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zhàn)而屈“小人”之兵啟示錄

01

初二那年,我讀三國演義。

在讀到“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這一章時,正好是大年初一。

本來是一幅熱鬧喜慶的畫風(fēng),我的心情卻因為漢丞相的歸天,而秒轉(zhuǎn)悲痛欲絕。

直到現(xiàn)在,我還清晰記得,文中那句非常有畫面感的描述:

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

剛領(lǐng)了壓歲錢的哥哥,見我情緒低落,以為我嫌紅包太小,跑來安慰:你就知足吧!十塊錢的紅包,不小了!

孔明的壯志未酬身先死,讓我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一看見《三國演義》的封面,就藍瘦香菇。

后來實在抵不住對結(jié)局的窺探欲,才又重捧《三國演義》。

孔明仙逝,我就把恢復(fù)漢室的厚望,全部壓在接受了孔明獨傳絕學(xué)的姜維身上。

接過孔明北伐旗幟的姜維,表現(xiàn)不俗,在祁山大敗鄧艾率領(lǐng)的魏軍。

魏軍的主將鄧艾,見斗法布陣,敵不過姜維,就耍起了反間計:

鄧艾花重金,賄賂劉禪身邊的佞臣黃皓,托黃皓布散流言,說姜維對劉禪久懷怨望,不久就將投降魏國。

劉禪果然聽信黃皓讒言,立即遣人星夜宣召,召姜維回朝。

姜維無奈,只得奉命趕回成都。

……….

02

轉(zhuǎn)眼又到了蜀漢景耀五年,姜維再次領(lǐng)兵伐魏。

結(jié)果,姜維在前線正和鄧艾殺得難解難分呢,朝廷的班師詔令又來了。

原來當(dāng)時的蜀國的右將軍閻宇,想要取代姜維,于是請托黃皓,為其在劉禪面前進言。

黃皓遂奏啟劉禪:姜維屢戰(zhàn)無功,可讓閻宇將軍取而代之。

劉禪從其言,一日連發(fā)三道詔書,再次無故召回姜維。

班師回朝的姜維,在弄清又是黃皓在背后干政搞鬼后,怒不可遏,奏請劉禪處死黃皓。

怎料劉禪不單只不殺黃皓,還反過來責(zé)怪姜維心胸不足,容不下一宦官!

此事過后,姜維害怕黃皓打擊報復(fù),就以軍糧不足為由,以率兵到隴西屯田之名,遠離朝堂,躲避黃皓暗算。

……….

像姜維與黃皓這樣的忠奸斗法,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中國歷史的標(biāo)配。

一個朝代要是沒鬧幾出忠奸大戰(zhàn)的話,就像喝湯沒放鹽一樣,沒味。

而且每次斗法的結(jié)局也相當(dāng)穩(wěn)定:小人得志,忠臣遭殃。

說起來,這些個忠臣也太不爭氣了,你們即使不能壓倒性地戰(zhàn)勝奸臣,起碼也應(yīng)該靠點數(shù)把對手拿下啊。

最不濟,也得有個輸贏五五開吧?

怎么回回都像小品《男子漢大丈夫》里的郭冬臨,“要么我被他撂倒,要么他把我撂倒!”

03

像戰(zhàn)國時期的伍子胥VS伯嚭,屈原VS上官大夫,南宋的岳飛VS秦儈等等,甭管過程多曲折,結(jié)局一個樣。

忠臣們前赴后繼地倒下,直接篡改了很多人的三觀:好人沒好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可見,忠奸之戰(zhàn),決非只關(guān)乎忠臣個人的生死榮辱,它還直接影響著世道炎涼。

真心希望各位忠臣,當(dāng)你在和奸臣PK時,要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你代表的是蒼生社稷,你代表的是一種向善的價值觀。

盡管你可能會戰(zhàn)敗,但一定要有打贏的決心和準(zhǔn)備,要為“善”,拼命贏。

不過客觀地講,從各種條件上來說,奸臣打贏的因素,更充足。

比如,大多數(shù)時候,忠臣立于明處,奸臣則居暗處。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看看歷史上那些屢試不爽的反間計,忠臣們常常是在前線沖鋒陷陣時,遭到奸臣的突施冷箭。

又比如,奸臣無視社稷蒼生,只以皇帝私欲私利為準(zhǔn)則,投其所好,自然甚得皇帝歡心。

而忠臣,秉持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價值觀,常懷江山社稷之心,看輕皇帝個人的榮辱,并且動輒喊出天理正義,以死效命,把皇帝個人的好日子,一拳擊碎。

可悲的是,忠臣們的赤子之心,往往不僅沒打動皇帝,還會把皇帝趕到“親小人,遠賢臣”的路上去。

哎,真?zhèn)€是:“忠臣”不堪回首月明中!

04

怎么辦?難道只能任由奸臣一路猖狂肆虐下去嗎?

當(dāng)然不行!

