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莎芭瑞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出生于印度,但求學于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臨床心理學專業博士學位,早年莎芭瑞受東方正念思想的影響,之后又系統的學習了西方的心理學理論,兩者的融合使他形成了獨特的正念生活和覺醒教育的理念。
? ? ? 這本書從心理情感層面切入,核心的論點在于教導父母怎樣修身,作者從養育的目的出發,指出每一對父母都是從不覺醒開始起步的,她創造了自負感這個概念,分析了自負感如何使父母不覺醒,又詳述了父母應該如何拋棄自負感,最后詳述了父母和孩子共同覺醒的途徑。
? ? ? 要想從本書中學習為人父母的方法,我們需要從下面三個問題入手,
1、父母不覺醒的表現是什么?
2、父母不覺醒的原因是什么?
3、父母走向覺醒應該怎么做。
? ? ? 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孩子,他有的唯唯諾諾,不敢大聲說話,走在大街上總是牽著父母的衣角。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大哭,即使在半夜的時候也吵的四鄰不安。有些孩子有很強的攻擊性,他們會故意的把小區垃圾桶推倒。
? ? 作者說,孩子的深層需求、固有天性都和父母緊密相連。父母不覺醒,就會給孩子的情緒造成壓力,進而帶來一些十分常見的后果。比如:
? ? 孩子不敢冒險,是因為父母一味表揚他們的成功,而責備他們的失敗。
? ? ? 孩子對我們撒謊,是因為他們講實話時,我們就會發火。
? ? ? 孩子總是焦慮不堪,是因為父母總是無法享受當下,總是中盯著未來。
? ? ? 孩子變得討厭自己,是因為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好惡來撕裂他們的情感。
? ? ? 孩子變成了一個小壞蛋,是因為我們控制他們的精神,壓制他們的心聲。
? ? 那不覺醒的父母會有什么表現呢?
? ? 在本書中,薩巴瑞創造了一個概念,來集中探討父母不覺醒的表現。這個概念叫做“自負感"。
? ? “自負感”,指的是一種人為制造出來的自我感覺,主要是基于他人意見而形成的。
? ? ? 自負感常常會表現成一種自負、虛榮、膨脹的自我感覺。自負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國民、身份、專業,職業、或興趣表現出來。
? ? 舉個例子,上海一所小學某班級,家委會競選,家長們為了上位,紛紛報出了自己名校,高管,海歸,的履歷。
? ? ? 有位媽媽說,自己是某知名外企的大管家,有人說自己當過校學生會主席。還有位媽媽說自己就職于某私募基金,丈夫在央行外匯管理局工作,可以把茅臺的股票砸停。
? ? ? 在這里,這些家長就屬于混淆了自負感和真實自我的群體,他們將身份職業,單位等附加角色當成了真實的自己,在潛意識里這些家長還是在奉行居高臨下的教育方法,只不過,他們的居高臨下靠的不是成人對孩子的權力,而是成功者這對不成功者的蔑視。
? ? ? 家委會成員最重要的能力是細心的觀察,獨立的判斷,充足的耐心和充裕的奉獻時間,要做到這些與社會身份,收入高低,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這些家長的競選詞幾乎沒有涉及這些。
? ? ? 雖然自負感不一定是不好的。對于每個人來說,自負感是一種中性的存在,作者打了一個比喻,自負感就像蛋殼,在小雞孵化的過程中,蛋殼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但當小雞不再需要蛋殼的保護時,如果它還不破裂,那么就會阻礙小雞的發育。
? ? ? 父母要獲得覺醒,認識真正的自我,就應該應該打破這一層蛋殼。如果父母一直躲在蛋殼的保護之內,就會被蒙蔽,一旦別人戳破他們的蛋殼,他們就會充滿嫉妒,失望,負疚,悲傷等等情緒。而且實際情況是,生活里最有機會戳破他們蛋殼的人,恰恰是他們的孩子。
? 自負感有五種類型。
形象的自負感
完美主義的自負感,
身份的自負感,
規范的自負感
渴望控制的自負感
下面我們一一解讀。
形象的自負感:
? ? ? 莎芭瑞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家長接到了校長辦公室的電話,他被告知自己九歲的兒子和另一個孩子打了一架。這位家長無法相信自己的寶貝兒子怎么也變成了那種孩子,為此她即感到羞愧和挫敗同時又不愿意接受事實。
? ? ? 她和校長及另一個男孩子的家長吵架,她堅持認為自己兒子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責,還給學區總監,相當于中國的教育局局長寫信,要求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公道。
? ? ? 這位母親就是陷入了一種形象的自負感,他沒有把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的尊嚴區別開來,孩子的違規行為打破了母親的自負感。原本孩子一直很乖巧,這讓她很滿意,結果就九歲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打架被叫家長,母親就覺得沒面子了。對孩子期待太高,母親的蛋殼很容易破。
