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以身作則帶動培訓學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寶介
從事煤礦工作近三十年的我,今天不但自己系統的重新學習了煤礦的一些專業理論,還帶動了身邊的員工參加培訓學習,用經過工作的實踐歷經近三十年的井下見歷,與我感受頗多的感想現身說法,帶領學習。年輕的時候坐在教室學習理論知識,對于煤礦驚嚇的概念沒有多少,純粹從字面理解,所以收獲遠沒有現在的多,從業幾十年后,從生產現場的熟悉到管理現場,到學習法規規程、到用于實踐管理、諸多的點聯系在了一起,這種收獲遠比從書本上要直觀,要刻畫心里。
1993年參加工作的我,從實習的禹村煤礦見證了炮采的不易,學校畢業分配到了堪稱現代化的礦井翟鎮煤礦,從不太成熟的綜采區隊的機電工做起,見證了高檔普采的長壁采煤、綜采機械化采煤,到今天的智能化采煤,短短的三十年的時間,煤礦的發展讓我自豪來炫。曾經讀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不止一遍,那種落后的采煤與我實習的原日本人留下的禹村煤礦的狀況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人工推礦車、摩天輪的旋轉、東北樺木的巷柱支撐等等,漆黑的巷道完全靠著那一站站礦燈來照明,升井的礦工臉上沾滿了黑黑的煤灰,露著兩個眼珠不太明亮眼睛,臟臟的工作服也破爛不堪,不過精神還都不錯,因為上下井的時間,工人集中在一塊上下,這時候是最為熱鬧的情景之一,打打鬧鬧、煤礦特有的語言也就讓年輕的小伙子耳根發紅,但還是很熱衷的聽,煤礦特有的文化就體現在這里,誰的女人怎樣,誰與誰又怎么了等等,不用刻意打聽,煤礦的新聞此刻免費再次散播,沒有主持人的發布會就是這樣,所以煤礦的企業文化也許就源于此吧。
對于煤礦地質,除了專業的技術人員,別人也不會在意,至于采煤的方法那些規程措施上寫的明明白白,但不來太懂,好在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憑著經驗來弄,規程措施反而不比經驗好使,仔細對對大部分也就是如此,只不過兩種語言的不同,讓文化的高低出現了理解的途徑有點異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煤礦的現代化發展很快,年老的一代老員工已經退休享受,年輕的一代文化層次基本夠用,從地質學的構造、煤炭的形成、機械的原理,管理的重點從研究地質災害的周期、易發的條件,最佳的防控措施等等都熟悉掌握,讓煤礦的安全有了可靠的依據保障。從與昂來的“安全第一、生產第一”的并列關系,到現在的“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的提級,安全與生產不再是并列關系,而是不安全不生產的服從關系,所以研究煤礦的各種地質條件、自然環境、作業環境、及各項投入的保障措施,來徹底改善安全生產。
從最初的翟鎮煤礦的二層煤開始,每天穿梭在煤層、巖層中,三六十五個日夜,有三百多天在這里工作,抬頭伸手之間不是煤炭就是煤巖,兩根鐵軌連接著輔助運輸,長長的皮帶運輸著煤炭,經過主井箕斗提升到了地面。也就是從這個時候真認識了厚厚的煤層。曾經見過的生化的草本化石讓我愛不釋手過,那段艱苦的工作日子如同那生物的化石深深的刻在那歲月的石片上,終生難忘。
劉慧明老師講的煤礦地質學,從太陽系到地球的知識講的很是詳細,是我離開學校幾十年第一次認真的全面的靜心來感受知識的妙。地球的外層圈中的大氣圈讓我感受到知識雖然一直存在,但是自己不去主動地獲知是常態,現在的宇宙飛船不斷的升天。神十三、神十四也都在天空穿越這些氣層,對流層、平流層的知識到地殼的構成逐步引申到煤礦地質。引申到與煤礦生產關系較大的物理性質有哪些等等,讓學院在聽宇宙科普知識的同時,把自己的工作性質聯系到了一起,趣味、生動、讓你聽的津津有味。根據在煤礦工作的這些年,說句實話,理論上的東西總覺得太深奧,加之與現場的聯系不是很直接,總覺得意義不大,但是經過聽課與這些年的現場心得經驗慢慢對號入座后,特別是PTT的突感很是直接,簡單易懂,感覺眼前一亮的感覺,好多東西明悟不少,這也就是學以致用吧!
對于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原來學過,經過這些年也忘了個差不多,如今重新學起,從理論研究到實驗數據老師講的很是細致,從力學模型到研究條件再到現場觀測、獲取數據分析來解決現場問題,枯燥的書本文字讓老師講的頭頭是道,跟著老師的思維從圖片中展現生活工作的地點,無不帶著生動的色彩,讓你怎不用心來聽、來記,本次學習的收獲在于聽的同時讓你結合了自己工作的礦井的環境,真正學以致用。
煤礦地質學結合煤礦開采學更是讓劉慧明老師與王撈撈老師講的活靈活現,結合陳俊智來時的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更主要的多次講到新疆的伊犁礦區,還有那山西的煤田特點,因為那些地方我都待過,所以聽課也就多了些個人感情的融入點。
南疆庫拜煤田我曾在呆了三年,對于山體斷層,井下的褶皺也多次觀察并與地質專業的同時交流溝通,最美的獨庫公路沿途的山體就有很多的不同斷層褶皺,看著層層的沉積巖,我曾不止一次幻想億萬年前的模樣,這里的山巒也曾經是汪洋大海的海底世界,眾多的魚兒在水中穿梭游玩,隨著地殼的抬升,板塊的擠壓運動,曾經的陸地變為海洋。再變為高山峻嶺,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將植物動物的軀體變味了煤炭和泥巖,我不止一次的想,越是地表荒涼的地方它的價值越發讓人來探嘗,因為地表之下必定埋藏豐富的寶藏,宇宙從來都是公正的,地表好的土壤來成全植物的生長,而地表荒蕪的地方肯定是有它的緣由規律,就如物質守恒定律一樣,最終的能量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轉換的過程所看的、所感到的不一樣罷了。
作為煤礦工作者的一員,今天通過這種方式聆聽各位老師的課,感到十分的榮幸,與三十年前不一樣,那是的上課內容呆板過時,總是滯后于當代的工藝流程,盡管是理論課程。而今天的內容緊接時代的步伐,進口新疆區域的煤炭地質特點,因為我們這些人的工作就在新疆區域的煤礦,緊緊扣住當下環境,ptt的圖片也取決主要礦區,就如我們所在的礦區遍布南北疆、伊犁礦區、庫爾勒礦區、庫拜礦區,昌吉礦區,甚至準東礦區都在緊鑼密鼓的忙碌著,所以對于老師所講的可很是有興趣,特別是煤礦地質學更是讓我興趣有加,就如初中時代對于地理特別的不喜歡,等到工作以后游過祖國的壯麗山河,感受自然地風光如此美好,加之后來煤礦遍地開花,集團走出去的發展,讓有更是解除了眾多的煤礦與山體河床,荒涼的地方也就有感用心來賞,井下的煤層結合工業廣場的山體地質,斷層的方向。什么正斷層、逆斷層、節理的區分判別,今天更是讓老師講的把宇宙、地球、地幔、地核等等的知識串聯讓你來感來看,如此的渲染怎能不讓你努力學習把知識來展現,更何況是結合了工作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