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就像愛情,不能將就

消息漸杳 也許她過得正好

作者 | 回眸間、煙縈歲月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 | Elena Boils

? ? ? ? ? ? ? ? ? ? ? ? ? ? ? ? ? ?


我打開微信通訊錄,從上翻到下,找了兩遍才找到喵。不知道什么時候她換了頭像和網名,而我的記憶還定格在我幫她起的微信名“氤氳間、荏苒年華”。點擊發消息,進入了空白對話框,才反應過來,自從年初換了新電話,我們一直都沒聯系過。

“你最近怎么樣?”

“挺好的,你呢?”

“我也挺好的,很久沒聯系了。”

“是啊,好久沒聯系了。”

……

“有空約飯吧!”

這樣的尬聊沒超過10句,我們就都識趣地終止了。

喵是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她也是我高中認識的第一個同學。我是個轉校生,被安排在了班級最后一排,一個人都不認識,趴在桌子上熬過了在新學校的第一節課。那時候,班里的同學已經通過軍訓相互熟識,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格局”。一下課都三三兩兩地跑出玩了,而她是第一個主動把課堂筆記借給我補習的人。

一借一還,我們很快成了朋友。整個高中,我們都形影不離,只要看到她便能找到我。青春期的女孩總感覺有說不完的話,課堂上傳紙條,課下“咬耳朵”,我們還搬到了同一個寢室,甚至擠在一張只有1.1米寬的單人床上聊天到天亮,然后一起遲到,一起罰站,一起逃課,一起追男生……我們還學電視劇里結拜,不知道哪里找來三根樹枝插在土堆上,發誓要當一輩子好朋友,堅信友情比愛情更長久。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不禁嘴角上揚,那段時光是青春期最美好的記憶。

隨著高中畢業,我們考入不同的大學,去了不同的城市。聯系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少,打電話的頻率從剛開始的每天一個,變成一周再變成幾周。我們在大學都有了新朋友,偶爾的電話中也是講著對方沒聽過的人名和并不太感興趣的事。

真正湊到一起的只能是寒暑假,見了面大家感覺還是一樣親切,我們稱這為“感情基礎”,只不過各自都有了新的生活圈子,我們之間的感情沒變。但幾次聚會過后還是發現,兩個人的共同語言真的少了,在一起只能追憶過去。

我把這一切歸咎于分離,沒有共同的圈子。但我不想讓這段感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我要留住最單純的友情。畢業后,我游說她來到了我的城市,還托人為她介紹了第一份工作。

我跟喵終于又住在了一起,1.1米長的單人床變成了1.5米長的雙人床,但我們卻第一次感覺到了擁擠。或許是三觀經過大學的洗禮有了差異,做事情不再像小時候一樣有默契;也或許我們都高估了“感情基礎”,認為除了時間,其他都沒變。

后來,我們才明白“感情基礎”其實是當年的彼此認同感,而那些認同感隨著三觀的形成已發生改變。當朋友開始逐漸不認同,便會產生排斥,理智會告訴你這段友誼不值得再去付出。

有時候友情就像愛情一樣,不能將就。我們反而更愿意留住彼此心中曾經的美好,相互祝福,然后回到各自的人生軌道繼續前行。

記得大學畢業時,我跟大學最要好的閨蜜在KTV里相擁哭著唱完了《朋友》,還約定25歲的生日要一起過。而隨著各自工作、戀愛、結婚、生子,只能“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再接到她們的電話,大多是告知結婚的喜訊,幾句客套的寒暄,就像歌詞中唱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你來的信寫得越來越客氣”。

我漸漸適應了這種“不再聯系”,從以前的無話不說,變成無話可說。

畢業、工作后,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昔日的好友走散了,漸漸不聯系了?因為人生軌跡的不同,你身邊的朋友也已經換了一撥兒又一撥兒,其實朋友,最終就是彼此選擇的過程。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不能時常想起對方,不再經常聯系。朋友間消息漸杳,但也許,這正意味著朋友有了自己的新生活,過得很好。

—THE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