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于不再擔心老人帶不好孩子,只因這5點

去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寶寶起床半個小時,不聲不響,干了一件90%家長都會驚訝的事》

有人說:又是雞湯文,我孩子能玩2分鐘就不錯了,怎么可能玩半個小時?

當知道這是真實的例子,于是又有人說:好吧,即便我們贊同這樣的理念;但是,老人也絕對不會允許孩子這么做的!所以,知道了也沒有用。

......

說起老人帶孩子,群里瞬間就熱鬧了起來,大家紛紛控訴老人帶孩子的種種不是,對于老人的教育方式表示很無奈,甚至是絕望......

這種感覺,我也深有體會。

曾經,看到網上列舉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的文章,就恨不得立馬回家親自帶孩子;

曾經,上完課回到家,看到老人的育兒方式,就是老師上課講的反面例子,內心無比崩潰;

曾經,聽老師課后補充,科學的育兒方法得以落實的前提是:全家的教育觀念要統一。然后,有同學問:如果觀念不一致怎么辦?特別是老人,老人的思想觀念很難改變。老師回:那就沒辦法了!簡單的這6個字,讓我們剛剛升起的希望又瞬間破滅;

......

我也試圖讓婆婆接受科學的教育理念,試圖去糾正婆婆錯誤的教育方式。盡管婆婆每一次都點頭答應,但是實際上,在孩子身上并沒有得到落實,反而讓婆媳關系變得緊張起來。

想到婆婆本身并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能幫忙已經是天大的情分,不應該要求這么多。于是,我打算放棄在婆婆身上的努力,任由她按自己的方式去帶,只要下班和節假日我們自己再好好帶就行。

然而,當自己費了很多心思,卻還是無法糾正孩子已經養成的不良習慣;

當下班回家從老人手中接過孩子,發現跟分別時候又變了樣;

看著自己辛苦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想到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知道我內心仍然無比的不甘心,卻又有很強烈的無力感。

后來,偶然中看到一句話:先處理關系,后談論教育

頓時醒悟:我一心想著怎么教育好孩子,卻忽略了教育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關系。只有和諧的家庭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有可能存在成功的教育。

于是,我開始努力去改變這個現狀,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用心去處理家庭關系,不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而是讓大家真正的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享受育兒過程中的快樂。

01、感恩婆婆給了我一個選擇的機會

孩子是我生的,我和孩子爸爸是才養育孩子的法定監護人。而婆婆,已經完成了養育子女的任務,完全沒有義務帶孫輩。換句話說,婆婆不幫我們帶孩子是本分,幫忙則是天大的情分。

盡管,也許婆婆也喜歡孫女,也想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也想通過幫助子女來獲得養老的保障......但是,如果婆婆真的不愿意帶孫女,我們也無法強求。

然而,我確實想上班,我想工作,我想做點除了孩子之外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還想每天有點時間和空間來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

是婆婆,讓我還有這些選擇的機會和可能。單單這一點,就足以讓我感激不盡。

02、感恩婆婆給了孩子良好的安全感

雖然婆婆年紀已大,精力有限,沒辦法帶著孩子出去玩,活動區域基本限定在了小區里。

但是也因為這樣,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了解和熟悉。同時,由于玩耍的地方離家比較近,所以每天基本上都會按時回家吃飯、午休,讓孩子有了規律的飲食起居。

而熟悉的環境,規律的生活,恰恰是孩子建立良好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03、感恩婆婆給了孩子一份特殊的愛

曾經,我無比向往和期待小家庭的生活,因此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接受三代同堂的現實。

后來,有位老師跟我說的一番話,讓我解開了長久的心結。我們希望孩子尊老愛幼,我們希望孩子有愛心,懂得感恩。但是,怎么教育孩子做到這些呢?

家庭中有老人一起生活,就是給孩子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孩子會從爸爸每天對奶奶的孝順中,懂得尊老,懂得感恩,懂得孝順。這樣的身教,相信一定比簡單的言傳效果更好。

現在,看到大寶開心地給奶奶洗腳,看到孩子們在奶奶出門時,與奶奶不舍的擁抱、吻別;想到早上出門時大寶與我深情的吻別,以及貼心的提醒:媽媽,再見,你早點上班,路上注意安全。內心無比的溫暖和欣慰。

04、我錯把自己當成了裁判

曾經,看到孩子的不良習慣,我都會分析是老人哪個錯誤的養育方式,影響了孩子。但是,當我也認真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時,發現我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即便我學歷比婆婆高,即便我懂的育兒方法、育兒理論比婆婆多,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不也常常犯錯誤嗎?那么,我又有什么資格居高臨下的評判婆婆的教育方式呢。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誤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婆婆的對錯輸贏都掌握在我的手上。可是,我忘了,我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隊員而已,要說一定要有裁判的話,這個裁判只能是孩子。

當我卸掉裁判的外衣,仔細反思,發現自己并不比婆婆強太多。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去指導婆婆怎么做,而是跟婆婆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老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不科學的地方,這是事實;但是,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我在教育孩子上,也會犯錯誤。

05、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也許,在教育孩子上,老人依然存在一些錯誤的方式;

也許以后還會出現更多新的問題,還會有新的錯誤;

也許,老人即使意識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錯誤,也沒有辦法立刻全部改正。畢竟,幾十年養成的習慣,要改變,需要時間。而且從意識,到行動,也是需要過程的。

但是只要有心,只要用心溝通,就能及時糾正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關于溝通,有句話說得很好:我了解我的需求,也了解你的需求,我用你喜歡的方式滿足了你的需求,于是你才會自然而然的滿足我的需求!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老人的需求:是不是真的愿意帶孩子?是因為覺得應該幫助我們,還是喜歡孫女陪在自己身邊?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有什么想要完成的愿望?帶孩子累不累,累在哪里?......

