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山自述——時代耕耘·千筆萬畫牛之路

張繼山作品
? ?我初中即將畢業那年,當時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事先預選一次。 預選不過關,也就無資格參加中招考試,我的數學成績不好,自然過不了關。我不想再復習,我知道象我這樣數理化不怎么好的學生,再復習十年也是枉然。可是考美術院校必須高中讀完才能考,要想上美院必須先上高中。上高中成為我這一時期唯一的愿望,一切圍繞上高中這個目標,心中只有三個字:上高中。我四處找熟人,托關系,希望能開個后門上高中,然而親朋卻無力幫助我。我多么希望老師或什么人來推薦我去上高中,可是我不認識別人,別人也更不認識我,我的親戚也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難以敲開高中的大門。人生就是這樣,當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沒有人來到你身邊,我時常感嘆命運的不公。

我無心干農活,不愿象我的父輩們一樣,一生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黃土地里,打一輩子坷垃。我這個人就是有點牛勁,不愿向命運屈服,我求學的欲望如同烈火一樣在胸中熊熊燃燒,沒辦法就哭,就漚。

母親看到我傷心難過,就安慰道:“娃兒,考不上咱再復習,媽這身骨頭也能支撐幾年供你上學的,要不,你先到縣城去做幾天小工掙點明年的學費,咱再考。”

咀嚼著慈母的話語,我想開了。于是背起行李,干糧,隨同村上工程隊進城當泥瓦工,搬磚、提灰、壘墻……

一天繁重的勞動下來累得腰酸腿疼,躺在床上就不想起來。一天只掙一元伍角錢,除去伙食費,只剩下八角錢,有時免不了受工頭的白眼和辱罵。但為了能掙夠錢做學費繼續上學,我只得忍辱負重。在工程隊干了幾個月,臨走時,水泥和石灰把我兩只腳腐蝕得稀巴爛,半個月行走不便。

艱難的家庭環境,并未阻擋張繼山中學時代研習繪畫的動力

? ?即使在這最艱苦的環境中,我也從未敢忘記我的信念——繪畫。干活再忙再累也要擠出時間去公園寫生,去文化館、群藝館看畫展。

在一年輟學期間,我更多的是在家幫母親干農活,犁田、耙地、打場、播種,到幾十里外的工地上清除水溝、河渠中的淤泥;寒冬臘月天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把又臟又臭的淤泥,從幾十米深的水溝中一點點艱難地往岸上挑,雙手都凍得失去了知覺。就是在這樣的逆境面前,我仍托同學買來高中的全部課本,想通過走自學這條路,將來圓我考大學的夢。白天,我與一頭黃牛相處;夜晚,書本孤燈與我相伴。起初,我使喚不了牛,便拜同村五十多歲的“老牛把”七哥張繼申為師。七哥教我如何馴服牛,如何掌握它的脾性,他還教我耕地犁田的要領,怎么斜耙地,怎么直耙地。牛向右走叫“搭搭”,喚牛向左叫“咧咧”,停下來叫“喔”。如果說前面的王方老師是我人生繪畫的啟蒙老師的話,那么七哥是我學農活的啟蒙老師。然而,七哥卻在96年2月因病永遠離我而去了。回想七哥曾親手教我使牛耕田扶犁的情景,至今讓人歷歷在目。七哥,您的名字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我今生今世都會懷念您!

當時,我學會了許多農諺,如“寒露到霜降,種麥莫慌張”,“霜降到立冬,種麥莫丟松”,“立冬到小雪,種麥嫌晚些”等,看來干農活也需要很大學問哩。在七哥的啟發誘導下,我很快便掌握了農活的要領,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以往不習慣席地而坐,而現在一坐下就覺得很愜意,對泥土、牛犢的臟味也不那么顧忌了。我逐漸開始學著七哥的樣子開始抽旱煙袋,好似只有這樣才過癮,宛如電影《人生》中的高加林,只不過高加林還有巧珍,而我卻是孑然一身。

農民衡量人的好壞標準,是非常樸素的,主要是看你舍不舍得出大力,流大汗。很快地我便獲得了農民的理解和信任。同時,我也從農民身上和黑土地里找到了那閃閃發光的東西。

張繼山在揣摹牛的生活習性

? ?這一年的輟學使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牛。一開始我并不太注意它,通過自己干農活,出大力,才知道牛在農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它吃的是青草,喝的是臟水,住的是破棚,走的是坷垃路,拉的是千斤犁,不惜血和汗,不惜皮和肉,一生辛勞何所求?但得眾生皆飽暖,糠糟草料苦也甜,一生埋頭苦干,一生只知奉獻。

