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帶著孩子去逛了趟誠品書店,選了幾本感興趣的書,結賬時拿出自己一直未曾使用過的會員卡,卻被告知這張會員卡因未有消費已經作廢并做收回處理。誠品的會員制度是每年必須要消費滿2000元才能續卡,卡的有效期只有一年。再重新辦卡也要一次性消費滿2000元。我只好全額付款買下了所選的書,四本書,200塊,真心肉疼。
作為一名愛書成癡的文藝青年,我對于各種書店總是情有獨鐘。然而文藝青年不止擁有詩和遠方,更多的還有柴米油鹽、五味雜陳。
置身在諾大的誠品書店,感覺自己其實并不屬于這里,對于那些價格高昂的精裝書籍和一件件美物,我只有看的份,連摸都覺得奢侈。
誠品似乎也不太歡迎我這樣的窮屌絲,只有書生意氣,卻不能揮斥方裘。沒有消費或者消費達不到要求便不能成為他們的會員。這就類似于那些高檔會所,入會門檻高,平日消費高,所謂的會員倒更像是彰顯身份、炫耀財富、裝逼擺酷的憑證與象征。
望著樓上樓下絡繹不絕的人流,我竟有些茫然了,莫非如今的社會大多數人都有著高收入和良好的家庭環境?逛次誠品買書超2000塊是常態?作為一個愛書之人,我每年也會買很多書,但多數是在淘寶、當當的網上書店購買,價格給力,質量也能接受,偶爾也會下載亞馬遜的電子書,一年下來花費并不是很高。
通常在網上買不到而我又很想看的書才會到實體書店去淘,所以對我而言,消費少甚至暫時沒有消費才是常態。但我不想因此被排斥在外,貼上一個“你消費不起”的標簽,也不想更多的實體書店被貴族化,那我們這些窮書生就只能敬而遠之了。
由此引申開來,不知從何時起,各大商家競相推出各種名目的會員卡、儲值卡,對顧客各種營銷攻勢,你不辦會員卡就享受不到相應的優惠,或者你不充值一定金額也不能消費打折。辦了會員卡或充值卡后,還有各種要求等著你,在辦卡之前他們不一定會清楚詳細的解釋給你,辦卡后騎虎難下了就只有被牽著鼻子走了,大有威脅式營銷的味道。
這類會員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容美發店的會員充值卡。這種卡我也有一張,雖然我不是土豪,甚至很屌絲,但架不住理發師的話語誘惑,什么充3000享受理發三折優惠,充5000享受理發護膚綜合三折,全家都能用蕓蕓。可是充值后再去做一些項目,卻被告知該類項目不走卡要付現金,真正能走卡的項目不是很多,也就是一些基本項目。
超市的會員卡是最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因為民生消費一直都有,有了超市的會員卡能享受很多優惠,也沒什么捆綁式消費和威脅式消費,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沒有任何的強迫和壓力。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商家的種種作為其實是在變相的維護自身的安全感,把不安轉嫁給顧客罷了。會員卡的種種不合理制度要求往往能保證他們的會員量和銷售量,保證業績,從而也就保證了利潤。
由于多數商家都有會員卡推出,人們一開始成為會員變得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辦理。一旦成為他們的會員,為了不承受更大的損失,多數顧客都會選擇繼續做會員,即便對一些強制性消費或者額度消費頗有微辭,也只能硬著頭皮接受,從眾心理。
商家也把這些花式要求當作理所當然,全天下的商家都這樣,你能耐我何?不愿意就退出啊,結果不過是從一個坑跳到了另一個坑,歸根結底你要生活就逃不掉這樣那樣的消費,無論窮富。
所不同的是,富人對于這些都無關痛癢,無所謂。而窮人自然痛點多些、抱怨多些、牢騷多些,卻也改變不了什么,只能盡量尋找些便宜的替代,質量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沒實力消費優質的,就只能接受差一點的,只要不影響功能與使用。
這是商業的悲哀還是人的悲哀?顧客不舒服,商家也不見得有多美,但這樣的關系仍要繼續。彼此的不安全感是社會發展的癥結所在。
商家在喊:“我要賺錢,但我不確定我的顧客是否能在我這長久消費,所以我必須想辦法牽制住他們,讓他們不會離開,這樣我的利潤才有保證,我的企業才能存活,我的員工才有收入。”
顧客也在喊:“我們需要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更需要自在舒適和安全理性的消費。充值卡讓我們擔心商家一旦倒閉關門,我們就拿不回自己的錢。會員卡額度強制消費讓我們不得不買一些暫時用不到的東西來維持會員卡的長期有效。我們看上的好的產品和服務卻總有這樣那樣的捆綁消費,花錢都花不痛快。”
這一張作廢的誠品書店會員卡讓我思緒萬千,感想頗多。然并卵,我并不能改變什么,我能做的只有努力碼文,努力賺錢,爭取將來做一個不再因這些小事傷懷的“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