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閑天地寬》——閃現著智慧之光的散文集

《心閑天地寬》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著名作家、學者、新聞理論家梁衡先生的散文集。這本書收錄了梁衡先生的三十七篇散文,按照文章主題歸集為四章,分別是:把欄桿拍遍、不如靜對一院秋、我們為什么要閱讀,以及什么是美。


《讀柳永》是“把欄桿拍遍”中的一篇文章,一開始作者寫道: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不是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經歷和那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在古代,文人要想出人頭地,只能通過科舉這一條路,柳永也不例外。他滿懷信心地參加科舉考試,在兩次落第之后,寫了一首名叫《鶴沖天》的詞發泄了自己想法。不料這首詞在民間廣為傳唱的同時,也傳到了皇宮中,并激怒了宋仁宗。這就導致了三年后他通過科舉考試,在皇帝親自圈點放榜時的再一次榜上無名的結局。


碰了釘子后,柳永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扎到市民堆里,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變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難免會受到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只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識、環境統統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由此作者由衷地感嘆道: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么處理。

“把欄桿拍遍”中的另一篇文章《一個永恒的范仲淹》,一開頭作者寫道:現在人們到青州來,主要是兩件事,一是上山拜壽,二是到城里憑吊范仲淹。


接下來,作者詳細講述了青州“云門山”頂石壁上的大紅“壽”字,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壽”字,是書法的精品、極品,并說這個巨大的壽字,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青州衡王為自己祝壽時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再往后,作者為我們講述了拜謁范公祠的情況。范公祠是人們為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而范仲淹也因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而為后人所熟知,這句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關注蒼生,并為他們無私服務。


在文中作者寫道:我院中徘徊,面對范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他能創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這種進步的憂樂觀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在文章最后,作者看到當年衡王府舊址,想到昔日威風的皇族,現在只剩下這路邊的牌樓和山上的壽字。在對比中悟出了“在山上刻字的人終究留不住,留下的是這默默無言的山;把門樓修得很高的人還是存不住,長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動歷史車輪的人”的道理,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也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

《書與人的隨想》是“我們為什么要閱讀”板塊中的一篇文章,一開頭作者就寫道:在所有關于書的格言中,我最喜歡赫爾岑的這句話: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書卻留存下去了。


接下來,作者用形象、生動而又優美的文字,詳細展開寫了書籍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作用,書籍凝聚著智慧、匯集著知識、聚集著經驗,因此,讀書可以擴展視野、增長知識、提升才能、優化氣質。

但是作者卻沒有就此打住,而是更進一步,他接下來寫道:“我們作為一個歷史長河中的旅人,上船時既得到過前人書的贈禮,就該想到也要為下一班乘客留下一點東西。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有沒有求知心的標志,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造力和責任感的標志。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造、是超越。一個人讀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識,并經過實踐的發展之后才可能寫出屬于他自己而又對世界有用的東西,這就叫貢獻。這樣他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p>


總之,讀《心閑天地寬》這本書,感覺每篇文章,無論意境、結構、乃至思想都非常獨特,其蘊含了作者獨特的思考、巧妙的構思、深邃的思想和卓然的見解。用作者在《說經典》中的觀點衡量,這些文字在作者深厚積累的基礎上,有了創新,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經典,相信會對每位讀者產生積極而有深遠的影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