細致觀察

? ?牛誠懇溫馴,勤勞樸實。古往今來,對牛敬仰者有之,以牛自喻者更是不乏其人。春秋戰國時孔子的門生甫耕和司馬耕以“伯牛”和“子牛”作為自己的字;宋代李鋼曾以“病牛”自喻;魯迅則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齊白石自稱“耕硯牛”;郭沫若也把自己喻為牛身上一條尾巴;李可染則把自己的畫室命名“師牛堂”,他曾寫道:“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

從此勞動之余,我畫晨光熹微中醒來的鄉村農舍;畫夏雨瀟瀟飄落中的磚瓦窯場;畫陽光下彎腰弓背收割的老農;畫圍著我嘻嘻而笑的鄉村頑童。然而,畫得最多的便是身邊的黃牛。

干活之機我隨身攜帶速寫本,與老農攀談牛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結構,即使聽一聲牛的叫聲也足以令我心蕩魂銷了。一回家,就把牛棚打掃干凈,與牛同住。夜晚借著昏黃的煤油燈光觀察臥姿立勢,吃喝拉撒,同時送它一份脈脈相伴的溫馨。更喜歡在田野里看那勞動中生機勃勃的動態的牛,多少次凝視著殘陽下抱病而臥的老牛,其淚眼朦朦的眸子,使我魂牽夢縈,也曾因聽到屠宰場里牛凄厲的哞叫而使我食不甘味。看到牛的一個眼神,一個騰挪,趕快畫下。速寫本畫完了,就彎腰拾起地上的白河橋香煙紙及賒店老酒的標簽作畫紙;畫完了,順手采擷一把莊稼葉來,還畫;畫完了,捋起衣袖褲管,在胳膊腿上,又畫;畫滿了,找到一塊青石,一片光地,仍畫;夜晚躺在床上,用手指在肚皮和手掌上默畫。一有好的意境,即披衣起床、趁興“錄下”,有時竟自我折騰得徹夜不眠。

一張宣紙,先用炭鉛線速寫,素描,再用淡墨暈染,后用濃色潑灑,正反面皆畫直到層層疊疊,再也無處下筆了,才肯罷休。運筆至深夜,曾把畫筆插進茶杯里亂蘸,作畫入迷,誤將一碗稻糠麥麩攪和的雞食兒當做飯菜塞個滿嘴。

那日乘車回家,路過白河,放眼北望;獨山蒼蒼、淯水茫茫,河灘上,綠草茵茵,小牧童在玩打仗。草坪上,淺水里,叢林中,一群黃牛、奶牛在追逐、情歡、哞叫、頂架。雪浪飛濺,砂粒輕揚,牛鈴叮當……就堅決請求下車,車沒站穩,人已騰空跳下,一拐一瘸,向牛群奔去,直到河面上浮起白白煙嵐,太陽在獨山尖頭留下最后一抹紅霞,小牧童唱起悠揚的歌謠,才收起速寫本,搭一輛運煤的小拖,向百里外的故鄉急急回歸。

經過將近一年的農村生活洗禮,轉眼又到了中招考試時候了,我那顆已快枯竭的心又復活了,又報了名。當時想如果這一次再名落孫山,今生今世永遠在土地上干一輩子了,再也不上學了。二姐夫希望我跟他學泥瓦匠,因他是包工頭;三姐夫希望我跟他學油漆匠,說學油漆工可以掙大錢;大姐姐和母親仍支持我繼續上學讀書。

考試分數下來了,我總分不夠縣重點中學錄取線,距離普通高中錄取線仍差五十分。正當我無限懊喪,六神無主之時,也不知哪位同學對我說:“你找熟人到縣二高做做工作吧,你不是有畫畫特長嗎?二高每年都招一些有專業特長的學生,即使文化課分不夠也錄取。”

這對我來說真是個莫大的喜訊,然而找誰去做工作呢?這時,家中也不知從哪里得知我有一個遠門表兄賀太松在縣二高教書。說是親戚,其實從未來往過,可見遠到什么程度。于是,我便買了兩瓶酒,來到二高學校找到這位表兄,說明來意。他聽說是親戚,十分熱情,記下我的考號,并說將“盡力爭取”,要我畫幾幅作品送來以備推薦時使用。

