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母親去銀行辦業務,讓我感到她們這一代人的悲哀。
周末人很多,看著取號單上“還有9人在您的前面”,我陷入無法自拔的絕望!我要去ATM上取,她卻非常堅定地說:“我不相信ATM,會吞卡的,就要排隊。”“放心吧,我來操作,即便是密碼錯誤也不會吞卡的。”她卻好象防騙子一樣揣著卡不給我。拗不過她,我還要趕著回去寫文章,就借故先回去了。
母親取錢是為了給表妹寄學費,我告訴她現在微信支付,支付寶,手機銀行,太多的便利可以不用去銀行排隊,可是母親總是一句話:“我就是不相信那個,我就相信銀行柜臺,不然人家不就關門了?!”想想也是,她連ATM都不相信,還能相信什么手機,微信?
對于老人們來說,安全更重要,現金更保險;對于年輕人來說,時間才是最無法替代的,思路才是最不可或缺的。
我們兩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讓老人們可能要花一上午。我們半天搞定的事情,他們或許要用半個月卻收效甚微。
前些天聽過一期節目,大概是現在老年人因為不能及時更新知識結構,認識理念,所以即便是給他們錢,他們也不知道怎么花,怎么提高幸福指數。蘋果手機,IPAD,汽車,旅游中的預訂、團購,他們很難享受。在他們看起來無比麻煩的工程于我們無非是指尖的觸碰。
在父母們的青壯年時期,也曾是社會體系中的佼佼者,是整個家庭中的支柱,是人口大軍的中堅力量,時過境遷,竟然變得如此固執頑化,格格不入?
想想母親還如此,奶奶姥姥那一代人就更是無法想象。新聞看不懂,智能手機就更別說了。他們根本不能理解年輕人為什么抱著手機可以興致勃勃地看上一天。給她們錢,帶她們去商場,她們迷茫地立在萬達廣場涌動的人群中,不知道需要什么,也不知道那些專賣店里的東西究竟有何用,更不能接受那些標簽上匪夷所思的價格。
知識體系的退化,認識結構的簡單匱乏,讓她們處在了時代的末端,除了溫飽,她們再沒有能愿意關心的事情了。
在此我并不想批判什么,也無力改造,只是想引以為戒。
記得原先看過一篇文章,很以為然。就是在年輕有精力的時候多學習一些知識,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培養一些愛好,只為自己以后擁有一個不被同情的老年。
我一想到退休之后天天盼著兒孫們“常回家看看”以示孝心就有種萬劫不復的恐懼。我也不想讓他們受著倫理孝道的重壓,專程回來陪著我玩兩圈麻將。盼著孩子們回家表孝心的老人們更多是因為精神的空虛,心靈的寂寞。說白了,連玩兒都不會了!
老人們如果有愛好,有樂趣,有忙不完的工作,豐富多彩的朋友圈,哪里有時間等著孩子們來撫慰寂寥的靈魂?
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做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讓別人感覺有趣的人,這讓我們受益終生,在生命的后半段不至于呈現一派發黃的黑白……