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來自陜西的老師,網名叫本本老師,因閱讀我的論著《做個自驅型教師》,寫了一篇心得,題目為《中年教師該如何突圍? “自專業”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讀來令我深思,我看到了當下眾多一線教師心靈成長的羈絆,精神成長的無力。
本本老師的所有文字,我認為都是其內心的真實流露。現從中摘錄三部分,大家可以細心體會。
第一部分文字體現出本本老師反思自己多年的生存狀態,突然開始覺醒,渴望再次走上成長之路的內心糾纏之狀。
不知不覺已經年到不惑,距離“天命之年”,也不過只有十年時間,三千六百多天,八萬多個小時。
可是仔細想來,我不僅沒有“不惑”,反倒是更加迷惑了。
尤其是專業成長方面,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待在自己的瓶頸期里,始終沒辦法突破自己。
雖然我知道,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最該做的事情就是讀書,可是不知從什么開始,我只要一翻開書,就想要打瞌睡。
所以,這些年來,我雖然買了一大堆書,但大多在桌子上吃灰,有的翻開了幾頁,夾上了書簽就放在了那里,有的干脆沒有打開過。
就算勉為其難地讀完了幾本書,可是等到把書合上之后,卻發現自己什么也沒記住。
就像一位朋友所說,我以為自己是在勤奮學習,實際上不過是在裝點門面,做出一副很勤奮的樣子。
就像我曾經信奉的那句話,“請不要假裝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雖然在教育這條路上行走了好些年,卻依舊兩手空空,大腦空空。
很多時候,我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可是好不容易做出決定想要改變自己,卻始終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就這拖延著。
拖著拖著一天過去了,再拖著拖著一個月過去了,再再拖著一年過去了,然后好幾年過去了,我依舊還是當初的樣子。
每天做著重復的工作,看似四平八穩、風平浪靜,照這樣過下去了,順利熬到退休,應該不是什么大問題。
可是每每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是有些不甘心。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打小我就是一個不愿意屈服的人,就這樣從四十歲就能看到自己六十歲的樣子,總覺得充滿了遺憾。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我自以為這樣做對得起學生,畢竟,每年的期末考試,雖然我所帶的學生成績不拔尖,但也沒有墊底。
可是轉念一想,學生陪著我一起走過三年,究竟學會了什么?
沒讀過幾本書,沒寫出幾篇像樣的文章,除了冰冷的數字,他們什么也沒得到。
這些年來,我不是沒有做過各種探索,只是因為沒有長性的緣故,還沒有等到我的探索開花結果,我就選擇了放棄。
雖然有各種客觀原因,但是根子還是在我自己身上——但凡我能做好規劃,這些實驗探索也就不會無疾而終了。
我想,當大家讀到這里,可能會驚呼,怎么這么像我的人生啊,如果有這樣的感覺,可能是好事。接下來需要行動了。
但是,再認真閱讀本本老師的第二部分文字,你會反思自己也是如此的行動。
這些年來,我雖然讀了一些書,聽了一些講座,但是大部分的講座,都是上級部門統一組織的,是不得不聽那種。
誠然,我算是一名好學生,每次聽講座的時候,我都在認真做筆記,但是等到培訓結束了,筆記也被我扔到了一邊。
要不了多久,老師講的內容,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凈了。
至于我讀的那些書,要么是別人推薦,要么是見獵心喜,作者觀念各不相同,甚至還相互對立,讀了之后,我不僅沒有收獲,甚至還會陷入自我懷疑。
因為這樣那樣的緣故,我所謂的“成長”,完全是按照別人的安排在推進,從來都沒有“自己的節奏”。
說“沒有自己的節奏”,只是在給自己的找借口,嚴格說起來,我是“沒有自己的方向”。
你或許有同感,我們自己陷入了被培訓、被學習、被定制的怪圈里,完全沒有自己的打算、規劃、方案、跟進、反思與總結。過著被他人安排左右的生活,就像一根漂泊在滾滾河流了的稻草,毫無力量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前行。
當閱讀本本老師的第三部分文字,我想,如果有類似本本老師現狀的老師,或許自會找到解決之道。
上次賽前培訓的時候,前輩李老師曾經提到過“哲學三問”——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去哪里?
現在看來,這三個問題,我一個都沒有弄明白。
我是誰?
我是年近四十的中年老師,雖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多年的野蠻生長,早就讓我的思維定勢了。
無論是課堂上的口頭禪,還是平日里的小動作,無論在學生問題上的先入為主,還是在教材解讀上的固執己見,都已經成為了阻礙我成長的攔路虎。
我想要成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突破原先的思維認知,雖然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但是如果不打破這樣的認知屏障,我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
我來自哪里?
我是農村初中語文老師,面對是普通的學生,身邊的同事雖然都比我優秀,但是他們跟我一樣,實踐經驗豐富卻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
基于這樣的現實困境,我要成長,就必須走出去。
一方面,我需要借助閱讀打開自己的視野,另一方面,我要盡量找機會外出學習,去尋找不同的思維碰撞。
我要去哪里?
