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我醒了看見了你】
各用兩個名字就可以很好的區分這個的深層含義了,金庸的郭靖楊康,古龍的楚留香李尋歡。就看這四個名字,這個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
金庸先生的俠是大俠郭靖楊康不就是靖康之恥嗎?古龍先生的俠是小俠,我就是到楚(處)留香到處尋歡就好。就選一部我們對金庸比較熟悉的《天龍八部》和我們對古龍先生比較熟悉的《楚留香傳奇》,然后大結局是什么我想我們都記得很清楚?想用小說的名字和用小說的情節來印證這個問題是最合適的。
【網友:古月今談】
武俠小說講的都是江湖事,作為現當代武俠小說的兩大領軍人物,金庸和古龍的小說各有特色。如果用“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這句話來形容兩個人的武俠小說風格,的確是很恰當的。
所謂江湖,指的是人心的爭斗;廟堂指的則是國家和民族大義。金庸的小說往往取材于歷史,和事關國家與民族大義的事件結合緊密,而在這些事件中出現的小說武俠人物,往往都被金庸先生賦予了時代的歷史使命,這些武俠人物往往都有著極高的正義感和大公無私的精神,既有著不屈的民族氣節,又有著造福天下蒼生的意愿。正如金庸先生所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都是可以為民族大義而有所取舍的一些人。
但是古龍的小說卻不是這樣,古龍的小說幾乎不講歷史,他只寫人物,即便是寫到皇帝和朝廷,他要表現的也是人心,到處都是江湖險惡,他筆下的人物往往不受正義和道德的約束,只為快意恩仇,所以古龍小說下的人物大都性格鮮明,放蕩不羈,所以古龍筆下的人物大都比較感性,大多只注重人生過程中直觀的享受,也可以說古龍筆下的人物和古龍這個人都很像。
金庸和古龍小說各自的這些特點,在其人物的取名上就能夠看出來。比如《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楊康。那是因為心懷靖康之恥的民族屈辱感而定的名字;而古龍小說最有名的兩個人物李尋歡和楚留香,人物名字的意義,不過是到處尋歡,處處留香罷了。所以如果從江湖和廟堂這個意義上來說,金庸小說中的主角往往是真正的大俠,而古龍小說中的人物則稱不上。
【網友:墨影】
這個問題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兩位大佬的作品風格,如果能清楚的了解兩位老人家的個性,問題的答案就很簡單了,當然這有些難度。我們還是從兩位的作品來說。金庸的代表作《倚天屠龍記》和《神雕俠侶》就能夠很好的說明,盡管你江湖再大,終究大不過廟堂,個人的英雄主義,俠士的江湖道義更應該有個“度”若不然不如去找一個深山海島做一隱士,還能安享個晚年。江湖再大,終究沒有辦法脫離體制,武林再高,終究高不過天子,江湖有江湖的規矩,但那是在國家法律規定之內的。為什么很多人感覺金庸的名氣在國內遠大于古龍,并不是兩人作品文學上的差距,而是因為金庸小說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更符合當政者的胃口。簡單來說,在我允許的范圍內,你可以喝酒約架,但你要是越線了,那就不好意思了。
古龍先生的小說客觀來說有一種他自己獨特的情懷在里面?!蛾懶▲P傳奇》《楚留香》可以說,古龍先生更喜歡以人物的角度去講述故事。而且他比下的主人公往往風流瀟灑,什么規矩,什么法律,什么天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哥的心情。甚至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可以跑到皇帝的家的房頭去PK。政府解決不了的問題,還要低三下四的去尋求江湖人士幫忙,恩威并施,人家還不一定樂意搭理你。古龍先生的作品更多的傳遞的一種類似于西方文化的英雄主義,這樣說可能也不太準確。因為早在戰國就已經有了“墨家”思想來作俠者的理論支撐,不過墨家的俠更傾向于通過苦難自身來救天下,違背了古老爺子的初心。
簡單來說,古龍的作品更傾向于個人的自由,期望擺脫體制的束縛,所有你懂的。
【網友:冰的誓言歲月】
金庸寫俠客,古龍寫浪子,金庸寫武林,古龍寫江湖,金庸寫山河,古龍寫天涯,金庸頌大義,古龍揭人性,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龍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說金庸勾勒出的是一個幅入世的畫面,那么古龍向往的則是出世的生活,出世入世,皆由心定。每個擁有武俠夢的人心中,都有那個屬于自己的俠義江湖。
【網友:小白故事匯】
我只覺得這個標題很好,恰如其分。金庸是武林,古龍是江湖,不必比較。武林離不了家國大義,是非功過。江湖自有江湖的恣意性情,刻骨心事。金庸寫事,磅礴大氣。古龍寫人,深入骨髓。
這些年,武俠無論老版還是翻拍,基本是火的金庸整部劇,爆的古龍劇里角色。
【網友:昔年種柳】
其實表義很容易理解,廟堂就是朝廷政治,江湖就是草莽民眾間。
看金庸的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越女劍,基本縱穿了中國的歷史,從越女劍的吳越之爭,一直到書劍恩仇錄的乾隆,除了略微短篇的鴛鴦刀,每部著作里面都有朝代更迭以及政權交替有關,而且有明顯的朝代時間和印記。
反觀古龍,和官方權利機構的交互最多的體現在了六扇門,而與中央最高權利機關最近的時刻,也無非是“月圓之夜,紫禁之巔,一劍西來,天外飛仙”這樣的江湖決斗來影響政局這么一次。
所以,這句話最簡單的表義就是如此,金庸以江湖來推動廟堂,而古龍的江湖則是純粹的江湖。
那么深入下去呢?
金庸祖上就是江浙大戶,并且曾在清朝做過官,這種家世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啥,都有一股深深的儒家氣息,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來看金庸筆下的主角們,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當他本身有能力之后,都會朝著這方面發展。甚至于最不學無術的韋小寶,最后也知道天下在康熙的治理下更國泰民安。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金庸濃濃的儒家思想的作用。
但金庸雖然家學淵源,不過恰逢中國幾千年來最大的危機動蕩,當他修身齊家之后,中國又從大亂走向相對穩定的局面,所以縱觀金庸所書,主角無一不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恐怕就是金庸以自身代入的感情。
其實我一直覺得,假如金庸出生與歷史上和平的年代,大致的人生軌跡恐怕就是進士及第并牧守一方。
再來說古龍。古龍一生窮困,哪怕在后期出名之后,也不曾大富大貴,天生就與金庸那種書香門第處于對立階級。但正因為這樣,古龍反倒在俗世的摸爬滾打中洞徹了人性。
古龍一生好酒,好朋友,行為處事有種“擬把疏狂圖一醉”的闊落瀟灑和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豪氣。這恰恰滿足了普通民眾之中那種“仗義每多屠狗輩”的心性。在古龍心中,恐怕前半生的郁郁不得志都比不過與朋友一場大醉來的爽利。所以古龍小說里,對主角們來說,沒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一壇酒,一個朋友,一句承諾。
其實,在我看來,古龍的心境無非“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候的李白,而金庸,更像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一個擅長在細微處刻畫人性,一個擅長在大局上縱橫捭闔。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合不合口味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