛。出了學校在社會中工作,其實輕易是不會起紛爭的,大家都秉著“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的原則,做人做事都留余地,我們把這叫圓滑,會做人。

然而象牙塔里的學校不是這樣的,孩子們的眼里非黑即白,鮮少有灰色地帶。他們的糾紛幾乎不涉及利益,大多是一些簡單純粹的東西。可能今天因為你說我胖,點燃暴點,明天就因為共同的愛豆而相親相愛。

在家長看來這些事很幼稚,可孩子告訴你這些也并不是想從你這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僅僅是一種分享或抱怨,因為在他們認為,你愛他,你一定會站在他這邊,而至于人際關系的相處,他們很少考慮這么多。

三、“對待同一件事,理解不同,觀點不同,不能求同存異。”

去年有個學生,學習成績不好,自己對前途也非常茫然。因為從小被“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找到工作,沒有大學文憑只有去餐館當服務員,當服務員還要長得漂亮的,你這樣的只能去后廚洗盤子!”這樣的理念灌輸長大,越臨近高三越焦慮。每天回到家,全家圍著她問成績、分數、高考。前兩次也會想告訴父母自己的苦惱。

“我也想學,可我聽不懂呀,考試出來就是這樣差!”

“那你認真點呀,考試成績差,肯定是上課不認真!”

次數多了,即使心里焦灼苦悶回家也不想說了,不僅不說,父母越是苦口婆心,她越是淡定漠然,實在心煩了出門走走,看到車水馬龍,心中茫然悲涼,不知道何去何從。

家長不了解學習、考試的壓力的焦慮,總認為成績不好就是沒認真學。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現在經歷高三的學生大多是95后,部分家長沒有經歷過高考的壓力。

就像學生不能體會工作賺錢的辛苦,家長總說,不上大學,將來工作難找,賺錢辛苦,生活不易。學生會想,這有什么難的?只要認真工作就行,工資低是因為不認真不努力!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四、“與父母溝通不想被管得太多,卻被上崗上線。”

有時候想和父母交流,不要管自己洗澡洗了多少分鐘,不要管自己喝飲料還是白開水,不要管自己穿的衣服是黑白灰還紅黃綠?…

“洗澡洗了那么久,這個時間可以做套題了,就是這樣浪費時間,所以沒時間練題,成績才那么差!

“喝飲料不好,里面有防腐劑,吃多了致癌!”

“奶茶喝了要長胖,你看你都這么胖了”

“年紀輕輕怎么穿一身黑?沒朝氣!”

五、“不認可我的興趣和夢想。”

YY有個朋友文化課成績不好,但從小喜歡畫畫,立志做一名室內設計師。

高三了,她終于鼓起勇氣對父母說,想參加藝考,以美術生的方式參加高考。

“畫面?那學出來的什么用?你想街頭擺攤?”

“不是的,學畫畫以后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做插畫師,設計師??”

“這個有什么前途?現在別想這些閑事,好好讀書,把正事做好!”

“可是,我對這個特別感興趣,我的夢想就是??”

“去做作業,別浪費時間了。”

家長們會真摯的說,為什么他這么想?我都是為他好呀?他感受不到我對他的愛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恰恰相反!

人都是有本能的,誰對他好,心里特別清楚。可是我們能體會孩子的心理嗎?家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愛著他,圍著他,把最好的給他。他都明白的,也想報答,伴隨著成長,家長們都說:只要你成績好就是最好的報答。

他們不僅也想自己成績好,考大學,甚至做夢都想考上一流名牌大學,這樣才不辜負家人對他的好。

可是由于一些他自己控制不了的因素,他發現自己做不到,這個時候孩子自己心里也內疚,也焦慮。怎么辦呢?和家長溝通,結果??

家長和孩子兩代人成長的環境不同,世界觀價值觀也不同。隨著時代發展,孩子們像海綿一樣吸收著這個新時代所帶來的新信息,而家長卻慢慢落后直至跟不上孩子迅猛的變化了,總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

可是我們懷里牙牙學語的孩子已經長大,他不再被我們牽著手蹣跚學步,他有自己的獨特思考,有自己新穎的想法,有可愛有趣的小個性,他們會越來越好,因為這個時代,是他們的。

而我們所做所為所想不就是想讓他們幸福嗎?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放開手,讓他走,讓他們成為偉岸的大樹去承擔寒潮、風雷與霹靂。

《小別離》里,黃磊說:世間所有的愛都走向團聚,只有親子之間的愛是指向分離。

所謂的父子母女之間的緣分,就是一次次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