首先我不再年輕,除了繼續現在的工作,其他的事情,我也做不了;其次,退休還早,如果繼續這樣渾渾噩噩過下去,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浪費,更是對學生生命的謀殺。
年到不惑,成名成家已然不可能,但是職業生長這件事,從來都沒有終點。最起碼,也不能像我以前一樣,誤人子弟而不自知。
于是,就有了新的問題,我該怎么走下去。
找對了方向,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也許,李志欣老師“三個一”讀書行動最適合我——
“翻爛一本經典”,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我最該關注的其實是核心素養,所以,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應該反復閱讀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就算做不到爛熟于心,至少也要窺其一二。
“主攻一個專題”,作為老師,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我們的課堂,接下來的時間,我將認真解讀教材,帶領學生在字里行間反復行走,尋找語言文字的奧秘,從問題設置到板書設計,從師生互動到評價導向,我都要認真研究。
“精研一位名家”,對我而言,“一位”是不夠的,因為現在的我,還處在廣泛采蜜的階段,但是我想,目前我最該做的,還是好好讀讀余映潮和肖培東,因為他們兩人,一個可以讓我的課更規范,一個可以讓我的課更深入。
至于其他,我還需要繼續寫下去,把我的困惑和見解訴諸文字,發表在我的自媒體平臺上,聆聽別人的意見。
只有這樣,我才能跳出自我的框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這,也許就是我接下來該走的路。
也許,這根本算不上“自專業”,因為這本就不專業,但也算是自生長。
剩下的,就是堅持。
讀完了本本老師的三部分文字,一個勤奮樸實的老師形象躍然紙上,一個欲追求成長卻遲遲行動的老師歷歷在目,一個因閱讀一本書而驚醒發現自己認知障礙的老師撲面而來。這個老師是曾經的我,可能也是曾經的你。本本老師說出了很多老師掩藏在自己心底的話。怎么辦?答案應該自己找。如果認為說得就是自己,那就馬上行動吧。如果認為不是自己,那就恭喜您了,繼續堅持下去,最好還要以自己的行為來喚醒、鼓勵和引導身邊的價值觀相同的同事一起行動起來。
其實,我認為本本老師自己的不夠堅持,除去環境、現實等外在因素導致的以外,更重的是本本老師沒有發現讀書、學習和研究中的內在快樂。
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讀完一本書,當發現了教育教學中的一個問題,正好與自己的所得、所想有些關系,尤其是產生了在實際中解決問題的觀念、思維與方案,甚至還會發生若干美好的想象,這時候是自己感覺最快樂的時候。
一個愿意推進學校教師閱讀的局長曾經告訴我他的苦衷,說是校長和老師都不讀書讓自己很煩惱。我回復給這個局長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需要好的機制和方式;而是需要持續性推動;三是需要有成果產品意識。在推動讀書時,這三面需要同時跟進。有的人很愛讀書,與其交流起來夸夸其談,觀點頻出,但是不會把自己的所談寫出來。這是很多推動讀書活動堅持不下來,無疾而終的主要原因。我推動讀書活動時是把寫作作為重點,以此倒推閱讀。
我希望大家能夠用60%的時間閱讀,用40%的時間寫東西。如果突破了寫東西這一障礙,讀書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了,會很容易成為自己每日的必須活動。寫的時候要有分享發表,甚至出版的決心,這并不是說每個人都一定能夠做到每篇文章能發表,更不是說一定要出版,而是希望大家在寫東西的時候都能夠抱著一顆這樣的心,只有這樣,才能讓你的決心足夠充分,認真把事情做好。研究、讀書和寫作三者是不同的東西,但是三位一體,沒有一個可以偏廢。
所以,明白了這些道理,有助于克服諸如拖拉、被動、畏懼等方面的心理障礙。不可一直做準備,而總是不行動。下個決心,關掉手機,找一個房間,泡上一杯茶,不完成不休息,也許奇跡就會誕生了。每周都有這么一次行動,平時做到每天閱讀一點點,把稍縱即逝的想法記錄下來,不求多大、多多、多高的成果,日積月累,自然會有厚積薄發的那一天,然后有膽量與大家分享,學以致用。這就克服了自己一生總是在打轉,一事無成的成長困局。
這個時代是一個“自專業成長”時代,無數紙質、電子版的書籍和文章、各級各類的線上線下專題講座等學習素材隨意獲得,只要有持續學習的意識、毅力和能力,任何時間都是學習的時間,任何地方都是學習的地方,任何人都是自己的學習伙伴。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創建一所專屬自己成長的“大學”,完全自己做主,自己做校長,自己做老師,自己做學生,設計自己的專業,學到什么學位無限制,學到多大年齡都可以,這是多么美好的成長機遇。成長是永遠是進行時,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