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瑋雯
前幾天看微博,看到熱門微博里邊,關于王菲和謝霆鋒復合的話題塵囂直上,自己本來對于明星緋聞八卦不甚關心,他們復合一不違背道德,二不影響他人,實在沒有太多值得議論的東西所在。
然后另外一條微博引起我的注意,很多微博評論不但在那條新聞下邊,還有她的女兒竇靖童的微博里邊,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惡語相向怒斥辱罵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出于對自己文章的美感和潔癖,我就不去引用那些糟心話了,就挑一句文雅點的,“還學佛呢,干得都是什么事兒?”
事實上是并沒有哪位高僧大德指出王菲這事做得不合佛法,而且,憑借我對佛學的粗淺了解,也沒有那條佛法指出這事做得不對,算的上是作奸犯科十惡不赦。恰恰相反,謾罵不止不依不饒的人反而自己犯了“嗔”戒。
一個女人她離了婚就是個單身女子,然后再和誰戀愛也好,結婚也好,本來就是一件既自由且美好的事情,怎么就成了別人眼里的大逆不道,不知廉恥了?
后來想想,記得前段時間幾個微博公眾賬號轉發過我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多數感受得到我在文章之中流露出的真誠與友善,不喜歡的朋友善意的批評我也欣然接受,畢竟優秀作者太多,自己不過剛剛入門而已。
有些評論卻是不大對勁,譬如:廢話滿篇,loser寫loser。
說起言語刻薄這事,我可以做到比誰都“專業”,吐槽嘛,就是見不得好,什么都往邪惡、陰暗、糟糕、自嘲里說唄,你寫個文章,寫來干屁啦,啰啰嗦嗦有意思么?你去旅個游,出去干屁啦,人多天熱,不就都是些破景點么?有啥好看的?你吃個飯,吃那么好干屁啦,吃飽餓不死就行啦?……
問題在于,這種尖酸刻薄言語毒辣的意義在哪?
如果現實生活里邊這么“口臭”,實在是會“衰”到沒朋友。
沒有人喜歡和成天抱怨、自責,言語惡毒,心理陰暗的人待在一起。
心理學里有個概念叫做投射,這種個體防御機制指的是一個人下意識地否認自身不良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而將其賦予外部世界,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投射到他人身上并且強加于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也就是說,謾罵者嘴里的世界,就是他們眼里的世界,也是他們心里的世界。
對于言語惡毒的人,談不上厭惡,心里滿是同情。
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正在過著他們掛在嘴邊的生活,這樣實在糟糕。
何況,謾罵走到極端,可能引發攻擊行為,小則相互辱罵、斗毆,大則打砸商店、汽車等,此前打砸日貨的暴戾、極端行徑簡直讓人不寒而栗,悲憤不已。
存在認知障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通俗而言,就是智商欠奉,情商不高。
這樣的人不但沒有辦法過好此生,還很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
優秀的人一定不會如此,他們嘴邊和眼里的世界都顯得充滿活力與滿懷美好。
我們完全無法想象,他們可能說出那樣的蠢話,馬云的演講和發往公司內部員工的郵件全是情懷遍野、絕處逢生的堅持與勇氣,喬布斯的那句“是否能成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對我而言無足輕重。重要的是,當我晚上睡覺時,我可以說:我們今天完成了一些美妙的事?!弊屓丝释^好每天,俞敏洪說過要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就連《屌絲男士》主演大鵬的新書書名也叫《在難搞的日子笑出聲來》……
在我們認可,喜愛乃至尊重,崇敬的人口中,我們幾乎從未聽過任何一句該死的糟心話,更加不可能做出什么極端行為了。
畢竟,尖酸,刻薄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對于刻薄的人自己也是一種心理傷害。
所以對于很多社會現象也好,人與事也好,可以不喜歡,但是別謾罵。
其實尖酸刻薄是件非常簡單的事,尤其是在網絡上,難的是發現美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記得有期《先鋒人物》梁冬說過一句話讓我特別贊同:“人生在世,一個是修苦中作樂,一個是修忙里偷閑?!?/p>
應對生活之中的困境時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愛投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人,不要抱怨,不要刻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擺出一副全世界欠你錢的臭臉。
然后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發現生活之中各種各樣的美好之處,這樣,才能逐漸過好此生。
記得自己剛剛開始寫作,那會說我盡干沒用的事的朋友現在過得并不大好,而我已經簽下了兩份出版合同。
曾經對囚犯進行心理咨詢,我嘗試抱著理解與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他們曾經犯下的過錯,然后鼓勵他們,哪怕身處絕望之中也一定不要放棄自己,竭盡全力在善惡面前堅持善,堅持去發現人性之中美好的一面,即使身陷囹圄,還是可以通過學習、思索,盡量讓自己過好每一天來尋求內心安寧的途徑。
有人總會抱怨社會,怪責制度,誠然,現實之中,總有許多不公平與不正義,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結果,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糟心事,然后陷入困境之中,可是,怎么去看待生活賦予我們的苦難,如何去應對自己遭遇的困境,決定了每個人將會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和未來。
積極的人在任何困境下總能積極,然后絕地反擊,讓一切慢慢變得好起來,抱怨的人很多時候總是抱怨,結果狀況越來越糟,自己也就留在了那個他所抱怨的世界。
所以,如果我們祈愿此生此世可以過得好些,就不應該總是把一些糟心話掛在嘴邊。
畢竟,哪怕一個懂得一百萬種尖酸刻薄,肆意抱怨的方式的人,哪怕可以在評論之中罵得花枝招展,花樣迭出,還是只會招人討厭,不會得到尊重。
我和囚犯說起他們搶劫的事情,我告訴他們,以我現在的學識和見地,先且不要討論善惡好壞對錯,只看利弊,我就不會干這件傻事兒,畢竟現在人們身上現金普遍不多,被逮著的可能性太大,搶劫就是一件賠大錢的買賣,但凡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愿這么干。
尖酸刻薄的謾罵也是一樣,既不能讓別人心情舒暢,也不能讓自己過好此生,說起它的壞處,還能再寫一篇文章,所以,先且不論人品學識,單看利弊,這也是一樁賠死人的買賣。
本文作者:廖瑋雯(@瑋夫雯斯基)本文選自《無須討好世界,且讓自己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