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給習慣分分類
習慣可分為個體習慣、組織習慣和社會習慣。這里主要討論的是個體習慣,個體習慣依據養成的難易程度又可分為:
1、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時間比較短,大約需要一個月,比如讀書、寫日記、整潔等等。
2、身體習慣
身體習慣是與身體節奏相關的習慣,例如減肥、運動、戒煙等等,培養身體習慣帶來的變化對人的影響較大,所以相比行為習慣它需要的時間就要多一些,大約需要 3 個月。
3、思考習慣
思考習慣是在所有習慣養成當中強度最大的,例如邏輯性思考能力、創意能力、正面思考能力等等,思維習慣與當事人的性格、心理特征有關,所以對于變化所產生的抵抗也最強烈,培養思維習慣的時間大約需要 6 個月以上。
你真有必須要改變的壞習慣嗎?
二戰期間加拿大著名職業攝影家尤素福·卡什,要為丘吉爾拍攝幾張表現堅毅剛強的照片,但總達不到所預期的效果。當時抽著雪茄的丘吉爾顯得過于輕松,于是卡什一把奪下邱吉爾抽著的雪茄,這一下就激怒了丘吉爾,他也立即抓拍了這一稍縱即逝的瞬間,后來這幅題為《憤怒的邱吉爾》的照片,第二天被各大報紙刊登,由于照片形象地反映了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像一頭怒吼的雄獅要與希特勒等法西斯決戰到底的決心,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斗志。
為什么一根雪茄,就能讓大人物也下意識的憤怒呢?抽煙哪怕有一萬種壞處,但能陪他挺過二戰那段艱難的歲月,雪茄恐怕功勞不小,想像一下如果丘吉爾一直糾結于自己的抽煙的壞習慣,他又有多少意志力同敵人作斗爭呢?二戰期間,香煙是美軍作戰部隊物資的標配,屬于軍備物資,盟國的士兵每周可以領到5包到7包香煙,美軍則更多,而德軍每周只能領到兩包,德國的戰敗在一定程度上跟香煙供應不足有關(純屬臆測),香煙甚至成為戰后盟軍占領區黑市上唯一穩定的“貨幣”。
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曾說:“我就是戒不了煙?。∠嘈盼?,我盡力了,戒了好多次,都失敗了。”雖然我把煙戒了,雖然我到現在還是很討厭有人在我面前抽煙,但是我仍不覺得所有人都有戒煙的義務,保持一點點不完美,這樣的人反而顯得更有人情味。
另一個也流傳甚廣的段子,講得是女教師菲拉讓她的學生在三個人中,選擇一位日后會成為眾人敬仰的偉人。
A.篤信巫醫和占卜,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大約一公升白蘭地,而且讀大學時有過吸食鴉片的記錄。
C.曾是國家的戰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習慣,熱愛藝術,不吸煙,偶爾喝點酒,但大多只是喝一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很多學生都選擇了C,最后老師公布答案,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身殘志堅,連任四屆美國總統;B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一個奪去了幾千萬無辜生命的法西斯惡魔。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道德許可”,做點好事就覺得自己有權利做點壞事,當對自己的美德有了莫名的優越感,小的來說會鄙視他人,再極端點就是要消滅“異己”了,其實就在當下,閉上眼睛就能隱約聽到鍵盤俠們的喊殺聲,誰能分析下這幫人的道德優越感到底從何而來?
有人也許曾經堅信某些習慣就是好的,而某些就是一無是處。不過生活中我卻發現,任何一種習慣都有正反兩面性,好壞也只是相對而言,沒有任何一套完美的習慣標準或道德準則普適全世界,有自己獨立地思考、慎重的權衡取舍,找出自己真正必須要改的壞習慣,然后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最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