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的優勢

互聯網項目商業化有幾條主要的途徑:2B,電商,內付費,廣告。
不同的路徑需要額外的代價各不相同,例如2B,需要有強力的銷售,產品也最好有鮮明的優勢;電商需要強力的運營;內付費則需要在產品的核心功能之外更多考慮人性上的節點,在合適的時機打動用戶。
廣告分兩種,一種是自營平臺,例如到一定量級后接入品牌廣告,另外一種是接入平臺廣告,只需要集成SDK即可。
最簡單最不耗神的商業化大概就是接入平臺廣告,但是省事的代價是價值較低,收益不高。
一個產品在立項之初就應該考慮清楚其發展路徑:初始化流量從哪里獲取,如何保證后續流量的持續性增長,即如何拉新和促活;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不同的階段的如何商業化方式。
拉新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增加曝光度,人工手動去論壇寫軟文,發帖,發營銷郵件,加QQ群發推廣信息,如果有自己的微博或者博客(這就體現出來平時做的功夫了,好運營得經營自己的渠道),那就更好了,發發帖來一波,蹭蹭熱點來一波,這在產品初期尤其重要;另外如果產品的核心功能有足夠的勢能,靠用戶口碑傳播;這個時候產品對“分享”這種傳播功能要足夠重視;這是拉新的一個重要手段。
促活,首先是基本功:保持產品功能或者內容的更新,讓用戶每次來都有新鮮收獲,為什么每個產品經理都有一個社區夢,因為社區會產生UGC內容,這是低成本促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呀。
商業化,不同類型的團隊在不同階段對“賺錢”的需求不一樣,苦逼團隊一開始就需要錢來養活自己,高大上團隊可以忍受好幾年沒有收入甚至是大幅度的虧損;
高大上團隊可以很任性,不做考慮;
一個苦逼團隊,對賺錢有強烈需求的團隊,商業化該如何選擇?
根據團隊優勢進行選擇,如果團隊有強力銷售,或者有相應的資源,那就2B;注意:強力銷售,不是那種“我有一個朋友,銷售非常厲害XXX”;這種并不強勢;有相應的資源也需要慎重考慮,是能真正在需要的時候的時候為你提供幫助的資源,而不是“看看,問問,考慮考慮”的資源;
如果團隊有強力運營,而且產品屬性適合,那就電商或者內付費;
自建廣告平臺在前期一般不考慮,因為在產品用戶量級上來以前基本用不上,可以從一開始簡單預留接口;流量上來之后能快速反應;
對于一個資源幾乎沒有的新人,也沒有熱衷社交各處搞資源的天賦,還在產品的道路上蹣跚前行的弱雞來講;
更靠譜更可行的還是接入廣告平臺,預留自建廣告的接口。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應該是思考比較哪個廣告平臺收益更高,如何提高廣告填充率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