第一次提出這樣的問題,婆婆很驚訝,在她的意識里,除了盡自己所能幫助我們,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還有其他可能。我認識很多老人都是處處為子女著想,自己的夢想,自己的需求完全忽略了。而我們可能也習慣了把老人這種幫忙,當成了理所當然。

所以,我們沒有放棄,繼續深挖:我們現在確實需要您幫助,您帶孫女,幫了我們很大的忙(肯定老人的價值)。不過,您想不想找以前的牌友打打牌?想不想念您一手帶大的外孫?想不想念日夜忙碌的女兒?想不想女兒和外孫經常過來玩,或者去女兒家住上一段時間?因為暈車,您周末不想跟我們一起出去,您喜歡一個人在家還是希望孩子們也能抽半天時間在家里熱熱鬧鬧的?或者,我們可以全家一起走路去近郊玩?

當我們真的用心考慮婆婆的需求,不是單純的嘴上客套,而是實實在在的去考慮老人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并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婆婆的需求被看見了,被滿足了。反過來也開始思考我們的育兒方式是不是更科學。

每當,發現婆婆的教育方式不妥的時候,我們就會在飯后坐下來全家一起聊聊,聽聽每個人的想法。在分析婆婆的方式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時,我也跟婆婆坦誠自己在這方面也存在的一些錯誤的方式。

比如,以前總是告訴婆婆:孩子到處爬是好事,能鍛煉大動作,有利于孩子的發育,不用阻止她;只要注意不發生危險就行了。卻從來沒有用心聽過她老人家的聲音:我年紀大了,反應不夠快,害怕萬一發生危險,就已經來不及了......

這一點,確實是我們沒有考慮周到,還是您的做法更靠譜。

得到了理解和信任,婆婆的壓力瞬間就釋放了。后來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阻止孩子的行為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看到孩子并沒有因為她的放手而摔跤,反而會變得越來越有安全意識,婆婆也由衷的認同我們的觀點。

我們的育兒觀念,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實現了統一。

現在,婆婆也從以前單純的點頭答應,變成了開始思考自己對孩子的引導方式,也認真聽取我們的分析和建議。有時還繼續探討:如果遇到另外一種情況,怎么辦呢?

有時候,婆婆還是會下意識的用錯誤的教育方式;但是,只要稍微提醒,就很快意識到并改正。沒有了當初的抵觸情緒,沒有了隨時被裁判罰下場的壓力,她真正與我站在了同一戰線。

同時,看到孩子各方面都越來越好,沒有應驗那句她曾擔心的話:越來越難帶,越大越不聽話,老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也陡然上升。

前幾天,飯桌上,婆婆問:小方,這幾天,外孫總是說,一到晚上他就會害怕,是什么原因呢?他跟我說害怕有壞人,我就安慰他,不用怕,家里很安全,沒有壞人的。這樣回答他對不對呢?

從不懷疑婆婆對外甥的愛,但是這么仔細的思考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對外甥有什么影響,還是讓我有些驚訝。

孩子很重要,但孩子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每個人的需求都應該被看到。在家庭中,比起事實,比起道理,還有一樣東西更重要,那就是每個家庭成員的感受。

PS:在處理婆媳關系,在處理老人帶孩子的問題上,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在此,特別感謝3個人:一個是高老師,用她的專業,讓我解開了心結;一個是彤媽,從她與她婆婆的相處,以及與她的交流溝通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同時感謝孩子她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了我最有力的支持和信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文∣壹默了然孫漂亮 01 鴻昏昏沉沉地躺了一個星期,今天第一次走出家門,外面的陽光有些刺眼,空氣有點甜。 過去的一...
    壹默了然閱讀 676評論 8 16
  • 上午目的地:南磯山濕地自然保護區。 內容:觀賞候鳥。 經驗分享:南山和磯山,是兩個地方。南山是南磯鄉政府所在地。 ...
    修行的小仙閱讀 378評論 0 0
  • 天涼好個秋 幾場清涼的夏雨,消退難耐的暑熱,迎來了今年的立秋。民間諺語說:“立罷秋,把扇丟”,看來頗有幾分道...
    5780933168ec閱讀 422評論 1 5
  • 歲月崔雙鬢, 山里蘭更靈。 紅花琴獻瑞, 更念美人情。 2017.5.17 云杉 伊春
    云杉_2e22閱讀 623評論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