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馬遷的智慧-東方最早的經濟學綜合論文《貨殖列傳》
太史公開篇講了人喜歡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天性。他說,自從舜帝和大禹的夏朝之后,人就開始喜歡好聽的音樂和美色,喜歡吃美食,喜歡享受,喜歡炫耀,這種習慣已經很久了,無法改變它。因此,好的統(tǒng)治者就隨他們去了,差一點的(統(tǒng)治者)動之以利引導他們。再差一點的,試圖教化國民,更差的約束管理他們,最差的要和他們做對。
因為這段原文太重要了,我還是寫給你——“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成語“因勢利導”就是從這段文字中來的。
太史公的這段話,講述了一個從教育,管理再到商業(yè)普遍適用的原理。以教育為例,最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自己發(fā)揮特長潛力,我們今天說的像哈弗或者斯坦福給予學生的教育就是如此。差一點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勵他們,比如獎學金就是這個目的。
再差一點的就是灌輸式教育,所謂的教化,比如衡水中學那種方式就是如此。 還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著孩子,這樣孩子的人是給管住了,可是心沒有給管住。當然,最差的教育方法就是和被教育者頂著干。家長(和老師)可能有體會,一旦開始和孩子頂牛了,這個教育就失敗了。
他的另外一個觀點則講述了商業(yè)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即使再有錢的商人如果沒有核心的業(yè)務,那么生意是持久不了的,說明核心業(yè)務的重要性。同時,商業(yè)是優(yōu)勝劣汰的,有能力的人能夠聚集各方面的資源,而沒有能力的人,生意最終會瓦解掉。
2、 德國人的智慧——生活是具體的
生活是具體,早我理解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是所有的思想,理論,想法必須落在實處,必須踐行。
第二層:是所有對比的事物必須量化,并且通過量化的數(shù)據(jù)能理清一個人的思路,知道他是從何種角度來判斷該事務的,討論的人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時,可以通過討論,提取出大家都認可的指標進行量化比較。
第三層:是德國人秉承了工業(yè)革命,科學精神,具體的就是標準化,可重復化。
最近學習的《平均的終結:我們怎樣在一個崇尚相同性的世界中成功》一書中又提出了反標準化,提倡個性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這與我們所處的互聯(lián)網時代是息息相關的,在產能過剩,溫飽解決,信息過剩的年代,這其實是一種必然,如同工業(yè)時代需要標準化一樣。這個時候,我想標準化的適用范圍應該在具體的事物上,對于抽象的,人文的東西應該提倡個性化。
3、瑞士制造的智慧——做好最后的1%
在高中時,有一年運動會期間,我和一位同學騎車溜出校門,跑到北大校園里去玩了,那時北大還允許校外的人自由出入。在未名湖畔玩了大半個下午,覺得該回學校點名了,于是我們就騎車返回了。
到了校門口發(fā)現(xiàn)運動會已經結束了,很多同學都在往回家的路上走。我和那位同學說,既然已經散了,我們回家吧。那位同學講了一句話,我一輩子都牢記了,他說:“我們已經走了九十九步,為什么不把最后一步走完呢?”于是我們進入校園,點完名才回去。從此,我就記住了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后一步做好。
4、莎士比亞的智慧(交友)
成功的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找到了最志同道合的,對他幫助最大的人幫助他,而運氣不好的人,可能是因為交了一群狐朋狗友。因此,在新年之際,我們來談談交朋友的事情,因為這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投資。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被認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大部分人都知道它里面那個名句“是生存還是毀滅,那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To be,or not be,that is the question)”,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里面老臣波洛涅斯(奧菲利亞的父親)對他兒子雷歐提斯的一番忠告,因為這其實是莎士比亞人生的智慧,只是借助波洛涅斯的嘴說出來而已。這段話很長,我就撿幾條有關的說。
