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為棋,勝天半子”祁同偉真真正正的偶像? ——【陳友諒】 唯一一個自始至終在元朝統治下沒低頭的執著起義者!復我皇漢第一人!!

教師細細數目。數至右下角,見到那個決定勝負的劫。渾沌長跪于地,充當一枚黑子,恰恰劫勝!教師崇敬渾沌精神,激情澎湃。他雙手握拳沖天高舉,喊得山野震蕩,林木悚然——

“勝天半子!”

——矯健《天局》

因為《人民的名義》,《天局》火了,那個信奉“勝天半子”的祁同偉也火了。在高三臨近畢業的最后幾天,曉木用了三五天就熬完了這部劇!送給同為曉木摯友的 “五狗”“住了”吧!他倆也看了,不知是否有共鳴?



世事如棋局,真的有什么人,能勝天半子嗎?

那就復盤到,元末群雄并立,這么一個天局中去看看。一個祁同偉式,“勝天半子”的梟雄,小人,在元末群雄爭霸的棋局中,作為一個“決定勝負的劫”的歷程吧。

要按我們當代中國的“政治正確”——反對階層固化而言,中國古代這幾個群雄逐鹿的亂世中,唯有元末是最“政治正確”的。秦末,雖說陳勝吳廣是草根,可是真正起主導的,還是原來六國貴族,比如西楚霸王項羽;漢末三國就更不用說,曹操是官二代,孫權也是官二代,劉備不算官二代但也是個皇族。隋末呢?更像是關隴貴族集團自己的內訌火并。唯獨元末,那些站在臺上,璀璨奪目的人物,個個都是標準的寒門。劉福通,彭瑩玉,朱元璋,張士誠,還有本文主角,陳友諒。

陳友諒,這個“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漁家子弟,在這么亂世的天局中,掙扎一世,渴望勝天半子。可是,他終究是成了,還是敗了呢?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今湖北仙桃)。其實他們家本不姓陳,應該姓謝。因為他的祖父,入贅于陳家。因此,他們家才變成陳姓。

陳友諒出生在這么一個入贅之家,雖說未必有他后來的死敵,朱元璋過得那么艱難,可也未必輕松到哪里去。但無論怎樣,他讀過私塾,“初通文義”。后來,也在老家沔陽的元朝的縣衙里,任職胥吏。這么說來,他與漢高祖的劉邦早年的經歷,也是頗為類似。應該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不然,也不會在后來黃袍加身后,用了劉邦國號“漢”作為自己的國號。

原本,陳友諒就會在他家鄉的縣衙里,好好當一個胥吏,平淡而滿足的走完他的人生:相比于入贅的祖輩,他應該已經很滿足了。因為他已經不必去船上,靠江河討生活了。

可天意就是這么神奇,這個天局,迫不及待的要求陳友諒,這枚棋子登場了。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起兵,號稱紅巾軍。由此,各地白蓮教徒紛紛起兵,元末民變正式拉開序幕。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此時,在鄂東活動的,號稱“彭祖”的彭瑩玉,和他的弟子,麻城鐵匠鄒普勝,擁立一位相貌奇偉,羅山縣的布販徐壽輝為首領,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當時稱作多云山莊的地方起兵。這些人以“彌勒降世”為號,也頭裹紅巾,這就是所謂南方紅巾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

起兵大軍不久便攻取了鄂東的蘄州,黃州二城。這回,這位“彌勒降生”前布販子,于是在鄒普勝的推尊下,當仁不讓。在當時鄂東水陸交通的要沖,蘄水縣登基稱帝。國號叫做“天完”。

天完這個國號,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國號。農民起義的人馬,動輒稱天的有很多。但叫這么個名字的卻很少。可是這”天完“卻有特殊含義。

“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要壓倒“大元” !

