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花園中一切都清朗寧靜美好。鳥兒們唱得如此起勁,使蘇非忍不住想笑。草葉上的朝露宛如水晶一般閃閃發光。

這世界如此美好,令人不可思議。蘇菲再一次深深受到感動。

蘇格拉底服毒而死時,柏拉圖オ二十九歲。當時他受教于蘇格拉底門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他密切注意蘇格拉底受審的經過。當他看到雅典人民居然將他們當中最高貴的人判處死刑時,內心非常震動。這件事影響了他后來的哲學生涯。

對柏拉圖而言,蘇格拉底之死證明了當今社會與理想社會之間的沖突。柏拉圖成為哲學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蘇格拉底對陪審團的陳情內容出版成《自辯》一書。

除了蘇格拉底的《自辯》之外,柏拉圖也寫了好些書信與至少三十五篇哲學對話錄。

我們可以斷定柏拉圖關心的是永恒不變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 。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為何全天下的馬兒都一樣?你也許不認為它們是一樣的,但有些特質是所有的馬都具備的,這些特質使得我們可以認出它們是馬。個別的馬是“流動”的,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并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抽象模式。假設我們從外太空來 ,從來沒有見過一位面包師傅。有一天你無意間走進一家香氣撲鼻的面色店,看到架子上有五十個一模一樣的姜餅人。我想你大概奇怪它們怎么看起來都一個樣子。事實上這些姜餅人可能有的少了一只胳臂,有的頭上缺了一角,不過你仔細想過之后,還是認為這些姜餅人都有一些共同點。

你會發現這些餅干全部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做出來的。重要的是你開始有 不可抗拒的念頭,想要看看這個模子。因為這個模于本身一定是絕對完美的,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它比起這些杠糙的副本來更美麗。

柏拉圖稱這些形式為“理型”或觀念。在每一匹馬、每一個人的后面,都有一個“理型馬”或“理型人”。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后、永恒不變的模式。這種觀點我們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型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