是時候讓我來………請出千古一相管仲,為大家講講對付奸臣的辦法了——

春秋時期,齊桓公拜管仲為相。

有一天,齊桓公羞答答地問管仲:寡人好田又好色,這樣子…對霸業(yè)有害嗎?

齊桓公說完自知理虧,就耷拉著腦袋,等著管仲來一通,關(guān)于天理人欲的道德譴責(zé)呢。

沒想到管仲的回答是:無害。

管仲如此接地氣的回答,把齊桓公高興得呀,差點沒把下巴給笑掉。

遇到貼心可人,且才比天高的名相管仲,齊桓公能不奮發(fā)圖強嗎?

齊桓公和管仲,發(fā)揚同心同德的好基友精神,雙雙勵精圖治。

在這哥倆的努力下,齊桓公的齊國,成了春秋首霸,就像現(xiàn)在的美國,整一個世界憲兵的角色,誰家丟只雞,都得他來管。

當(dāng)上霸主后,齊桓公自恃功高,就在朝會上提出想效仿堯舜,搞泰山封禪大典。

會后,有大臣跑去質(zhì)問管仲:封禪之事,本是帝王之舉,不是諸侯君王應(yīng)該做的事。我們君王提出泰山封禪時,你為何不加以諫阻?!

管仲回答道:我們君王好勝,要勸阻他,只能在私底下規(guī)勸,而不能會上當(dāng)眾攔阻。放心吧,泰山封禪一事,我今天就會再找機會勸阻君王。

后經(jīng)管仲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齊桓公真就放棄了封禪的念頭。

齊桓公稱霸后,鋤強扶弱,想揍誰揍誰,充分體驗了無冕之王的爽。

齊桓公自此邁上人生事業(yè)巔峰,志得意滿,心思慢慢就轉(zhuǎn)向了滿足個人欲望上來。

各種搜羅美女,廣修宮室,不一而足。

05

有一天,管仲的好友兼朝中大臣鮑叔牙,又跑來質(zhì)問管仲:老齊一天到晚的歌舞升平,作為一國之相,你怎么就不阻止阻止啊!?

管仲接下來的回答,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管仲當(dāng)時答道:君主不辭勞苦,以成功業(yè),亦圖每日之樂。若一味以禮相束,使其終日只顧社稷,于己無以為樂,則其將苦而倦怠,怠則為害社稷。故一味要強,必適得其反。

單純以道德論,管仲的思想有瑕疵,境界不如鮑叔牙高。

但從人性上講,從國家的最終的得失上講,管仲的做法,才是最尊重事實,才是最能產(chǎn)生實際意義的好做法。

看看后面發(fā)生的故事,大家就會同意——

后來管仲病入膏肓,生命垂危。

眼看著貼心名相,就要離開人世了,齊桓公趕緊跑到相府,聆聽管仲的臨終遺言。

氣若游絲之際,管仲提醒齊桓公說:易牙、豎貂、開方,這三人都是小人,你千萬不可親近,近則亂國。

齊桓公聽完覺得很奇怪,就反問管仲:這三人,為寡人做事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但之前從未聽你說過他們的不是,為什么今天,你卻說他們是小人呢?

管仲回答道:我平日不說,是因為這三人知道你內(nèi)心的需求,懂得投你所樂。

而為了尊重、滿足你對快樂的需要,我才沒有批評他們。

但實際上,這三人就好像是洪水,而我就好比是堤壩。堤壩在,可以防止洪水泛濫。

但是現(xiàn)在,我行將就木,堤壩一旦不在了,洪水就會泛濫滔天,所以請你一定要遠離這三人!

.......

06

關(guān)于管仲生前的做法,我們來分析一下:

如果管仲當(dāng)時滿嘴道德天理,全面阻止齊桓公親近易牙等人,會出現(xiàn)什么結(jié)果?

鮑叔牙,會告訴我們答案——

管仲病逝后,以隰朋為相,很快隰朋又病逝了,齊桓公就想以鮑叔牙為相。

天上掉餡餅這種事,一般人都是死命哄搶,唯恐不及的,唯有鮑叔牙不一樣。

因為鮑叔牙覺著自己,才華不堪為相,當(dāng)年就曾直接把相位,讓給了管仲。

所以當(dāng)齊桓公要任鮑叔牙為相時,鮑叔牙是推脫的。

后來拗不過,鮑叔牙才勉強答應(yīng),還向齊桓公提條件說:遠離易牙、豎貂、開方三人,方敢奉命為相。

眼看著朝中無人,齊桓公只得同意鮑叔牙的要求,罷斥易牙、豎貂、開方三人。

但自從罷斥易牙等人后,齊桓公是食不甘味,夜不安寢,無以為樂。

07

齊桓公的妃子,看見他終日面帶愁容,馬上就明白了他的痛點。

妃子就對齊桓公說:

君王自從罷斥易牙、豎貂、開方三人后,不僅自己無以為樂,容顏日漸憔悴,而且對國家的治理也沒有從前得力了。

看看現(xiàn)在君王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投君王所好的,君王何不再把易牙等人招入宮來,以侍君樂?