這個國號就取得夠勝天半子。于是,天完國,就成了元末歷史中的,第一個和元廷,分庭抗禮稱帝的政權。

天完國建國后,封彭瑩玉為軍師,鄒普勝為太師,趙普勝為大將軍,歐普祥為太尉。這幾個人都是彭瑩玉的弟子,取”普度眾生“之意,因此他們都是”普‘字輩。

但這其中有一個例外,此人就是被冊封為領軍元帥,外號“蠻子”的倪文俊。這個人不是彭瑩玉的弟子。而這位“蠻子”倪文俊,則是陳友諒崛起的關鍵人物。

倪文俊,湖北黃陂人,也是一個漁家子弟。因為打漁出身,他最大特點就是善駕船,善用船。要知道,在江河湖密布的兩湖地區,能出沒江上的人才是真正掌握大局的人。

天完國自立國后,聲勢逐漸壯大。不久,攻取武昌,漢陽,潭州(今長沙)。軍師彭瑩玉還率部東征,一度占據杭州。

也許,就在此時,倪文俊所率的部隊,來到了陳友諒的家鄉沔陽。陳友諒,終于可以登場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外號“蠻子”,頭裹著紅巾的將領,在一個曾經縣太爺的主位上坐著。滿口粗話的問著沔陽的錢糧之事。同為漁家之子,陳友諒也許一聽他的說話方式,就知道他的好惡;而作為一個胥吏,他更懂得怎么巴結討好上級。

沔陽漁民的外表,元朝官場的智慧,雙重加持的陳友諒,怎么可能不會被這位倪文俊賞識?

陳友諒,于是成了倪文俊的元帥府的簿書掾,也就是秘書長。

他不僅自己進來了,他還將一幫親朋帶入了倪文俊的軍中。比如他的兩個哥哥,陳友仁,陳友貴。以及與他結拜的兄弟,也是他后來唯二信任的將領,張定邊,張必先。

陳友諒,開始了他在天完國里的冒險。

可天完國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公元1353年,天完國喪失了幾乎所有大城市。彭瑩玉戰死,徐壽輝也退入深山。

但是,久經風浪的倪文俊,卻仍然在奮戰。兩年后,即1355年,天完國倪文俊趁著元軍主力在進攻張士誠失敗,四處潰散之時,再度復起。史料記載“每用多槳小舟,晝夜疾行,出人不意,所至克捷。擄威順王妻妃,殺其子報恩奴與湖南元帥甄崇福,遂陷荊、鄂、潭、岳、黃、蘄、澧、衡、常德、寶慶、江、虔、洪吉等府。”(【明】郎瑛《七修類稿》)。席卷湖廣。至此,天完國算是擁有了相當于如今湖南,湖北省大部,江西西部一片穩固的地盤。這樣,天完國也成為當時中國南方一股不可小視的強大勢力。



在倪文俊復振天完國的過程中,身為其元帥府簿書掾的陳友諒,應該來說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同時,漸漸地,他也在倪文俊的軍中將領中,建立起一定的威信。而他有些建言獻策,也對倪文俊有了極大幫助。因此,綜合起來,倪文俊對他的信任,可以說也到了一定程度。


元至正十六年,天完國治平五年,公元1356年正月初一元日。在天完國領軍大元帥倪文俊,以及原有的天完諸將的擁戴下,曾經的布販,天完國皇帝徐壽輝正式從深山,遷都與武昌一江相隔的漢陽。徐壽輝因此改元太平。倪文俊由此被封為丞相,執掌天完國軍政大事。也許就在當年,陳友諒出鎮武昌,漢陽的東大門,也是天完國發跡之地,黃州府。


這是陳友諒人生的一次拐點。這標志著,陳友諒至此,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團隊。黃州就成了他第一個根據地。陳友諒也清楚的知道,他這一步,是倪文俊給予的。可是,難道這就是他陳友諒最終的追求了嗎?