轉眼快到9月1號,已是秋收大忙了。那天,母親讓我下地掰玉米棒,我再也干不下去了,便驅車來到縣城找到賀太松老師。他說校長已把我的作品送到縣教育局了。因錄取通知書是教育局簽發,現在仍未消息,讓我等一段時間再來。

到了9月8號,已開學一周了,我再次放下手中的農活來到縣城。賀老師說“再等一等吧,仍無消息”我想肯定是不行了,于是干脆在家一連兩周未去縣城。

直到有一天已是夕陽西下,我干完了農活該回家了,可我卻癡癡地站在田埂上,被傍晚時分的田野美景所陶醉,眼前的高梁、玉米、大豆、煙葉、棉花拼綴成一片金黃色的海洋。淺黃、深黃、濃黃、墨黃構成了一幅色彩奇異的畫面。夕陽的余輝托起了一片片紅云,給這平鋪的彩色畫面披上了一層杏黃色的薄紗,我突然來了精神,立即驅車去縣城。我想這次時間夠長了,行不行肯定有個結果吧。

剛進賀太松老師住室,他就笑瞇瞇地從書柜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個牛皮紙信封,抽出一張錄取通知書來。我一看,上面寫著:“張繼山同學,根據德、智、體、美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你被錄取為第二高中一年級新生……”下邊是教育局中招辦,然后是一個鮮紅的公章。

當時我激動得熱淚奪眶而出,通知書在我手里使勁捏了又捏,生怕它丟了似的。是啊,有了它,便可以實現幾年來的夢想;有了它,使我跨入大學的腳步又邁近了一步;有了它,我宏大的目標便可能一步步實現,從這里可以通上我理想的王國。

此時,我激動得連“謝謝”兩個字都忘記說了,幾乎跌跌撞撞騎車回了家,直到以后接到了大學通知書也從未有過這種激動。當時,我曾在自己日記中描述道:“我飄零一載,輾轉求學,求學之難,難至如此,今日可以‘眉笑神怡寫詩篇、春風拂面洗憂煩’了。”

多少年來,我一直未敢忘記賀太松老師,還有當時二高的校長張會昌老師,沒有他們我也許永遠跨不進高中這個門檻,跨不進這個門檻、我就不能上大學,我的人生也許將是另一番樣子了。同時我還不能忘懷的還有曾經教過我的高中老師如:陳福聚、賈之廣、和順安、韓德玉以及教育局長曹文讓等等。他們不僅教給我知識,而且還教我怎樣去做人,教育我走一條什么樣的人生之路。所以,我想在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對自己重大影響的人,或益友,或良師,或親朋,有的能幫助你暫時渡過難關;有的甚至能改變你一生的命運。對于賀太松等老師對我的幫助,我是終生不敢忘懷的。

中學時代的張繼山

? ?經過人生路途的百般挫折,我終于進入了夢寐以求的高中校門,我陌生而又熟悉的學校生活又開始了:緊張的學習生活,大飯廳內熙熙攘攘的人流,操場上龍騰虎躍的師生,漂亮的教學樓以及引人注目的花草樹木,對于我這個剛從農村中學升入縣城高中的學生來說,一切都是那么富有魅力,在我的眼里處處都隱藏著春的信息。

仲秋佳節晚上,我和幾位同鄉好友一塊出外賞月,他們也都為我能順利錄取入學而歡欣;我們一同來到校內空曠的操場上,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上,她那綻開的笑臉好似也為我順利入學而歡笑,整個校園一片白亮,宛如剛下過一層雪霜似的。天空上,一團團若合若離的云朵,悠哉悠哉的移動,欣賞著一年一度的團圓明月,不禁使我對天自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

1986年10月5日,學校為我在校園內舉辦了個人畫展。我萬萬未想到,展覽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縣城,縣文化館的一位美術老師看了我的畫作后,在一幅牛圖面前對我說:“你的牛畫得很好、很有生活氣息,畫的很活,有生機、有氣勢、有個性,題材新穎、路子對、小荷才露尖尖角,繼續發展下去吧,在這方面我相信你還是有所造就的。”當時使我深受啟發,是啊,任何有造詣的畫家,都有自己的絕藝,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黃胄的毛驢……我也該有自己的突破點!從那一天起,我便更加堅定了畫牛的決心。

