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詩說兼懷讀書

凡文藝百種,皆精神之食糧。人生有文化而過精神生活,有精神生活而別于動物。而各種文藝之中,以詩歌最為純粹,可稱為純文學之類。本來詩歌的意旨實在抒發,情郁于中而發之于外。亦有人說,詩歌以美語為本身目的,詩是自足于詩的。但我以為,詩為外,志為內,到底還在抒情言志。《毛詩序》早在兩千年前就說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詩歌可謂文藝之精靈。這可從兩方面講。一是詩歌之起源。上古時詩樂舞不分,人類有的是集體意識,而沒有個人意識。這些集體意識現在還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中,心理學家榮格稱之為“集體無意識”。所以詩歌能給人予神秘體驗,仿佛追溯回那個原始的年代,這是其特殊的瑰麗所在。二是詩歌之技巧性。詩歌與其他文體的一大不同,在于它組織的經濟性。既要經濟,那更要講求煉字煉句,文學上的各種技巧手法,于詩更為突出。詩經便已有賦比興;再則各種修辭手法,詩歌里是全的,而且是運用得最高的。這是詩歌之所以在純文學占有最高地位的緣故。煉字煉句,原在煉心。“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豈非鬼魅精靈?

文體修短百種,可愛者甚蕃。世俗多好小說以消磨,宦海多為八股勞形。近代以來,娛樂文化沖擊,媒體為之所控,危乎殆哉。余獨愛詩歌之歌以詠志,要言不煩,音韻優美,要眇宜修,意境獨高。曾有言:詩歌乃我一生之情人。而今來思,少年狂語。愈寫詩愈覺難矣。所謂戴鐐舞蹈,鐐即限制,詩歌之限制亦是詩歌之美。上窮碧落下黃泉,路漫漫其修遠兮,余曾于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嘗試各種詩體,亦曾遍觀名家之作。工部于律獨高,李白古體難及,王維壯闊雅靜兼有,蘇軾唱“大江東去”,賀鑄歌“少年俠氣”,稼軒嘆“英雄無覓”。然我說愛,,不過義山、牧之、君復、容若等情歌王子。現代詩歌,又好新月派之“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外國詩人,最愛豎琴手大衛王,其次為詩哲泰戈爾、紀伯倫。

詩意地棲遲,固人生之所樂。一卷詩,一杯水,一窗夜色,微吟生香,思慕古人生活多妙趣:高樓賦詩,淺斟低唱,浮生悠悠度。風雅品鑒,名士氣度,自然相語,社稷自負。又感古人才思之高,竟于寥寥數筆間,通于造化萬物。詩詞起于自然,有動乎中,發之于外,又感天地萬物于己相應,故“昨夜西風凋碧樹”,讀之自涼。

當今世擾擾,詩之愛,同予者何人?唯取一瓢來解。“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特為一詩,以明志:

簪花少年郎,愛花愛文章。

居車過榕城,碧樹何蒼蒼。

群芳新雨后,滿風送暗香。

口噙香氣來,手把扇風揚。

渺渺小晨光,為景著衣裳。

隔窗輕輕看,綠陰紗里涼。

眼目多迷離,只因幽夢長。

夏日人苦長,夏過一年黃。

人生能幾年,與君共斜陽。

佩玉鳴鸞舞,何忍見飛霜!

無為再空忙,適把人生嘗。

讀書日將至,也談談我的讀書體會:我從小喜歡讀書,但那個時候書特別少,家里也不是十分豐裕,挑本書都要斟酌半天。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依然保持著對書的熱愛。我記得這么幾個事:小學時候,剛拿回來一學期的課本,我都會就著下午的陽光,把它們一遍看完;小學畢業快升入初中的時候,我在堂哥家看到了初中歷史書五六本,就花了一個晚上把它們看完了,驚嘆人類歷史之演變,以及古代中國人所經歷的那些世代更迭;中學時候有圖書角的那種簡易普及書,我常常去看,以至于廢寢忘食,午飯都沒吃了。這些都可以證明我從小就是個書癡。