不是!陳友諒他何時滿足過?在家鄉沔陽當胥吏時,作為一個漁家出身,無根無基的小人物,他受過多少權力的折磨?在倪文俊帳下,任一個毫無戰功可言的簿書掾時,他又受過多少人的侮辱?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不會滿足!也不可能滿足!他當過胥吏,又成為了胥吏的頭頭——簿書掾。如今,他將他的目標,盯上了一個他曾經不可想象的位子。


這一步棋一旦走了,他也許就能讓天下人匍匐在他的腳下。


機會說來就來。


天完國太平二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倪文俊和徐壽輝爭權失敗,逃出漢陽。此時,這位大丞相第一步,就是逃亡到他自認為最信任,最優待的人——陳友諒的地盤去了。


可倪文俊沒有料到,等待他的,是一把鋼刀。


陳友諒以迎接為名,埋伏下刀斧手,在黃州城外,將倪文俊殺死。隨即,陳友諒向徐壽輝報功,被封為宣慰使,不久受封平章政事。從而吞并了倪文俊的地盤,軍隊,一躍成為天完國這次內訌的最大得利者。


這一局,陳友諒看似完勝。但是,他恩將仇報的個性也讓世人知道,這是一個為了成功,不會在乎任何人性命的人。這就讓所有跟他坐在同一條船上的人,不得不考慮后路了。


這次事件,也給陳友諒留下的陰影。他害怕,他害怕在他身邊有人復制他的成功。他害怕自己走上倪文俊的老路。于是,在他眼中,他人就是地獄了。


倪文俊事件,讓陳友諒獲勝,卻徹底毒害了天完國這個組織的內部關系。從此之后,整個團隊都在一種猜忌中戰戰兢兢的運行。


這種猜忌,使得內部整肅成了必然,而整肅帶來的卻是核心成員的背離。最終,劣幣驅逐良幣。剩下來的,大多都成了聽話,但是無能無用之輩。這在元末這場天局中,豈能不會被別的團隊所徹底消滅?


陳友諒成為平章政事后,當然明白許多人對他絕不會服氣。為此,他必須用大量的勝利,來瓦解對他能力的猜疑。于是,天完國新一輪的擴張開始了。


天完國太平二年,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陳友諒大軍東進,由江州先攻破安慶,又破龍興(今南昌)、瑞州。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不久,又破建昌、贛、汀、信、衢。至此天完國勢力擴張至今江西全境,安徽大部,福建一部。由此,天完國成為當時群雄中,兵力最強的力量。


但勢力一強大,陳友諒就反而感到危險。此時,漢陽的徐壽輝執意遷都江州,而安慶的大將趙普勝則似乎和他東面的強敵,朱元璋眉來眼去。


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陳友諒再度走了一步對付倪文俊的辦法,對付他此時設定的這兩個敵人。他首先誘使趙普勝與自己會面,最后又是在船上,以伏兵方式結果了趙普勝的性命;同時,假意迎立徐壽輝遷都江州,卻在江州城外設伏,將除徐壽輝之外的徐壽輝原來的親信殺得一干二凈。隨即挾持徐壽輝入江州。


此時,陳友諒仍然認為他勝了半子:如今他已經由平章政事,升格為漢王。徐壽輝更是他的傀儡了。可是,枉殺大將,特別是殺了這個在安徽經營多年的大將,號稱“雙刀趙”的趙普勝。引發了一系列最可怕的效應。就是大量人才出走。原趙普勝的手下,丁普郎,傅友德等將領皆投奔朱元璋。而朱陳二人,也因此由冷戰變成了熱戰。


1360年,陳友諒決定先發制人。于是挾持了徐壽輝,率水路大軍東下,企圖一舉消滅朱元璋。


這次東征,一開始出奇的順利。太平之戰,陳友諒一舉攻取了朱元璋在長江上的這個基地。又奪取采石磯——這個號稱應天的門戶。朱元璋指日可滅。于是,陳友諒決心,完成他勝天半子的最后一步。


