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JJ Ying:我欣賞不把 『iPhone 7』寫成 『iPhone7』的產品

?欄目介紹

大家好,又見面啦。【人物專訪】是我們最近推出的一個線上訪談欄目,每周邀請一到兩位資深的設計師和產品人,針對想要從事互聯網產品、設計、運營的在校學生及入門新人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回答和建議,從而一起思考和進步。如果你想了解更具體的設計師培養計劃,請點擊閱讀原文。

第三期的嘉賓

JJ Ying

目前是百度資深 UI 設計師,在此之前曾供職于惠普,參與打印機產品的界面設計。現在業余時間創辦了 Anyway.FM(設計雜談播客),不做設計的時候,喜歡旅行和攝影。

訪談正文:

關于入行

1. 作為非設計藝術專業的設計師,當初為什么想從微電子(聽起來好高端的技術)轉投 UI ? (那時候國內還沒有掀起 UI & UX 熱潮吧……)

回答要讓你失望了……雖然在「扮豬吃老虎」的時候我經常說自己是學微電子的野路子設計師,但其實微電子我根本就沒入行,大學里我就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是做設計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不算是「轉投」UI,我和「微電子」就類似是形婚,實際上心里愛的是「設計」。

2. 決定轉行之后,除了學習基本的設計工具(PS 等),你還從哪些方面努力學習彎道超車趕上專業設計師們?

那時候做 UI 的人少,「精通基本的設計工具」之后就已經超車趕上專業設計師們了……(笑)

主要很長時間以來國內這方面的教育水平還不高吧,本來就沒啥專業的 GUI 設計師,很多都是轉過來的,有一大部分是藝術專業的,還有工業設計之類的,所以我覺得我這個也沒差吧哈哈哈哈??

但是現在情況好轉了很多,從業人數也指數級增長了,所以為了脫穎而出要學的東西還蠻多的。尤其是近幾年國外設計工具爆發式增長之后會感受到「學工具」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說依然重要,但你不可能學全,而且各家產品都差不多,使用成本越來越低,對工具的掌握已經沒法成為一個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了。

3.?多重背景對你的設計工作(設計思維或者設計風格等)有什么影響呢?以及有哪些幫助?現在很多公司要求全面發展的全棧設計師,你作為過來人有什么建議?

舉個例子吧,如果現在讓我設計一個網頁,我首先打開的軟件可能是代碼編輯器,一直到整個頁面做完可能都沒有完整的「源文件」。好的一方面是在設計的時候我自己就清楚哪些能實現哪些不能,做完之后和其他開發工程師的配合會更好一些,但壞的影響是在某些時候太受限于自己的想法,過多考慮實現問題而沒有去尋找突破常規的設計。

關于建議,我還是覺得別太盲目地追求,如果你有興趣往設計以外的方面發展那想怎么弄就怎么弄,開心就好~ 但如果努力嘗試之后覺得不適合自己那也不要強求,雖然很多雞湯文里都說「stay out of your safe zone」,但不管是向上游還是下游衍生發展,相關技能、學科、工種總會有不太一樣的要求,如果你沒有那個天賦和興趣,硬逼也沒有用。做好相關了解,在配合相關工種的時候能保證溝通就可以了。

4.入行最開始是在惠普做打印機的用戶界面,這和你后來在百度為手機端和客戶端進行設計有很大的差異嗎?未來隨著 VR 和 AR 的興起,用戶界面設計又會經歷怎樣的變革?

打印機其實是個非常「夕陽」的產業,做上面的控制面板 GUI 設計和做汽車上的車機、洗衣機上的面板等和硬件密切相關的設計一樣,需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多,開發周期也非常長,以前在惠普的設計團隊里,交互設計師的 title 其實是叫「Human Factor Engineer」,這個不是唬人,實際工作確實涵蓋的內容非常廣,做產品的時候「屏幕內」的設計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必須要十分了解硬件+技術+軟件才行,而且開發團隊遍布全球,是個很復雜的協作項目,這和做「純 App」項目每天都能用隔壁開發團隊跑出來的 daily build 進行體驗和測試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概念。

VR 和 AR 都還好吧,說到底還是視覺+聽覺+部分觸覺的,等哪天腦機接口 ready 了……可能也不是變革了,而是我們全部下崗了吧哈哈哈哈。

(關注最近的設計師培養計劃 ,了解詳情請輸入鏈接course.brixd.com,和優秀設計師們一起學習和進步)

關于產品

1. 你比較欣賞的產品是什么樣的(或者說好產品一般都有什么樣的共性)?