后來,我的畫不斷被選送全國各地參加美展,許多作品還在各種比賽中獲獎。所有這一切均使我心中對繪畫的追求愈堅、意志更強。

張繼山中學作品《牧牛圖》

? ?接著,我的作品開始在各種報刊上發表,其中第一幅發表的作品是一幅《牧牛圖》,發表在山西臨汾的《語文報》上。當時這張報紙在全國中學生中影響很大,我更是激動不已,幾乎每天都拿出這張報紙看上一遍,那種高興勁就甭提了,我曾寫下這樣一首小詩:

? ? ? 首次投稿見報端,

? ? ? 驚喜欲狂看百遍,

? ? ? 十年心血終成功,

? ? ? 天高任我鳥飛巔。

? ? ? 詩不甚工,卻反映了我當時的心情。

? ? ? 后來我又寫了一首詩題為“奮斗詩”:

? ? ? 道路在腳下,事業在遠方,

? ? ? 理想現神采,前途展輝煌。

? ? ? 今日取微績,且莫自癡狂,

? ? ? 我當再勉力,畫壇神名揚。

在中央美院讀書時的張繼山


在中央美院畫室留影

? ?記得革命前輩吳玉章曾說:“人生在世,事業為重,一息尚存,絕不松動。”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堅定的事業心,即使長命百歲,也不過是虛度年華,即使永葆青春的剛勁,也不過是徒費糧食,雖生猶死……

中學作品

? ?人就應該有理想,沒有理想就如航船失去了方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便會觸礁,沉沒。但是理想又不是空洞迷離的幻境,更不是靠別人賜給或唾手可得的碩果,它是必須用智慧和汗水才能澆灌出來的希望之花,沒有它的召喚和指引,我們就不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此時,我的心像山那么高大,不懼風暴,直聳藍天……

1988年夏,我第一次進京拜訪名師,見到時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教授,并受到劉教授悉心指導。

1994年秋,我幸運地考取中央美院研究生,正式接受到中國最高美術學府教育。

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中)中國駐美首任大使柴澤民在中國美術館參觀張繼山畫展
張繼山在1996年中國美術館畫展上


1996年張繼山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時留影

? ?1996年11月5日上午10時,我終生難以忘懷的時刻。經過多年的籌備和努力,我的“百年夢”——迎九七香港回歸牛年“張繼山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了,在首都各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和轟動。

1997年河南省博物館張繼山畫展
張繼山在《九十七牛圖》前留影

? ?1997年5月20日,《迎香港回歸牛年張繼山畫展》又在河南省博物館開幕,在河南,再次引起轟動動……

我深知,藝無止境,我尚剛剛起步。禪宗講機鋒,講頓悟。例如有個掌故,大師問弟子:幡何以動?有人答:風吹動;有人答:不是風吹動,是心在動,所以看見幡動。在佛家看來,這是悟性。在文人看來,這是機鋒。

1988年,張繼山與青年朋友在一起

鄭州畫展之后,是布谷聲聲的時節,我回到我摯愛的故土家鄉,時值趕上耕地犁田節令,母親扶犁,自己在犁轅上拴緊繩子,褲管高挽,雙腮圓鼓幫助老牛并駕拽犁。腳下翻涌出油黑的泥浪,田野四散泥土的芳香,赤足走在大地上,真愜意,身后有慈母的聲聲呼喚,旁邊有小牛熟悉的身影,把手搭在牛的肩峰上,弓著腰,喘著氣,流著汗,心中充滿感激之情,正是這童年至今朝夕相伴的老牛啊,正是這給予自己奶汁的牛啊,為進京求師,含淚賣掉幾天后哞哞叫著跑回來的牛啊,背負著寡母和五個姐弟生活重擔的牛啊!沒有牛,便沒有最初的藝術靈性和創作激情;沒有牛,便沒有家庭的一切。牛啊,今生,今世,咱們咋能分得開呢?

牛溫順友善地看著我,眼里竟汪了一泓亮亮的、熱熱的液體,不時扭頭添添我的胳膊,柔情無限,舐犢情深,人畜之間,無聲無語,兩顆心早已靈犀相通了。

走著走著,在我眼前,幻化出一頭瘦小的牛犢,這幼犢、早熟、不竄套、不煩駕、有耐性、能吃苦、最爭氣,傲骨錚錚,一意前行,不待揚鞭,兀自奮蹄。

那蹄聲,好堅定,好沉穩,好響亮喲!

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于北京“樂牛齋”

節選自張繼山自傳體《千筆萬畫黃牛路》

2006年,張繼山在西藏堆龍德慶縣釆風

張繼山《六十牛圖》作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