| 1、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這其實是教導我們?yōu)槿俗鍪乱种兀鄤幽X筋,不要毛毛躁躁。這其實是現(xiàn)在很多人的通病。
|2、對人要和氣,但不要過分 狎昵(xiá nì英文:be improperly familiar with釋義:指過于親近而態(tài)度不莊重)。很多時候,禮數(shù)有加,但保持距離是朋友之間最好的交往方式。
|3、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交情。這一點是我一生交友的準則。
一個人因為交往的寬帶有限,因此不可能和所有人交情都很深,一個表面上對所有朋友一視同仁的人,實際上是很難有至交的。你問我是這么做的,我用的是曾國藩的一個原則,簡單地講就是不要給損友第二次機會,永遠不要來往。
5、一流的人能夠把二流的項目做成一流。
6、銷售大師的智慧(一)
一、銷售的本質——把錢收回來
王曉峰到了騰訊之后,給營銷人員上了一堂課,問大家什么是銷售。雖然很多人都在做銷售,我們也每天都在買東西,但是如果要回答“什么是銷售”,很多人還真難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了一大堆的話,最后王曉峰將他們所說的話總結起來,就六個字“把東西賣出去”,大家都點頭稱道,確實如此!然而,王曉峰說,“把東西賣出去”最多只完成了銷售的一半,還有另外一半,也是最關鍵的一半,就是“把錢收回來”,否則賣了還不如不賣。
如果我們將這件事再往深了想,把錢收回來是目的,而把貨賣出去只是手段,這樣一想,很多銷售人員的做法實際上是背本趨末了。在生活中,背本趨末的做法時時可見。很多人不顧家地去掙錢,講的理由是為了家里的幸福,其實這種做法本身已經讓家里不幸福了。
如果哪位讀者和我合作過,應該能用這一點來解釋我的一些行為準則了。比如希望我放棄休息或者和家人安排好的休假,來參加什么重要活動,那是萬萬沒有可能性的,因為我不會把目的和手段顛倒過來。
二、持續(xù)的生意——讓顧客把買的東西用光
王曉峰在騰訊就指出了這個癥結所在,一個可持續(xù)的生意關鍵是要讓顧客把買的東西花光,否則就很難讓他們第二次、第三次購買。此后,王曉峰的部門在騰訊每次做促銷時,不僅要鼓勵大家充值,還要設計出一系列讓廣告商(客戶)盡快地把充值的錢花光的做法,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第二、第三次促銷。在我負責騰訊搜索的兩年里,王曉峰幫助將搜索廣告的銷售額提高了6倍,營銷專家的名聲不是白得的。
我們可以把王曉峰的這種思路拓展一下。在管理一個團隊時,你給員工的獎勵不能僅僅是一次充值的促銷,然后讓他們享受很多年,而是要想辦法讓他們消耗掉這種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能夠輕裝繼續(xù)奮斗。
7、銷售大師的智慧(二)——商品和服務要讓消費者有面子
講到面子這件事,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虛榮,即便自己好面子,也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其實我倒是覺得對于社會底層的人,包括那些金錢上富有但內心精神世界永遠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好面子不能算是一件壞事。為了維護面子,大家做事情會比較體面。更重要的是,有了面子可以多少增加一點自信心,讓人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xiàn)得更出色些。因此,任何一個好的產品,都需要做到顧及使用者的面子。
既然講到了銷售,我自己再補充一點我過去做銷售的體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歡買東西,而不是被賣東西,因此,那種求人的營銷一定無法成功。有些時候,一單生意如果做得太辛苦,就不要做了,因為能夠做下來的可能性實在太低,有那時間和精力,不如去找其他客戶。
為了讓顧客感覺他是在買東西,而沒有被賣東西,與其說服他來買,不如講清楚你可以給他提供什么價值,讓他自己認可這種需求。我們有時在講,創(chuàng)造出一個市場,其實就是讓潛在消費者認可一種過去他沒有意識到的價值。
在生活中,人與人相處的原則其實和做營銷也差不多。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男生為了追求一個女生,絞盡腦汁、極盡努力地去討好對方,去遷就對方,對方就是愛理不理。這其實對被追求的女生而言,就是一種被強制推銷的感覺。如果她沒有產生一種買東西的快樂,一切都是白搭。和人相處的技巧在于,要讓對方感覺對你有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