完美主義的自負感:
? ? ? 因為完美主義的父母通常都會非常努力地付出,同時要求自己和孩子不能犯一點錯。這樣一來,父母和孩子的壓力都會很大,一旦孩子犯了一點錯誤,父母的情緒就會失控,家庭氛圍就會變得很糟,孩子也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作者說,憤怒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失控的時候,我們變成了自負感的囚徒。
身份感的自負感:
? ? ? 身份的自負感是很普遍的。父母畢業于名牌大學,就職于某個知名企業,獲得過某些重要獎項,甚至出生在某個國家或城市等等,這些身份信息,都可能變成父母自負感的一部分。
? ? ? 我畢業于985名牌大學,我的孩子怎么能不一流,很多城市的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瘋狂投入,比如從早教就開始的競爭,與身份的自負感息息相關。這種自負感的背后是一種安全感的缺失,焦慮的父母會將焦慮傳遞給孩子。最終破壞整個家庭的和諧關系。
規范的自負感:
有些父母會給孩子制定一些規范。一旦孩子不順從,父母就會生氣,覺得
自己的權威被挑戰。
有些父母覺得我們三代都生活在城里,我的女兒怎么可以嫁給農村人。在子女婚姻大事上,不少父母都存在城鄉二元的思維,這種做法看起來符合身邊大多數人的規范,但卻可能扼殺了一段美麗的婚姻。
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懶惰之舉,父母在并不充分了解自己子女戀愛對象的情況下,就用一個社會習俗來做出決定,這是最省力的做法,也是最不負責的做法。
渴望控制的自負感:
父母控制子女行為的理由常常是"為了你好”,從最開始的孩子吃飯必須喂,到幼年期的這個不許碰,那個不能碰,再到青春期,禁止早戀,以及成年后幫助子女安排工作、安排買房、安排結婚對象、控制讓父母獲得極大的安全感,但也讓子女喪失了能力成長的機會和經歷困難的資格。
了解了父母不覺醒的表現我們來看看父母不覺醒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目標錯置。
本書一開始就指出,父母生育和養育自己的孩子,目的不該是傳宗接代、活躍家庭氣氛、延續自身夢想,或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
父母所要培養的應該是個性、精神獨立的孩子,只有讓孩子個性獨立、思想自由,父母與孩子之間才可以獲得一種和諧相伴的關系。
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獨立,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情感延續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未獲滿足的需求、沒有達成的期望,沒有實現的夢想傳遞給他們,這種一代代傳承的情感讓父母不自覺的居高臨下,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弱勢群體,應該由自己來改造,父母比孩子懂得多,所以理所應當應該控制孩子,這種教養的方法使得父母變得思想僵化,故步自封,一旦和子女發生沖突,父母會不自覺的回應,這都是為你好,可憐天下父母心,還不是為了你,你經歷過的,我們當年都經歷過,當然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父母的這種想法和做法基本上不會受到抵抗,即便孩子萌發了一些獨立的意識,也根本沒有能力去抵抗父母的意志。
而更多的時候,由于我們的孩子太天真,他們處于隨時準備接受我們影響的狀態,所以不覺醒的父母在早期并不會遭遇孩子過多的反抗,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實際情況是孩子學會了追求自由,而父母卻沒有學會放手,沖突輪番到來,不停歇,雙方精疲力盡,痛不欲生。
第二個原因是準備不足。
大部分父母在做父母之前都會做一些準備,但這些準備往往是不夠的,莎芭瑞做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如果受命領導一家億萬資產的企業,肯定會精心規劃戰略,深入了解自身優缺點,和員工的特點,然而又有多少父母問過自己我為人父母的使命是什么,我們的教養理念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怎么體現自己的理念,我是否深思好了教養策略,就如同企業家管理一家大企業一樣。
莎芭瑞提出,在為人父母之前,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的使命和理念,并做好規劃來落實這些理念。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父母知道孩子出生了,也沒有想好自己為什么要生孩子,在很多父母看來,生兒育女就是自然規律,自己需要準備的只是物質上的東西,比如,房子,車子,衣服,奶嘴,而在精神上,這些父母并么有意思到轉型的必要。
?
那么,父母走向覺醒應該怎么做?
