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搞定破壞大王的

(一)

樂樂特別愛搞破壞,他平均一天要被其他小朋友告狀五六次:

“老師,樂樂撞翻了我的盤子。”

“老師,樂樂亂扔玩具。”

“老師,樂樂說臟話。”

只要是有他在的地方,就會不斷發生沖突。班主任甚至專門安排了單獨的位置給他,和其他小朋友坐的地方隔得很遠,因為只要把他放在小朋友中間,他所在的那個地方就會變得很吵很吵。

但是讓我們頭疼的并不僅僅因為樂樂的各種偏差性行為,而且在做了錯事之后,他的認錯態度特別積極。還沒等你開口批評,樂樂就已經用“老師我錯了,我不該……”的句式堵住了你的嘴。

可是認完錯之后,一轉眼,樂樂又開始搞破壞,似乎吃準了老師對他不能打也不能罵。

有時候我也在想:這個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偏差性行為呢?

孩子的本質不差,樂樂出現這些行為,與其說是他所愿,還不如說是他被內在的某種力量所推動,不由自主做出來的。

所以每次調皮搗蛋之后,在樂樂嬉皮笑臉的背后,我總會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一種無助和焦慮,這種無助和焦慮無法得到有效發泄和排解,最終越積越深,變成了更多偏差性行為。

這份無助和焦慮或許連樂樂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在他認錯的時候,在他的眼神里,會隱隱透露出來。

我一直在尋找,樂樂為什么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他內心的那股力量到底是什么?它又是怎么產生和積累起來的?

(二)

后來因為一件事,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小朋友們進行自主游戲的時候,樂樂把一輛玩具汽車重重地撞向浩浩搭的紙杯塔,浩浩辛辛苦苦疊起來的紙杯塔被樂樂的小汽車一下子撞塌了。

浩浩當場就哭了,而樂樂卻還跟沒事人一樣地在紙杯堆里打滾。

我走過去把樂樂從地上拉起來,問他:“樂樂,你覺得以后碰到這種情況要怎么做?”

“老師,我錯了,我不該去撞浩浩的紙杯的。”

樂樂當即啟動“認錯模式”,低下頭,小聲但心不在焉地說。

“那你以后玩小汽車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我重復了一遍。

“我不該調皮搗蛋,調皮搗蛋的是壞孩子。”

樂樂繼續小聲說,一邊還擺弄著他手里的小汽車。

“我是問你,以后你在玩小汽車的時候,要怎么做?”我繼續問。

“不能去撞浩浩,不能在地上打滾,不能惹老師生氣……”

樂樂不假思索地一口氣說出了五六個“不能”。

“那你該怎么做呢?”

“我……”

或許是察覺到了我的解決方式和其他老師不一樣,樂樂疑惑地抬起頭看了我一眼,一直很順溜的回答卡在了這里,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因為其他老師對樂樂說的最多的話就是:

“樂樂,你怎么又欺負同學?”

“樂樂,不能搞破壞。”

“樂樂,不能去搶小朋友的書。”

“樂樂,不能玩鋼琴,鋼琴要被你玩壞的。”

(三)

樂樂的生活,被灌輸得最多的就是: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

但是遺憾的是,孩子的潛意識,包括我們大人,都聽不到“不”字。也就是說,如果你對孩子說:“你不能去打同學。”他的潛意識里收到的信息是“打同學”,自動過濾了“不能”。所以孩子的潛意識就會告訴他“打同學,打同學”,然后潛意識影響他的行為,他就不由自主地去打同學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事情,我們對孩子說了無數遍“不能這么做”,下次他還照做不誤、屢教不改的原因。

我們做老師的,或是做爸爸媽媽的,總想提醒孩子不能做的事,以為避免了錯誤剩下的就是正確。

但是我們并沒有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對的。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糾正錯誤的行為,我們在告訴他“這個不能做”的同時,也要告訴他“碰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正確地去處理。”

樂樂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的孩子,他只知道做哪些是錯的,卻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所以下次碰到這樣的問題,他還是會按照這種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因為他的世界里,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樂樂用小汽車把浩浩的紙杯塔撞倒了,我們在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的同時,還要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是讓你的小汽車繞開浩浩的紙杯塔,你玩你的,浩浩玩浩浩的”。這樣,孩子才知道,他該怎么樣正確地和這個世界相處。

幾次這么試驗下來,這個“破壞大王”的偏差性行為果然越來越少了。

(四)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對所有東西都一無所知,他會用自己的行為,不管對錯,去試探這個世界。

如果這種行為得到了責罵和懲罰,他就會停止它;如果這種行為沒有什么嚴重的后果,他就會繼續;如果這種行為得到了贊揚和獎勵,他就會增加它發生的頻率。

慢慢的,通過這些行為累積起來的認知和經驗,就形成了孩子初步的人生觀。

所以不要覺得,做了壞行為的就是壞孩子,孩子的行為本沒有好壞,他們沒有惡意,有壞行為的不一定是壞孩子,這只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工具罷了。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評判孩子行為的好壞,而是要教會他們,除了用本能,怎樣處理可以更好地把事情解決。

很多事情,只要把正確的東西替換進去,錯誤的東西自然就被排出或覆蓋了。

世界上本沒有壞孩子,只有在陌生的規則面前不知所措的孩子。

文/雙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