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er 2008種內 種間 雜種優勢 桉樹

  1. Volker PW, Potts BM, Borralho NMG. Genetic parameters of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Eucalyptus globulus and E. nitens. Tree Genet. Genomes. 2008;4:445–60.

摘要

利用常見的親本,將桉樹屬和球形桉種內雜種與種間絳蟲×球毛直接比較。直徑(年齡2,4,6,10和年齡)和Pilodyn(年齡6歲)分別用作生長和木材密度的間接測量。估計所有交配類型和性狀的遺傳參數。進行了一般組合能力與一般雜交能力的直接比較。雜種優勢是對種內和種間雜交體估計的。兩種物種中的種內雜種表現出中間遺傳力和加性遺傳方差的水平。種間F1種雞×球狀體在年輕時顯示出高的異常發病率,并且高齡的晚年死亡率高。存活的種間F1雜交體的平均表現對于親本特異性雜交之間的所有性狀通常是不同程度的中間,并且很少有證據顯示顯著的雜種優勢。不同的E. globulus來源可能對雜交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塔蘭球菌的種間F1雜種似乎比使用King Island原產地生長性狀的那些平均表現更差。有證據表明,對于所研究的一種或另一種性狀,產生的特異性雜交家系勝過大多數純種家族;然而,沒有可靠的定量遺傳學方法來預測應該使用哪些親本


桉樹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硬木屬(Eldridge et al。,1993)。它們在新環境中的快速擴增,加上它們的特異性雜交能力(Griffin等人1988; Potts和Wiltshire 1997),已經導致許多商業雜種的發展。許多早期選擇通常來自散發的雜種,發生在源自天然林或外來物種試驗的種子收集物中(參見Eldridge等人,1993)。現在對特異性育種雜種的興趣越來越大(Martin 1989; Nikles 1992; Nikles和Griffin 1992; Shelbourne 2000; Vigneron 1991; Vigneron 1995; Vigneron和Bouvet 2000),特別是F1,盡管雜種種群的理論和遺傳學是很少了解。有幾個關于桉樹的特異性F1雜種優勢的報道(Paramathma等人1997; Venkatesh和Sharma 1976,1977a,b,1979; Venkatesh和Thapliyal 1993),巴西(Bison等人2006; Blake和Bevilacqua 1995; Campinhos和Ikemori 1977,1989; Kageyama和Kikuti 1989; Wright 1997),剛果(Vigneron和Bouvet 2000; Wright 1997)和南非(Darrow 1995; Wright 1997)。然而,種內控制通常不存在或具有不良的準確性(即,與F1的開放傳粉或無關的)。缺乏適當的控制使得難以評估雜種和純種之間的差異是否僅僅是去除近交繁殖效應的結果。問題在于,是否可以通過在物種內通過廣泛的種內雜交和選擇來消除近交繁殖效應而達到可比的遺傳參數和增益(Eldridge et al。1993)。
如果F1雜交產生超越偶然雜交,那么這樣的基本信息是必要的,使得可以開發用于育種改良雜種的嚴格策略。一個關鍵問題是相互的或簡單的輪回選擇方案是否最適合育種優越的F1雜種(Baradat等人1994; Bison等人2006; Bouvet和Vigneron 1996; Dungey等人2000b; Kerr等人2000; Nikles 1992; Nikles和Griffin 1992; Shelbourne 2000)。這些育種策略的分化取決于最佳純種選擇是否產生最佳雜交組合,或F1雜交表現與親本在純物種組合中的一般組合能力(GCA)無關Nikles和Newton(1991)提出了一般雜交能力(GHA)的概念作為混合組合中性狀的“加性”表現的量度至于哪種策略是最合適的,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GCA和GHA估計之間的相關性(熱帶松樹雜種-Nikles和Newton 1991; Powell和Nikles 1996),更準確地說,純種和雜種表現(Dieters and Dungey 2000; Newman and Reverter 2000)以及它們分別在純物種和雜交種群中的相對變異性。類似地,無論是通過種子(全同胞家族)還是克隆繁殖,哪種親本組合產生用于部署的最佳F1雜交體的可預測性將取決于雜交組合中特異性組合效應的大小,稱為特異性雜交能力(SHA ; Nikles和Newton 1991)
桉樹是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森林樹木(Dutkowski and Potts 1999; Jordan et al。1993)。由于其高的紙漿產量和木材密度,它是硫酸鹽制漿工藝的首選桉樹(Greaves和Borralho 1996; Greaves等人1997),因此它廣泛種植在世界溫帶地區(例如澳大利亞,加利福尼亞,智利,中國,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Borralho 1992; Eldridge等人1993; Tibbits等人1997),但種植園被限制在相對無霜區域(Tibbits等人1991a,1997)。更耐寒的物種,桉樹屬的桉樹,常常被用來代替在較冷的地方的種植園中的桉樹(Tibbits等人1989,1997; Tibbits和Hodge 2001,1991a)。
雖然肯定有機會通過利用E. globulus(Dutkowski和Potts 1999)和E. nitens(Tibbits和Hodge 1998)中的遺傳變異來改善密度,生長和抗凍性,但是在這些之間開發雜種具有相當大的興趣兩種(Espejo等人1995; Rojas Vergara等人2001; Tibbits等人1997; Volker 1995)。實際上,當考慮到改進的生長和增加的密度的育種或部署目的,加上增加抗凍性的機會時,已經提出了E.和E.的雜種作為理想的組合。本文比較了E. nitens和E. globulus ssp的特異性F1雜種的表現和遺傳參數。球狀體和在相同位點上生長在2,3,4,6和10年齡時的內部特異性雜交和在單個位點6歲時的木材密度。交配設計在迄今為止的桉樹雜交種的研究中是獨特的,這是由于(1)相對大量的親本參與,(2)在純物種和雜種雜交中維持共同親本,以及(3)起源和特異性雜種。這種設計允許在純物種對照中不存在明顯的近交的特異性F1雜交表現的比較,對來源,來源間和特異性雜交的加性和非加性遺傳方差的估計和直接比較父母在混合和純物種組合中的表現。本研究擴展了霜霉病遺傳學(Volker等人1994)和抗病性(Dungey等人,1997)在E. nitens×globulus的特異性F1雜交種群中的研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