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想我骨子里還是一個縣城小百姓。
我覺得這樣蠻好,至少一種生活態度養成二十幾年不變,不容易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進行自我懷疑。
這種生活態度是不同的,不同于鄉村,也區別于城市。
?
不同于鄉村
小時候是留守兒童,外公外婆撫養長大,每個周末都會跟著外公回老家。回老家是開心的,如果單從玩耍方面講,可以說我的童年都是開心的。老家的孩子因我來自縣城,經常帶點他們看來還不錯的玩具,所以很多孩子都愿意帶我玩,照顧我。而我跟著他們可以去采蠶桑、抓龍蝦,滾鐵環、扇畫片……鄉村小孩子會玩的我都玩了。而回到縣城,我又可以用我在村子學的小技巧和周圍同學玩得很好。想想看,怎么能不好呢,每個周末都會躲在草垛里玩紙牌,整個山坡遍地跑,和縣城里孩子的玩法本就有著天壤之別。
我把玩紙牌的經驗帶回了縣城,把打彈珠的技巧帶回了村子。
讀初中后就很少回去了,曾經帶著我一起玩的一些大點的孩子都已經出去打工了。慢慢等我上了高中,偶爾回去都會有些莫名驚訝。那誰誰結婚了,那誰誰孩子都有了,媳婦兒居然又懷了一個……
我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孩子,在學校的日子也是玩多于學的,可大致方向還是朝著那個年齡段該走的路在行進著。我不會接受他們的觀念,但我也不可能去帶著敵視,甚至鄙視。那個地方給我留下太多的美好。
他們大抵會在十六七歲結婚,然后生兩三個孩子,打拼幾年能夠回家建棟房子,孩子歸爹媽,自己再打拼,掙個車子,掙點小本錢回家……而我,幾年前在讀高中,幾年后還在讀大學,女朋友都沒一個,更別說結婚生子。
每年春節回老家,總避不了見上一面。見面會忍不住莞爾一笑,但也只能草草打個招呼。因為我恰恰是個害怕尷尬的人,不想去破壞心里殘存的美好。
十多年前,我會外來的;十多年后,我還是外面的。
如今各奔東西,也只祝君一句:“前程似錦”。
其實他們這樣也沒什么不好,辛苦打拼換回想要的,做個安分的丈夫、堅強的父親、孝順的兒子。這是我們當中很多人的志愿,也是很多人的期盼。
?
區別于城市
在城市里,出門是有公交有地鐵的,而在縣城基本都是走路騎車的。在城市里你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在縣城的老百姓可能基本都是在家吃飯吧。上班之前在家吃,中午下班還是回家吃,連親友聚會都在家吃,因為家里便宜。城市里有太多太多公園,有太多太多聚會的地方,也有太多太多的城市建設。
相比縣城,城市里是應有盡有吧。
可我還是習慣大多時候窩在家里。
我還是習慣了經常在外吃飯,談不上喜歡不喜歡。
我還是喜歡住在公司附近,每天騎著單車上下班,路程超過10公里就嫌遠。
兩個月前我和我工作的老大也聊過這個。
城市太大,也許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在莫名間變遠。
住在縣城的時候,可以給小白打電話,讓他開門,掛完電話后5分鐘就出現在他家門口。而在城市里,找朋友打球需要坐車半個小時,下班聚餐回家基本已過10點。我一直覺得這是種浪費,對生命的浪費。這其實和朋友感情是否要好是兩碼事,反而因為經常無法相聚衍生出陌生。
我們基本都住在諾大的小區,有的甚至住戶上萬人,可仔細想想,鄰里又認識幾個,了解幾個呢。半年了,我甚至還不知旁邊住戶家里是幾口人,這是我的習性,可是否又同時是你的習性呢?
有時候會想,是城市太大,還是我過于渺小。
我還是習慣逛著小店,一家接著一家,買著生活必須品。這是我生活的必須,也是我生活的習性。
不會是最好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