1,接納自己。
接受自己的身體、性格和能力。
這種接納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而是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現狀,面對自己的優勢,不會因此而沾沾自喜,蔑視他人,反過來,面對自己的缺陷不如也不會因此陷入自卑迷茫的境地。
覺醒和不覺醒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相互割裂的,一開始我們都無法擺脫自負感的控制,但是沒有關系,這就是你自己,你必須接納現實,即使自我接納的那一刻,你看起來并么有改變自己,這并不等于你就應該放棄擺脫自負感的努力。
相反接納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努力,一種進步,在書中莎芭瑞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接納自己的,
比如,我有許多局限和缺點,我接受這個事實;我常常羞于承認自己的失敗,我接受這個事實;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我可能很自私且考慮不周,我接受這個事實;身為父母,以我有時候很笨拙,我接受這個事實。
人和人之間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自畫像。我們都可以寫出一份符合自己的接納詞,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對孩子抱有各種脫離實際的期待,超出范圍的要求就在于我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
2,接納孩子。
接納孩子的難度是很大的,按照莎芭瑞的說法,首先,需要你放下對孩子的偉大期待,欣賞孩子的平凡。
現如今有太多的父母過多的憂心孩子的未來和成功,把他們的課余時間用各種課程塞的滿滿的,莎芭瑞提醒這些家長,孩子如果太忙了,就沒有辦法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沒有辦法實現心靈的溝通,所以父母要審視自己,是否過度焦慮,是否陷入了各種類型的自負感。
?
怎么接納自己的孩子呢?
父母可以對自己說:
我接納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或者是,我接納一個固執己見、性格慢熱、遇到壓力會撒謊的孩子。不抱有偉大期待,卻能夠享受平凡,這會讓孩子安靜,也會讓我們變得淡定,那么生活中的平凡瞬間真的值得享受嗎?答案是絕對肯定的。
為此作者還專門例舉了一些平凡的時光提醒我們去留意他。我們和孩子雙手緊握,肌膚相觸的時候,我們一起折疊充滿馨香的干凈衣服的時候,我們全家一起坐下吃飯的時候,我們陪孩子一起充滿興奮的閱讀一本新書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腳踩樹葉,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的時候,找到一枚丟失硬幣,我們一同歡呼的時候,這些平凡的時刻,沒有多少偉大的光輝,每個父母都可以和孩子擁有,如果我們能孩子一起享受那一刻,那么我們就不會那么焦慮,孩子也不會那么痛苦,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基于自己真實的動力,情趣,去追尋自己的人生。
父母真的做到了接納自己和孩子一個巨大的改變就是,孩子會覺得和父母交流的時候更平等了。平等有容易讓彼此更互相信任,這會讓彼此展現出更為真實的狀態。在真實的狀態下父母可以通過日常的吃飯,做家務,出游這樣的機會去觀察孩子的體態,情緒,經歷,以了解孩子的內心。
這樣一來享受平凡就變成了一項正向循環。有的父母孩子找她聊天的時候,總是一邊看手機一邊回答,一起出門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也在外面的景色,而不是跟孩子互動,這些做法不夠尊重孩子。也讓父母無法準確觀察孩子的行為,逐漸的溝通成本也會大漲。
莎芭瑞說,我們要相信,把孩子當成一個精神伙伴,放棄長幼不平等的關系,這會讓我們進入一種莊嚴深沉的心理互動狀態。
成為精神伙伴可不容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換位思考的能力,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立馬斥責不滿,而是嘗試和孩子平等,平靜溝通,父母應該盡可能不要關注答案,而僅僅是引導孩子享受提出問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身。
3,設立規則。
接納孩子不是縱容孩子,而是需要以生活為契機,弓|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紀律觀念。
首先需要指出一點,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分為很多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不盡相同的。
例如嬰兒幾乎需要24小時去全天候的看護,但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須要意識到自己干涉的后果。
所以即使是建立行為邊界,觀念也需要父母不斷學習,不斷的和孩子互動,根據實際情況來做出反應,此外,父母必須認識到,撒謊是人類行為中固有的一部分,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卻因為害怕懲罰而撒謊,那么就是一場教育失敗。父母要付更大的責任。所以父母要主動接納孩子的錯誤,但孩子主動向我們坦誠錯誤的時候,我們要為他們的勇于認錯喝彩。這樣一來教育就會形成一種正向的刺激。
在溝通當中父母還需要分析孩子的動機,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讓孩子既能認識孩子的錯誤。又能加深對父母的信任。
當然,為孩子的錯誤行為喝彩并不等于是要鼓勵孩子繼續犯錯,比如孩子在爭奪玩具的時候打人,在音樂廳里大吵大鬧,偷竊他人的東西等等,出現類似一些攻擊他人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的時候,父母必須立刻與于制止。堅決表示不信,孩子可能會因此與父母產生沖突。對此父母必須重視沖突,不能回避沖突,在具體處理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自己反思的時間,也要尋找更合適的機遇。
父母決不能采用高壓戰術,那只會適得其反,父母首先需要自省,為什么孩子會打人呢?會大吵大鬧,會偷東西,是他的什么需要沒有被滿足嗎,是他的什么情緒沒有發泄嗎,通過仔細觀察,平等交流,孩子就會吐露心境,父母就能找到問題,并且在最佳時機進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意識到規則意識,懂得應該遵守什么紀律。
4,受過童年創傷、有過陰影的父母,如何與孩子一同成長?