在采石,有一座五通廟。拜的是一種兇神。于是,陳友諒在此邀請皇帝徐壽輝,一起去看看這采石的五通廟。


徐壽輝豈能不去?可是陳友諒明白,這回,迎接徐壽輝的不是鋼刀,而是一把大錘。


采石五通廟中,陳友諒埋伏下死士,用錘子將徐壽輝砸死。天完國也被這一錘砸的個稀巴爛。


勝天半子,陳友諒終于真正成為這天下人人不敢小視的人物。


一天后,就在徐壽輝殞命的五通廟,急不可耐的陳友諒正式登基。改天完國號為漢。并改了個非常諷刺的年號,叫大義。由此,這位天完國的漢王,平章政事,領軍大元帥,就正式成為大漢國的大義皇帝。


不知道,大漢大義皇帝在登基大典的祭天儀式上,有沒有勝天半子的喜悅感?


可這,就是他陳友諒一生的頂點。從此,他就一路看空,開始急速下跌的過程。


陳友諒登基后,即率軍兵臨應天城下。隨即,朱陳雙方爆發應天龍灣之戰。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方面從此刻起,轉守為攻。


接下來的兩年,這位大義皇帝接連遭遇重大挫折。由于對他弒君行為的反對,原本忠于徐壽輝的部下紛紛背離他。進軍四川,原天完國四川行省平章明玉珍公然反對他;江西的歐普祥則干脆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趁著陳漢方面,人心惶惶之時大舉西進。陳友諒鎮守江州,龍興兩個都城的人都獻上城池。至大義三年,公元1362年,陳友諒的地盤已經只剩下兩湖地區了。這大概相當于1355年,天完國的地盤。


陳友諒此時也許想不明白,他明明已經勝了天半子,終于完成逆襲成為皇帝。可是,為什么?為什么上天又要派來一個,乞丐流浪漢出身的朱重八,來與他下這最后一盤棋?


他怎么會輸?



勝利容易沖昏頭腦,失敗也會。此時的陳友諒,如果幡然醒悟,明白正是自己的不擇手段,不講規則,使得他的團隊內耗大于外耗。他的“勝天半子”,每一步都是在透支他的未來,他團隊的未來。一個叢林法則,上下疑心的團隊,是根本經不住外力的推倒的。即便不是朱元璋,也會有別人來將它推倒。


終于,陳友諒再度發起洪都之戰,鄱陽湖之戰。而最后,這位漁民之子,終于又在船上,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不知道,面對鄱陽湖上,自己的艦隊被燒得十不存一,自己一生的追求都是南轅北轍的時候,他想沒想過,這難道真贏?


陳漢國大義四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陳漢大義皇帝陳友諒,在陳、朱鄱陽湖之戰中,率部突圍,中流矢而死。一年后,其繼承人陳理,與老將張定邊,開武昌城門,投降朱元璋。陳漢政權滅亡。


后世人提及陳友諒,不會想到的是一個曾經出身貧寒的漁家子弟,不會想到的是一個希望“勝天半子”“逆天改命”,懷著階層焦慮的悲情英雄。只會覺得,是一個破壞規則,最后又被規則拋棄的亂世梟雄。


勝天半子的結果,就是他得到了西楚霸王的結局,卻沒得到西楚霸王的名聲。他,不如項羽,遠甚!


陳友諒,真的,勝天半子了嗎?


古人寫章回體,回前有詩,回后亦詩。


曉木后學才淺,只好套一曲古風歌詞《榮耀》,謅一套舊曲新歌《陳嘆》,獻于勝天半子,大義皇帝。


及初中同學 —— 曉木兄弟 【張全景】




山一程,水一程,猶困愁城。


夢一生,念一生,半子誰勝?


世事浮亦沉,減亦增。


霸業何成?


愛如恨,合若分!


仇報千種情,萬重恩。


留孤憤,難相忍!


榮歸此身!心仍冷!


至此一生,


舳艫千里勢如虹,


萬里河山玩掌中。


得此一生!


一朝覆亡太匆匆!


陳年一嘆,恨水長東,


無影蹤!


? ? ——? 【曉木曰兮歷史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