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最早是從某乎推薦里知道的,錢穆老先生的史學名著,一部中國通史。
這本書,我才看到三分之一時就已經被深深的迷住了,史料之詳實、語言之精準、思路之清晰,讓古代中國立體豐滿地在我腦海中真實閃現,不是小說里的那種生活細節的展現,而是更高層面,從政治體制、學術思想、文化走向、社會形態多角度糅合,將歷史命脈整體串聯。讀起來,猶如高山俯瞰風景一覽無遺。
由于本書采用豎版編排,繁體撰寫,文言居多,非中文系出生的我初始讀來有些吃力,但是越看卻越入迷,閱讀上的小阻礙被本書的深厚底蘊所征服,已不成問題,反而覺得讀古文真是一種享受,那種文字的張力很強大,對比怪不得現代文被叫做大白話。
人不自知而不明,本書史料詳實,對中國古代史研究透徹,可謂博古通今。因為我很喜歡看言情小說,里面就有一類叫歷史穿越,通過小說里也了解到挺多的歷史文料,但是也僅僅是知道個概念名稱,背后的來龍去脈,往往無從深究,只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各種混淆。所以在看本書時,對里面的很多記載描述都有種親切感,原來混亂的認知也得到撥正,就像是一個個點被分門別類的排列好然后有序地串起來,形成一條歷史線絡。
例如,很多小說里有提到的位列三公,那到底是哪三公,三公是并列平行的,還是有先后?三公的由秦而來,在西漢得到穩固,分為太尉(又稱大司馬大將軍,主武,管理內朝,)、丞相(又稱大司徒,管理外朝)、御史大夫(又稱大司空,副丞相,協助管理外朝)。三者之間設定是有先后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因為太尉多是宗室列侯出身,屬于帝王權貴集團,丞相御史多是儒術,定位于家臣,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國理念下,當然太尉要高于丞相。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看了本書后,深感自己史學知識的淺薄,也為自己沒更早進入相關學習而慚愧和遺憾。
不像高曉松等耕讀世家,擁有豐富圖書、導師資源。作為一個小縣城普通家庭的孩子,兒時家里幾乎是沒有書的,家長也沒這個意識,所以無從機會熟讀經典。中學時代的我不偏科,雖為理科生卻也很喜歡看歷史課本,經常翻看里面的歷史小故事,但也僅僅止步于喜歡翻課本。
小時還可以從客觀經濟條件差來辯解,但是大學工作后,有了選擇的權利,自己還是沒有意識到需要補充國學史學經典,而是更多的去買了技能工具書、職場成功學或娛樂小說,仍然局限在小縣城的狹隘視野下。沒有人指引也是一個原因,只能自己摸爬滾打,難免功利一點。
年近三十才開始接觸這些國學史學經典書單,才發現自己錯過了什么,更明白我們與高曉松等是多大的差距。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當我們埋頭應試不能自拔時,人家已經心懷天下。未來,我們該怎么追。
羅胖說,向前看,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