父母也是從孩子長大的,他們在小時候也有可能受或一些創傷,這都有可能會有一些成癮性依賴,內心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當這些父母帶著創傷養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常常會變得情緒失控,因為孩子很有可能會誤認為父母糟糕的情緒是自己造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承認,痛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納痛苦,直面真實的情況,而不是逃避痛苦,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痛苦的負面影響。痛苦是一種無法回避的情緒,與其把它看做是需要控制的東西,還不如把它看做是一種自然屬性用于接受,所以莎芭瑞認為,我們需要和不良情緒和平共處。
莎芭瑞指出通過照顧孩子,為人父母可以發現,自己的內心是可以無限擴展的,慈悲和愛心的容量是沒有極限的。當我們實現一個個育兒困難的解決,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無私胸懷是如此寬廣。我們會變得更敏感,更有同情心,也更有觀察力。這時,孩子會成為我們的領路人。
?
最后我們來談談父母走向覺醒的具體操作。
1、寫日記。
我們應該采用一種自動的撰寫方式,書寫的時候不要預先設想,只管將當時流淌出的意識記錄下來。每天騰出時間自由的聯想式的撰寫。
2、靜坐,獨處,
??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靜坐,意念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專注于吸氣,呼氣,??關注空氣出入鼻孔和胸腔的感覺,??這樣可以使我們專注于當下的時光和此刻所處的地方,要說明的是,??不管是哪一種方法,核心都在于給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留出一塊小小的空間。
????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段高速公路??想法和情緒就是路上的車流,??很顯然,車流太密了就會發生擁堵。??大腦的運轉效率就會很低,騰出一定的空間,車輛的通反而會更加的高效,類似的我們也需要給大腦的想法和情緒騰出空間,這樣我們才能更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
最后我們來總結下這本書的內容。
我們一共說了三個問題,分別是,
父母的表現是什么?
??父母不覺醒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走向覺醒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個問題,??
父母不覺醒的表現主要可以用莎芭瑞創造的自負感這一概念來描述,自負感??是一種人為制造出來的自我感覺,??常常表現為夸大,虛弱的自我,
??按照作者的歸納有,
形象主義的自負感,
完美主義的自負感、
身份的自負感,
規范的自負感,
渴望控制的自負感,
五種。
??帶有自負感的父母,會讓孩子的精神緊張焦慮,甚至付諸暴力。??這不僅影響孩子的日常狀態,和諧的親子關系,也會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第二個問題,??
父母不覺醒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錯誤制定了養育孩子的目標,??很多父母生兒育女只是為了傳宗接代?;钴S家庭氣氛,延續自身夢想,或者是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但是卻忘了,最重要的是養育,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其次??很多父母低估了為人父母之后需要做出的轉型,??或者只是做物質層面的轉型,沒有做更重要的事,精神準備。??父母無法與孩子平等相處,無法成為孩子的精神伙伴,而是用居高臨下的姿態教育孩子。??并且在孩子一步步具有獨立能力之后用越來越強的手段控制孩子的人生。
??第三個問題,??
父母走向覺醒需要做什么???
這個問題一共講了??五點
1、要接納自己,正視自己的優缺點。??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生活。
2、接納孩子,??放下對孩子的偉大期待,??通過與孩子一起享受平凡的生活,獲得孩子的信。
3、??設立規則,??我們討論了如何接納孩子的錯誤,并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建立紀律觀念。
4、單獨提醒了受過創傷的父母,??可以通過養育孩子實現自我修復。最終與孩子一起成長。
5、??我們一起學習了莎芭瑞提供的通向覺醒的小技巧,??其中包括聯想式的寫日記,保持靜坐,獨處的習慣等等。
??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堅持,慢慢消化,??沒有天生的天才,也沒有完美的父母,通向美好的路總是需要不斷的努力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