以前某個采訪里我開玩笑說「我喜歡不把 『iPhone 7』寫成 『iPhone7』的產品」,其實主要是說我喜歡那些注意細節的產品,這年頭大家的個性化需求很多,要做一個滿足多數人的產品非常困難,所以只要有一兩個細節能打動我,那我就會被吸引了。

采訪畫外音:關于「我喜歡不把 『iPhone 7』寫成 『iPhone7』的產品」這句話,小編我曾經有點困惑,以為杰杰應老師誤寫了兩個相同的iPhone 7,沒有做出區分……所以發生了??對話:

唉,只能說我年紀輕輕,眼神就不好使了??

比如當年的 Mailbox 會把寫給自己的郵件標題直接寫作「Note to self」,比如我現在用的郵件客戶端 Trove 會讓把存檔郵件的概念改成「默認都是不重要的,如果不是你手動操作保存的那一鍵 archive」。

2. 設計產品的時候,你是如何在設計師審美與大眾審美(或者說是甲方/產品經理/CEO 的審美……)中尋找平衡,求同存異,以及控制住自己經常想要爆發的小宇宙?

我相對脾氣好,不咋爆發??

說回來,我覺得這不是產品設計里最重要的環節,「審美」是一個普通用戶特別容易吐槽的部分,也是部分「老板」比較關注的點,但「審美」其實很難決定一個產品的成敗,更多的時候我覺得應該關注設計是不是能解決問題。

往往出現這種設計師和其他人之間「審美」的不平衡還是因為專業上沒做好,試問如果你的設計方案拿出來能用各種數據與其他證據證明你已經考慮清楚各個細節,從結構到視覺到體驗到開發輸出都 OK 那還有人會跟你說「這個按鈕不夠紅」嗎?

關于設計播客

1.電臺名字為什么要取為 Anyway?以及博客為什么叫圖月志?有什么深意么?

這個名字是 Leon Gao 取的,因為他說我經常口頭禪就是一句「anyway」,而且在試錄了第一期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名字挺符合我們這種「思路不是很清晰」的說不上風格的風格。

圖月志來自于我申請的域名 IconMoon.com,「圖標」和「月亮」各取了第一個字,而這個域名……因為當年常用域名 jjying.cn 沒法以個人身份在國內注冊所以只能緊急切換的,沒啥深意,只是帶 icon 的頂級域名里可以注冊的就剩那么些了??

2. 從做產品角度來說,Anyway.FM 中間最艱難的是哪一部分?(比如內容生產、媒體傳播或者其他)

我們的 slogan 是「讓你的聽覺更懂視覺」,這其實就是最困難的一部分。雖說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但要在純音頻里描述清楚很多視覺概念非常困難,比如我們想吐槽一個產品的新 logo,用言語描述一個圖形化的 logo 得花上很多時間,所以我們每一期節目里會花很多時間去組織參考鏈接,在其中盡量完整地附上聊到的內容,讓大家有興趣深度挖掘的時候可以去更好地瀏覽。

(關注最近的設計師培養計劃,了解詳情請輸入鏈接course.brixd.com,和優秀設計師們一起學習和進步)

# 快問快答 #

1.下一個計劃旅行地是哪里?

有了娃之后就沒有「旅行計劃」這回事兒了??不過等她大一些了可以帶出去了我想第一個去日本吧,畢竟那邊各種便利、設施健全、交通方便而且離上海近。

2.日常作息是什么樣的?幾點起幾點睡?

沒輪到我陪娃睡的話就是兩點睡八點起,工作日陪娃兩小時看電視兩小時,周末全天陪娃,非常規律~

3.除了設計師,還想嘗試其他什么職業?

醫生吧,覺得應該特別有成就感……

4. 最喜歡的國外科技公司?

小時候的興趣是飛機大炮,那時候就特別喜歡洛克希德·馬丁,當然在造出 SR-71、F-117 的時候還只叫洛克希德。他們的飛機非常特別,絕對是一股清流,這就好像你在 Dribbble 上看到一坨動效超帥的 GIF 然后感慨這特碼肯定做不出來吧,然后人家丟了一個鏈接過來說產品已經上線了,用了一下之后發覺這產品除了超帥還特別好用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