而且我幾乎是無書不讀的,最早剛興趣的是自然,正好跟我們小時候的野外生活相應。小時候在農村居住,跟著小伙伴一種抓蝌蚪、養蠶兒,也從自然課本上獲得了很多知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光合作用。后面自然課本有配做一些簡單的小實驗,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可以說這個時候基本上是邊玩邊學,學的東西在生活中有實實在在的體驗。

后來感興趣數學,覺得它有一種精確的美,容易拿高分,拿了高分會有老師、家人表揚。我那時候心算極快,兩位數的乘法心算不成問題,還買了一本書叫《算得快》,因此常常能夠很快破解老師出的附加題。那個時候讀書,也是帶著一種榮譽和競爭感。

中學以后愛上了文史哲,一發不可收拾。原因可能是對世間感觸深了,感覺非文字不能表達心緒。我三年級時母親教我寫信,可以說為我寫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后來青春期時情愫濛濛,如霧如雨,便記起了日記,并寫起了詩詞。那時也不知道平仄,只是心有所感,寫完覺得輕松許多,由此驗證了朱自清所說的“情郁郁中而發之于外”是多么有道理了。

后來上大學了,廈大是一所美麗的學校,尤其是新校區的圖書館,更是美輪美奐。它有一個敞篷的頂,中間還有沙發區,有時候就拿著書坐在哪里,讀一會,睡一會,瞇著眼睛看太陽,很是愜意。

大學的時光曼妙而過,工作之后,覺得一周過得很快。那個時候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周過了周三就盼望周末,于是開始懷念自在的求學生涯。那個時候在軟件公司工作,夜里還有加班,我卻在加班回家路上拐道去書店看會書,再回去才能入睡。讀書成為了我洗去工作塵勞的一種優雅方式。

后來會使用當當了,也自己買點書在家讀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愈來愈有種在外流浪的感覺。于是考慮考公務員,回去過點安穩日子,同時思考下如何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老家崗位較少,我最終來到了離家較近的福州。

榕城的文化氛圍還是很濃的,我曾經加入一個福州同城讀書會,在那里遇見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世俗娛樂化的生活之外,我們竟還在孜孜不倦地談歷史,讀古籍如《孫子兵法》、《論語》等。我們還舉辦了讀書相關的周邊活動,如辯論、觀影等。我基于興趣,組織過幾次詩詞朗誦活動,記得朗誦的時候一浪高過一浪,大家都被其中的情感打動,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走出去。有一次我記得主題是“宋詞里的金戈鐵馬”,少年、中年、老年各用各自的方式朗誦了岳飛的《滿江紅》,聽之慷慨欲淚。我感覺比今天的《朗讀者》、《見字如面》還好,而且沒有一些無聊的故事打斷。

時光飛逝,讀書依然是我人生的主要娛樂和思考,因此也是構成我世界的主體部分。去年我走入婚姻的大門,盡管婚姻帶來的是一種世俗的忙碌和責任,我依然不忘在逗逗小孩時讀讀詩歌,可能這就是我的生活吧。我覺得書籍就是生活的光,不管天有多黑,你總能找到一盞點亮心靈的燈。而心靈的所需,并不是很復雜的,所以,可能愈是古老的燈,愈是能打動你。結尾處,我想引用一首古詩,表達讀書的感受,不是顏真卿式的勸人通過讀書求取功名的觀點,而是陶淵明的句子: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詩歌啊我一生的情人

在那肆無忌憚的年紀

太虛混沌與孔武有力共唱

精神力旺盛的生長

以致發出一聲怒吼:

詩歌,我一生的情人!

如今,我的情人已長大 成熟

豐滿成了秋天的一片果樹林

已經有游客在樹下贊嘆它的美麗

輕取它的果實

而詩人的心哪

已漸荒蕪成一片草場

我用乳汁喂養你

你是我的情人呵 一輩子

但我卻希望更多人愛你

也愿你用你曼妙的雙足流過他們的心田

將他們的夢踏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