齊桓公聽完,一聲慨嘆:寡人也想啊,但就怕鮑叔牙不樂意!

妃子回道:難道鮑叔牙身旁,就沒有幾個貼身侍從,以侍其樂嗎?為什么堂堂君王,反倒不能有呢?

聽完妃子之言,齊桓公是百味雜陳啊,一咬牙就依妃子所言,重新招易牙三人入宮。

鮑叔牙收到風(fēng),立即入朝強諫道:君王難道忘記管仲遺言了嗎?問什么還要招這三個小人進來!?

齊桓公勉強答道:此三人有益于寡人,而無害于國,管仲之言,言過其實!

齊桓公遂不理鮑叔牙,為這三人恢復(fù)官職,侍于左右。

沒想到,鮑叔牙對齊桓公的力諫不從,憂憤不已,最后竟發(fā)病而死。

鮑叔牙的死,對易牙等人而言,就像堤壩崩潰,制約頓失。

這幫小人,得以利用齊桓公的老邁昏庸,逐漸把持了朝政,齊國從此國勢大減。

……………

08

面對小人,管仲和鮑叔牙不同的應(yīng)對方法,帶來截然相反的結(jié)局。

個中道理,值得玩味。

人非圣賢,孰能無欲?更何況是一國之君?

面對私欲,該何從何拒?

對于這個問題,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jīng)說過: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意思是說:一個人在德操大節(jié)上不要超過界限,在細微小節(jié)上,有點瑕疵,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管仲在處理大德小德的關(guān)系上,成功地將齊桓公的私欲與社稷大業(yè),一分為二,同時,又巧妙地將兩者有機融合。

在不逾大德的前提下,管仲主動換位思考,急齊桓公之所急。

既讓齊桓公舒心度日,又令其滿懷稱雄圖霸的雄心,兩者非但互不妨礙,反而相得益彰。

在管仲的布局調(diào)控中,易牙、豎貂之流,只是起著侍奉齊桓公的生活起居、尋歡作樂的日常小事,而始終無法干政,避免了對社稷蒼生的大危害。

試想,如果管仲一味道德相加,動輒以死效命,一定會讓齊桓公生無可樂,日久生厭。

生厭則離心,離心則疏遠,疏遠就會失去彼此信任。

如果齊桓公不信任管仲等忠臣,那易牙這些小人,則必然得勢。

如此,不僅忠臣的官位性命,旦夕難保,更要危及蒼生社稷!

09

管仲洞察人性,他像孫悟空一樣,用“大德金箍棒”為君王劃定行為禁區(qū),確保君王不離大德邊界。

管仲劃下的大德邊界,使奸臣無法近身朝堂,讓奸臣們雖有欲,卻無為。

對奸臣小人,管仲成功實現(xiàn)了不戰(zhàn)而屈小人之兵。

鮑叔牙不一樣,他處事剛烈有余,但洞察人性不足。他嫉惡如仇的品格,固然高尚,但凡事都一味用強方式,導(dǎo)致齊桓公生無可樂,最終不顧勸阻,讓易牙這些奸臣們,得以重返君側(cè)。

而當(dāng)鮑叔牙遭遇易牙、豎貂等人的胡作非為、操弄權(quán)柄時,非但不能戰(zhàn)而勝之,為國解憂,反使自己先憤恨憂慮而死.........

鮑叔牙和管仲對小人的處理方式,本質(zhì)上其實是如何看待人欲的問題。

面對齊桓公的私欲,無論大小,鮑叔牙都選擇用道德天理,強行封堵,結(jié)果適得其反。

而管仲,則在“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這一合理的價值范疇內(nèi),把齊桓公的私欲和天下蒼生的公德,實現(xiàn)了很好的融合,促使齊桓公登上了春秋首霸之位。

毫無疑問,在中國的古代的歷史背景下,管仲的“不戰(zhàn)而屈小人之兵”,是對付奸臣小人的最佳方法。

管仲之道,對我們當(dāng)下的生活是否有啟發(fā)呢,比如人際交往,比如教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客官,來聽書啊?小二,上茶,一壺上等的碧螺春,一碟鴨脖... 故事背景 春秋時期呢國家很多,俗話說的,占個山頭坐地...
    財娘子閱讀 538評論 0 0
  • 歷史上的“好基友”并不少,有的能共患難,有的能同富貴,有的弄死你沒商量。然而,像管鮑這樣閱歷豐富又善始善終的并不多...
    珀森閱讀 977評論 0 1
  • 原文 一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zhàn),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zhàn),彼眾我寡,為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
    慢牛策略閱讀 455評論 0 0
  • H姑娘,是爸爸朋友的女兒。17歲之前我沒有見過她,但是從爸爸嘴里聽到她名字已經(jīng)聽了不下百次。是的,她就是傳說中的爸...
    青苔青閱讀 316評論 0 1
  • 就是你一條再簡單不過的動態(tài) 我的心也要跟著顫兩下
    zlzlzlzlzlzlzl閱讀 22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