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能夠心無旁騖的坐在校園里。離開校園五年之久,重新坐在這里,才知道這里的時光多么令人懷念,多么讓人留戀。重返校園雖然讓人欣喜,但是由于自身的問題,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焦慮。要學的太多、要補的坑太多,可是時間又太少,往往一天沒覺得做什么,已經結束了。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要采取一些措施了。
1、不列“計劃”,而是列“已完成”清單
以前我總愛給自己列計劃,羅列一大堆計劃,計劃制定的爭分奪秒,似乎連喘息的時間都不給自己留。結果就是每天疲于完成自己所列的計劃,如果完不成就會各種焦慮,各種不開心,甚至會影響睡眠,進而影響第二天的進程。有時候,長時間、大密度的計劃完成后,甚至需要幾天的時間進行休整才能夠恢復活力,所以列計劃這件事情讓我越來越焦慮。
后來我改變策略,由列“計劃”變成列“已完成”清單,然后進行總結。由原來每天看到自己還有多少事情沒完成的挫敗感,變成每天看到自己完成了多少的成就感,心情好了,睡眠質量提高了,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不再需要停個幾天的時間來進行休整,可以按照步調一路往前走,而且并不感到焦慮。
2、找到“榜樣”
沙哈爾教授在哈佛大學幸福課中說過,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取決于他的心理彈性,而培養心理彈性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一個model(榜樣)。這個model不一定非是身邊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可以,只要是我們喜歡的、對自己有幫助的,都可以把他列為自己的model。
為什么一定要找到一個“榜樣”,自己成長不行嗎?當然可以。但是人總有焦慮、難過、消極的時候,特別是會有迷茫的時候。在迷茫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該往哪里走,自己的話這個時候就容易迷失方向,嚴重的可能會對自我喪失信心。如果你有一個榜樣存在,那么這時候你就可以看看你的榜樣這種情況下怎么處理、怎么選擇,就算不知道對錯,先去學著去做了再說,總比什么也不做讓自己沉浸在迷茫的情緒中要好多的。所以,找到一個“榜樣”不僅能激勵你勇往直前,還能夠給你提供一些人生的有益參考。
3、設定目標,有所期待
經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希望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所以,有所期待的人,有夢想去實現的人在睜眼的那一刻,就已經跟那些每天醒來不知道干什么的人產生了差距。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不知道為什么活著,會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現在我經常會回想起我的大學生活,感覺大學四年的生活就是在浪費時間,那時候每天都覺得很無聊,不知道干什么,總做些無聊的事情來打發時間,覺得每天的日子過的特別慢,總在想什么時候才能夠畢業。那個時候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每天過得渾渾噩噩,時間也就這么浪費了。而現在,每天睜眼都有很明確的目標,知道我今天要做什么,每天的時間過的特別的快,現在我反而希望時間能夠慢一點、再慢一點,能夠讓我能再多看一點、多學一點。所以,有目標和沒有目標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4、接納自己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穩定、積極的心態很重要。所以,近幾年,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多。擁有積極心理的人,在各方面的成就往往比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要大的多。而想要有積極的心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接納自己,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自己,都要去接納,因為這就是“我”,獨一無二的“我”,這些優點和缺點組成了現在的“我”。
我們為什么會恐懼,會焦慮,會抑郁,就是因為沒有辦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們跟別人比,跟自己比,一旦有不好的地方就會讓我們特別受挫,自然而然就會變得不開心,內心不穩定,自然會影響成長。反之,如果我們連自己的缺點都能夠勇敢的正視,都能夠勇敢面對的話,那世界上還有什么是我們不敢面對的。所以,我們要試著接納自己,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接納全部的自己,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
~~~~~~~~~~~~~~~
每個人都有傷心、失落的時候,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如果我們刻意去回避、去排斥,這種情緒會來的更猛烈,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然后調整,讓它自己發生變化。我們需要“打雞血”,但是錯誤的方法反而會讓我們適得其反,尋找正確的“打雞血”的方法,才是我們成長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